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骨架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51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骨架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身骨架接头包括:第一子接头;第二子接头,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适于安装在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对合且共同限定出横梁连接槽和纵梁连接槽,所述横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横梁,所述纵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纵梁。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骨架接头不仅连接强度高,而且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装配效率高。装配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骨架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骨架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诸如大型客车等车辆,其车身骨架通常含有横梁和纵梁等交叉连接的梁结构,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采用接头进一步固定,其中,一些接头仅与横梁和纵梁的两个垂直面连接,该种接头的疲劳耐久强度不足,导致连接刚度不足,变形量较大;还有一些接头不仅与横梁和纵梁的两个垂直面连接,而且与横梁和纵梁的两侧面连接,该种接头本身的装配就较为麻烦,加之整车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而对于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装配更加繁琐,严重影响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骨架接头,该车身骨架接头不仅连接强度高,而且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骨架接头的车辆。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身骨架接头,所述车身骨架接头包括:第一子接头;第二子接头,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适于安装在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对合且共同限定出横梁连接槽和纵梁连接槽,所述横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横梁,所述纵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纵梁。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骨架接头,通过设置分体的第一子接头和第二子接头,并且,第一子接头和第二子接头对合且共同限定出横梁连接槽和纵梁连接槽,这样可以使车身骨架接头与横梁和纵梁形成多面定位,从而提高疲劳耐久强度,进而提高连接刚度,减小变形量。此外,在保证连接刚度的情况下,由于车身骨架接头为分体结构,该种装配方式对整车装配精度要求较低,操作更加方便,能够大幅提高装配效率。
[0007]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骨架接头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子接头包括第一横梁连接板、第一纵梁连接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子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子接头包括第二横梁连接板、第二纵梁连接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子接头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对合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横梁连接槽,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对合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纵梁连接槽,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被夹持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且两者的连接处倒斜角,所述第一侧板为L形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且两者的连接处倒斜角,所述第二侧板为L形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所述的第一纵梁连接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有沉头钉孔;所述第一侧板通过配合于其沉头钉孔内的沉头钉安装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所述第二侧板通过配合于其沉头钉孔内的沉头钉安装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所述沉头钉孔构造有沉槽,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沉头钉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沉头钉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表面平齐。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横梁构造有第一横滑槽和第二横滑槽,所述纵梁构造有第一纵滑槽和第二纵滑槽;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设有第一横钉杆孔,所述第一横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一横钉杆且所述第一横钉杆上铆接有第一横套环,所述第一横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横滑槽;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设有第二横钉杆孔,所述第二横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二横钉杆且所述第二横钉杆上铆接有第二横套环,所述第二横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横滑槽;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设有第一纵钉杆孔,所述第一纵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一纵钉杆且所述第一纵钉杆上铆接有第一纵套环,所述第一纵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纵滑槽;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设有第二纵钉杆孔,所述第二纵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二纵钉杆且所述第二纵钉杆上铆接有第二纵套环,所述第二纵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纵滑槽。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钉杆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横钉杆和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之间的第一横垫片,所述第一横垫片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横滑槽;所述第二横钉杆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横钉杆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之间的第二横垫片,所述第二横垫片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横滑槽;所述第一纵钉杆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纵钉杆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之间的第一纵垫片,所述第一纵垫片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纵滑槽;所述第二纵钉杆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二纵钉杆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之间的第二纵垫片,所述第二纵垫片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纵滑槽。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内侧表面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的内侧表面设有第一内筋,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通过第一拐角筋相连,所述第一拐角筋位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内侧表面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内侧表面设有第二内筋,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通过第二拐角筋相连,所述第二拐角筋位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拐角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内筋的厚度;所述第二拐角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内筋的厚度。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横钉杆孔贯通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配合于所述第一横滑槽,所述第一纵钉杆孔贯通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一内筋配合于所述第一纵滑槽,所述第一拐角筋配合于所述第一横滑槽和所述第一纵滑槽的连接处;
[0015]所述第二横钉杆孔贯通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配合于所述第二横滑槽,所述第二纵钉杆孔贯通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上的第二内筋配合于所述第二纵滑槽,所述第二拐角筋配合于所述第二横滑槽和所述第二纵滑槽的连接处。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外侧表面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的外侧表面设有位于两者连接处的第一外筋,所述第一外筋倒圆角;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外侧表面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外侧表面设有位于两者连接处的第二外筋,所述第二外筋倒圆角。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身骨架接头和车身骨架,所述车身骨架具有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骨架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子接头;第二子接头,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适于安装在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一子接头和所述第二子接头对合且共同限定出横梁连接槽和纵梁连接槽,所述横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横梁,所述纵梁连接槽适于容纳所述车身骨架的纵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接头包括第一横梁连接板、第一纵梁连接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子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子接头包括第二横梁连接板、第二纵梁连接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子接头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对合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横梁连接槽,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对合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纵梁连接槽,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被夹持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骨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且两者的连接处倒斜角,所述第一侧板为L形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且两者的连接处倒斜角,所述第二侧板为L形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所述的第一纵梁连接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骨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有沉头钉孔;所述第一侧板通过配合于其沉头钉孔内的沉头钉安装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所述第二侧板通过配合于其沉头钉孔内的沉头钉安装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所述沉头钉孔构造有沉槽,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沉头钉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沉头钉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表面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骨架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构造有第一横滑槽和第二横滑槽,所述纵梁构造有第一纵滑槽和第二纵滑槽;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设有第一横钉杆孔,所述第一横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一横钉杆且所述第一横钉杆上铆接有第一横套环,所述第一横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横滑槽;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设有第二横钉杆孔,所述第二横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二横钉杆且所述第二横钉杆上铆接有第二横套环,所述第二横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二横滑槽;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板设有第一纵钉杆孔,所述第一纵钉杆孔内配合有第一纵钉杆且所述第一纵钉杆上铆接有第一纵套环,所述第一纵钉杆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丰收余美俊潘亚南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