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710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构造(S),其具备:阻尼槽(39b、41b),其形成于滚动轴承(15)的外圈(35a、37a)的外周面及轴承孔(3b)的内周面(3f)的至少任一个,并沿轴(13)的周向延伸;和第二排油孔(3k),其一端与阻尼槽(39b、41b)连通,另一端向筒部(3c)的外侧开口。一端向筒部(3c)的外侧开口。一端向筒部(3c)的外侧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承结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轴承构造。本申请主张2018年7月26日提交的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40461号的优先权,并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0002]轴承构造具备壳体、滚动轴承、以及轴。滚动轴承配置在形成于壳体的轴承孔中。轴插通于滚动轴承的内圈。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滚动轴承的外圈形成有周向槽的轴承构造。向外圈的周向槽供给润滑油。供给到周向槽的润滑油在轴承孔的内周面与外圈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油膜阻尼器。油膜阻尼器使轴的振动衰减。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17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若润滑油过度积存在周向槽内,则有因质量效应而滚动轴承的特性(以下简称为轴承特性)降低的情况。
[0008]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轴承特性的降低的轴承构造。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轴承构造具备:壳体,其具有形成有轴承孔的筒部;滚动轴承,其设于轴承孔,并插通轴;阻尼槽,其形成于滚动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及轴承孔的内周面的至少任一个,并沿轴的周向延伸;以及排油孔,其一端与阻尼槽连通,另一端向筒部的外侧开口。
[0011]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形成有使轴承孔与润滑油供给油路连通的连通孔,排油孔的流路截面积中最小的排油孔最小流路截面积是从连通孔的流路截面积中最小的连通孔最小流路截面积中减去在阻尼槽的轴的轴向的一侧形成于外圈与轴承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面积中最小的一侧最小间隙面积和在阻尼槽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于外圈与轴承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面积中最小的另一侧最小间隙面积后的面积以下。
[0012]也可以构成为,排油孔的一端形成于轴承孔中最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0013]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并在比轴承孔更靠铅垂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润滑油排出油路,排油孔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与面向润滑油排出油路的壳体壁面交叉。
[0014]也可以构成为,外圈设置为相对于轴承孔能够相对旋转。
[0015]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
[0016]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轴承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增压器的简要剖视图。
[0018]图2是提取出图1的点划线部分的图。
[0019]图3是图2中的外圈的III向视图。
[0020]图4是示出变形例的轴承构造的结构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文中,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的示例,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并不限定本公开。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公开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0022]图1是增压器TC的简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左侧。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右侧来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T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构成为包含轴承壳体(壳体)3、涡轮壳体5以及压缩机壳体7。涡轮壳体5由紧固机构9而连结于轴承壳体3的左侧。压缩机壳体7由紧固螺栓11而连结于轴承壳体3的右侧。
[0023]在轴承壳体3的外周面设置突起3a。突起3a设置在涡轮壳体5侧。突起3a向轴承壳体3的径向突出。在涡轮壳体5的外周面设置突起5a。突起5a设置在轴承壳体3侧。突起5a向涡轮壳体5的径向突出。轴承壳体3与涡轮壳体5由紧固机构9来进行带紧固。紧固机构9例如由G型联轴器构成。紧固机构9夹持突起3a、5a。
[0024]轴承壳体3具有形成有轴承孔3b的筒部3c。轴承孔3b沿增压器TC的左右方向贯通。筒部3c大致呈圆筒形状。在轴承孔3b中插通轴13。在轴承孔3b内收纳一对滚动轴承15。滚动轴承15例如是球轴承。在滚动轴承15中插通轴13。滚动轴承15旋转自如地轴支轴13。在轴13的左端部设有涡轮叶轮17。涡轮叶轮17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涡轮壳体5中。在轴13的右端部设置压缩机叶轮19。压缩机叶轮19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壳体7中。
[0025]在压缩机壳体7形成有进气口21。进气口21在增压器TC的右侧开口。进气口21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连接。由轴承壳体3与压缩机壳体7的对置面来形成扩散流路23。扩散流路23使空气升压。扩散流路23形成为环状。扩散流路23在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9而与进气口21连通。
[0026]在压缩机壳体7形成有压缩机涡旋流路25。压缩机涡旋流路25形成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25例如相比扩散流路23位于轴13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25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口及扩散流路23连通。若压缩机叶轮19旋转,则从进气口21向压缩机壳体7吸入空气。所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19的叶片间流通的过程中加压加速。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散流路23及压缩机涡旋流路25中升压。升压后的空气被导入发动机的进气口。
[0027]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吐出口27。吐出口27在增压器TC的左侧开口。吐出口27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涡轮涡旋流路29和连通流路31。涡轮涡旋流路29形成为环状。涡轮涡旋流路29例如相比连通流路31位于涡轮叶轮17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29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向气体流入口引导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连通流路31与涡轮涡旋流路29连通。连通流路31在径向内侧经由涡轮叶轮17而
与吐出口27连通。因此,从气体流入口导入涡轮涡旋流路29的废气经由连通流路31及涡轮叶轮17导入吐出口27。导入吐出口27的废气在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17旋转。
[0028]涡轮叶轮17的旋转力经由轴13传递到压缩机叶轮19。若压缩机叶轮19旋转,则如上所述地使空气升压。这样,将空气导入发动机的进气口。
[0029]图2是提取出图1的点划线部分的图。如图2所示,增压器TC具备轴承构造S。轴承结构S构成为包含轴承壳体3的筒部3c、轴13、一对滚动轴承15以及衬套33。
[0030]在轴承壳体3形成有润滑油供给油路3d(参照图1)。润滑油供给油路3d相对于轴承孔3b位于铅垂上侧(图2中的上侧)。向润滑油供给油路3d导入从未图示的泵送出的润滑油。在润滑油供给油路3d与轴承孔3b之间形成有一对连通孔3e。一对连通孔3e在轴13的轴向(以下简称为轴向)上分离。连通孔3e的一端与润滑油供给油路3d连接,另一端与轴承孔3b连接。连通孔3e的例如与轴承孔3b连接的连接端形成于轴承孔3b中最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连通孔3e使润滑油供给油路3d与轴承孔3b连通。
[0031]在轴承孔3b配置有一对滚动轴承15。一对滚动轴承15在轴向上分离。以下,在区分地称作一对滚动轴承15时,将图2中左侧(涡轮叶轮17侧(参照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形成有轴承孔的筒部;滚动轴承,其设于上述轴承孔,并插通轴;阻尼槽,其形成于上述滚动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及上述轴承孔的内周面的至少任一个,并沿上述轴的周向延伸;以及排油孔,其一端与上述阻尼槽连通,另一端向上述筒部的外侧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形成有使上述轴承孔与润滑油供给油路连通的连通孔,上述排油孔的流路截面积中最小的排油孔最小流路截面积是从上述连通孔的流路截面积中最小的连通孔最小流路截面积中减去在上述阻尼槽的上述轴的轴向的一侧形成于上述外圈与上述轴承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采浦宽田中贵大望月宽己西井俊辅小岛英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