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717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该处理盒通过改变感光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摆动姿势,可使显影部件及带电部件两者相对于电子照相感光体分离。从而可以简单的结构获得没有不均匀及横条纹的稳定的图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处理盒及采用该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采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的成像装置中,采用将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作用在电子照相感光体上的处理机构整体地形成“盒子”,且使该“盒子”可装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方式。由于采用该处理盒方式,可以不用维修人员而是由用户自己对装置进行维护,因此可显著地提高操作性。因此,该处理盒方式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广泛应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有一种将多个处理盒排列成一列的直列型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作为构成这样的处理盒的显影机构的显影部件的显影辊对例如鼓状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即感光鼓在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显影的接触显影方式,由于成像过程中的显影辊与前述感光鼓保持规定的接触压力,因此形成显影辊对感光鼓施压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处理盒在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下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显影辊的弹性层有可能会永久性变形,由此,有可能在显影时会产生图像不均匀。作为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构成,日本专利第2900530号、日本特开2001-337511号公报中提出了设有在不进行成像动作时使感光鼓与显影辊分离的机构的处理盒及成像装置。另一方面,作为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处理盒的感光鼓表面上进行带电处理的带电机构,电晕带电装置被广泛使用。该电晕带电是对被带电面进行带电处理,使其均匀地达到规定电位的有效方法。但是,存在必须使用高压电源,而且电晕放电产生臭氧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接触带电装置,该装置使作为其带电部件的带电辊接触感光鼓的表面来进行带电处理。与显影辊同样,该接触带电装置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的状态持续下去,带电辊的弹性层有时会永久性变形,因此有可能会在图像上产生带电辊周期性的横条纹。而且振动往往会在带电辊与感光鼓表面之间产生划擦,感光鼓表面的划擦部会产生局部的电位差,即所谓的划擦记忆,这也会在图像中产生带电辊周期性的横条纹。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日本特开平5-188667号公报中提出处理盒出厂时,夹入使带电辊与感光鼓分离的部件,用户使用时,除去该夹入部件的方法。而美国US5465136、日本特开2000-181328号公报中提出一种设有下述机构的处理盒等,即通过将处理盒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该机构可使此前一直被分离的带电辊接触。日本特开2002-6722号公报中提出一种处理盒及成像装置,它将显影辊及带电辊保持在同一单元内,在未使用处理盒时,用止挡件或分离部件使双方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由于本专利技术不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另外设置分离带电部件的机构,因此可提供廉价且节省空间的处理盒。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效果在于,由于仅改变具有图像载体及带电部件的第一单元和具有显影部件的第二单元的摆动姿势,即可使显影部件及带电部件与图像载体分离,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即可获得没有不均匀和横条纹的稳定的图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处理盒的截面构成概略图。图3是表示处理盒的结合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说明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上的状态的图。图5是说明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说明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上的状态的图。图7A是说明带电辊及显影辊的相对于感光鼓的分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带电辊及显影辊接触感光鼓的状态(第一摆动姿势),图7B是表示曲柄与连杆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带电辊接触感光鼓、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第二摆动姿势)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带电辊及显影辊都与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第三摆动姿势)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带电辊的支承构成的正视图。图11是用于说明向成像装置主体的插入动作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向成像装置主体的插入动作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向成像装置主体的插入动作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4是说明按照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带电辊分离机构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带电辊的分离状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处理盒及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处理盒是指至少带电机构、显影机构、清洁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与电子照相感光体形成一体,构成一个“盒子”,且该“盒子”可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主体装卸。实施例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即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处理盒的截面说明图,图3是表示处理盒的结合构成的立体图。(成像装置的整体构成)首先用图1说明成像装置的整体构成。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00具有沿垂直方向并列设置的4个处理盒安装部,各安装部设有作为分离机构的显影辊分离机构8(8a、8b、8c、8d)。装在各安装部上的处理盒7(7a、7b、7c、7d)各具有一个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即感光鼓1(1a、1b、1c、1d)。感光鼓1由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沿图1中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感光鼓1的周围沿其旋转方向依次设置下述构成。即,在感光鼓1的周围,设置有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部件、即带电机构2(2a、2b、2c、2d);基于图像信息,发射激光束,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扫描器单元3(3a、3b、3c、3d);用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使前述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可视图像、即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4(4a、4b、4c、4d);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静电转印机构、即静电转印机构12(12a、12b、12c、12d);除去转印后的感光鼓1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机构6(6a、6b、6c、6d)。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带电机构2、显影单元4及清洁机构6整体形成一个“盒子”,构成处理盒7。感光鼓1是在例如直径30mm的铝筒的外周面上涂敷有机光导电体层(OPC感光体)。感光鼓1的两端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轴承31a、31b(图3)上。来自驱动马达(图中未示出)的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1的一个端部。因此,感光鼓1被沿逆时针方向(图2中的箭头X方向)旋转驱动。在本实施例中,带电机构2(2a、2b、2c、2d)采用图2所示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机构。具体地说,带电机构2是形成辊状的导电性辊、即带电辊2,使带电辊2接触感光鼓1的表面。此后向该带电辊2施加带电偏压。从而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扫描器单元3(3a、3b、3c、3d)设置在感光鼓1的大致水平方向上。激光二极管(图中未示出)发出的对应于图像信号的图像光照射在被扫描器马达(图中未示出)旋转的多面反射镜9(9a、9b、9c、9d)上。多面反射镜9反射的图像光通过成像透镜10(10a、10b、10c、10d)使带电完毕的感光鼓1的表面选择性地曝光。从而,形成对应于图像信号的静电潜像。而且如图4所示,前述单元3在长度方向上比左右侧板32、32之间的间距还长。因此突起部33从左右侧板32的开口35a~35h向外侧伸出。此时如图5所示,压缩弹簧36如箭头所示约45度向下方以约9.8N的力推压前述单元3。因此,抵住且确实压紧单元3,使单元3定位。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中设有与所有的感光鼓1a~1d相对且接触的循环移动的静电转印带11。前述转印带11是具有1011~1014Ω·cm的体积电阻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盒,是可装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它包括以下部件:图像载体;用于使前述图像载体带电的带电部件;用于使形成在前述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部件;具有前述图像载体的第一单元;可自由摆动地支承在前述第一单元上,并具有前述显影部件的第二单元;通过从作用部接受力而减小前述带电部件相对于前述图像载体的接触压力或使上述带电部件相对于上述图像载体分离的带电部件解除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作用部不向前述带电部件解除机构施加力时,前述带电部件与前述图像载体接触,   前述第一单元与前述第二单元根据其摆动的角度,可相对地采取第一摆动姿势、第二摆动姿势、第三摆动姿势,在前述第一摆动姿势时,前述显影部件与前述图像载体接触,前述带电部件解除机构不从前述作用部接受力,在前述第二摆动姿势时,前述显 影部件从前述图像载体分离,但前述带电部件解除机构不从前述作用部接受力,在前述第三摆动姿势时,前述显影部件从前述图像载体分离,前述带电部件解除机构从前述作用部接受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野一彦茶谷一夫森友纪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