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933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包括辊身及分别设于所述辊身两端的两个辊颈,所述辊身截面呈曲面,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该轧辊通过将辊身的截面设置呈曲面,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H为2μm~3μm,使辊身在主压力下产生的挠度变形与轧辊曲面抵消,进而形成平面工作面,以保证极片在横向方向上厚度的一致性,降低极片厚度产生偏差的概率,且不需要额外使用液压缸等其他设备,降低使用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该轧辊在辊压机领域的推广及应用,进而有利于辊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及应用。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极片制造
,具体是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

技术介绍

[0002]极片表面涂层材料的压实密度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很重要的关系,合理的压实密度可有效增加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降低电极的接触电阻和交流阻抗,增加参与电化学反应的活性材料面积,从而显著提高极片涂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0003]锂离子电池极片制造属于高精度制造范畴,极片轧制区别于板带材轧制,板带材轧制是一个金属材料发生纵向延伸和横向宽展的过程,轧制过程中材料密度不发生变化,而电池极片表面的电极材料是一种孔隙结构,轧制过程中正负极片上电极材料被压实,密度发生变化,极片轧制是一个孔隙结构填充,涂层颗粒逐渐密实的过程。
[0004]如图8所示,辊压机的辊压工序流程为:首先在放卷装置处实现自动放卷,其次再通过接料平台,然后再在辊压装置处实现极片辊压操作,经过辊压之后的极片再进行激光测厚,通过激光测厚来测得经过辊压之后的极片的厚度是否达到要求,最后再进行收卷操作。
[0005]现有的轧辊结构如图5所示,图6为现有的轧辊未工作状态示意图,极片在辊压的过程中,由液压缸提供上轧辊与下轧辊的主压力3,由于主压力是作用在现有辊颈2

处,且通常压力大小为300至400吨,现有的轧辊在主压力3的作用下造成现有辊身1

的挠度变形,呈现出如图7所示的状态,最终导致极片横向厚度不一致,中间厚度比两边厚约2至3微米左右。
[0006]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辊身1

挠度变形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如图4所示的逆压弯辊技术,在现有辊颈2

位置增加液压缸,提供与主压力3方向相反的弯辊力4,轧辊在逆压弯辊力4的作用下,抵消轧辊产生的挠度变形,这样就会纠正极片两边薄中间厚的问题。
[0007]但是,由于弯辊力4与主压力3方向相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弯辊力4会消耗一部分主压力3,造成压力损失,因此只能更换更大的液压缸提供主压力3,且还需要增加液压缸提供弯辊力4,弯辊力4与极板变形抗力5相互作用形成供极片辊压的工作面,导致设备成本大幅度增加,且增加逆压弯辊机构,维护保养繁琐,维护保养成本增加,设备能耗提高,不利于辊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该轧辊结构巧妙,通过将辊身的截面设置成曲面,使辊身在主压力下产生的挠度变形与轧辊曲面抵消,进而形成平面工作面,以保证极片在横向方向上厚度的一致性,降低极片厚度产生偏差的概率,且不需要额外使用液压缸等其他设备,降低使用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该轧辊在辊压机领域的推广及应用,进而有利于辊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
及应用。
[0009]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包括辊身及分别设于所述辊身两端的两个辊颈,所述辊身截面呈曲面,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H为2μm~3μm。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H为2μm。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辊颈沿所述辊身的纵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辊身为自回转体。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辊身与辊颈一体成型设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的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通过将辊身的截面设置呈曲面,曲面顶点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H为2μm~3μm,使辊身在主压力下产生的挠度变形与轧辊曲面抵消,进而形成平面工作面,以保证极片在横向方向上厚度的一致性,降低极片厚度产生偏差的概率,且不需要额外使用液压缸等其他设备,降低使用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该轧辊在辊压机领域的推广及应用,进而有利于辊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施中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施中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未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施中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9]图4现有技术中设备采用逆压弯辊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0]图5现有技术中轧辊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现有技术中轧辊未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2]图7是现有技术中轧辊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3]图8是辊压机的工序流程图。
[0024]附图标记:1、辊身;2、辊颈;3、主压力;4、弯辊力;5、基板变形抗力;6、曲面顶点;7、曲面端点;1

、现有辊身;2

、现有辊颈。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包括辊身1及分别设于上述辊身1两端的两个辊颈2,现有的轧辊结构如图5所示,图6为现有的轧辊未工作状态示意图,极片在辊压的过程中,由液压缸提供上轧辊与下轧辊的主压力3,由于主压力是作用在现有辊颈2

处,且通常压力大小为300至400吨,现有的轧辊在主压力3的作用下造成现有辊身1

的挠度变形,呈现出如图7所示的状态,最终导致极片横向厚度不一致,中间厚度比两边厚约2至3微米左右,不能保证极片材料的压实程度。
[002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述辊身1截面设置呈曲面,曲面顶点6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7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
[0028]为了进一步保证轧辊的使用效果,将上述曲面顶点6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7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H为2μm~3μm,若H小于2μm,则极易造成极片在两个轧辊之间的厚度过薄,若H大于2μm,则极易造成极片在两个轧辊之间的厚度过厚,造成极片废品率高,不利于该轧辊在辊压机上的推广及应用。
[0029]本实施中将上述曲面顶点6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7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H为2μm,使辊身1在主压力3下产生的挠度变形与轧辊曲面抵消,进而形成平面工作面,以保证极片在横向方向上厚度的一致性,保证极片的压实程度,降低极片厚度产生偏差的概率,且不需要额外使用液压缸等其他设备,降低使用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该轧辊在辊压机领域的推广及应用,进而有利于辊压机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0030]为了保证轧辊的使用效果,且在辊压过程中的顺滑度,两个上述辊颈2沿上述辊身1的纵向中心轴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其特征在于:包括辊身(1)及分别设于所述辊身(1)两端的两个辊颈(2),所述辊身(1)截面呈曲面,曲面顶点(6)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7)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为H。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顶点(6)所在的延长线距曲面端点(7)所在的延长线的中心距离H为2μm~3μ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辊压工序中辊压极片的轧辊,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强苏岩王科技曹鹏华柳春雷徐宏阳顾凯旋梁亚东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捷威动力工业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