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6359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通过将转印前导向件的导向加压机构的值最佳化,对于普通纸等薄纸,可以同时防止转印辊隙不良及提前转印现象两种情况,对于厚纸,可以至少防止由转印辊隙不良引起的转印不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像装置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辊加压机构产生的对转印辊的图像承载体的加压力,作为在片材宽度方向的线压力,在18.62×10↑[-3]N/mm以下、2.47×10↑[-3]N/mm以上,令能够走纸的厚纸中最大宽度的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α(m↑[3]),杨氏模量为Eα(N/m↑[2]),能够走纸的薄纸中最大宽度的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β(m↑[3]),杨氏模量为Eβ(N/m↑[2]),从转印前导向件的顶点到辊隙部切线的垂直距离为v1(m),从辊隙部到从转印前导向件的顶点引到切线上的垂线的距离为a1(m),作为厚纸的转印材料推压转印前导向件的顶点的力为P1α(N),作为薄纸的转印材料推压转印前导向件的顶点的力为P1β(N),令导向件加压机构向转印前导向机构的加压力的实际压力为Pg(N),这时:P1β<Pg<P1α,其中,P1α=3v1Eα  Iα/a1↑[3],P1β=3v1Eβ  Iβ/a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照相式的成像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通过轻压接触图像承载体、在转印区域将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向记录材料上静电转印的转印机构、和对记录材料向转印区域的输送路径进行限制的导向构件的成像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照相式的成像装置,使图像承载滚筒均匀带电,曝光并形成静电图像,把将该静电图像显影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利用定影机构进行热定影,作为成像物(复印件、打印件)输出。作为从图像承载滚筒向记录材料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构件,近年来大多采用与图像承载体接触的转印构件。通过转印构件与图像承载滚筒接触,具有在转印时能够降低施加到转印构件上的偏电压的优点。在此,对传统的成像装置进行说明。图6表示在传统的成像装置中的导向构件3与利用转印构件5向记录材料转印图像承载滚筒1上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区域T之间的转印材料Q的输送路径。如图6所示,在图像承载滚筒1的周边,备有充电辊8和显影辊9。记录材料Q被转印构件5和图像承载滚筒1的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夹持。当从电源17向转印构件5施加偏压时,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Q上。转印构件5利用转印构件加载构件6向图像承载滚筒1加压。在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上,在第一接触区域的上游侧备有套准调节辊对2,在套准调节辊对2与转印区域之间配置导向构件3。记录材料Q与导向构件3在第二接触区域接触,记录材料Q接着进入第一接触区域,利用转印下导向件3和转印区域规定转印材料Q向转印构件的进入角度。这里,在记录材料Q被沿着转印构件5输送到第一接触区域的情况下,由于形成在外加偏压的转印构件5和图像承载滚筒1之间的电场的影响,在图像承载滚筒1上的调色剂像进入第一接触区域之前会被转印,发生图像飞散。为了防止紧靠该第一接触区域之前的调色剂图像飞散的现象(提前转印现象),将导向构件3的前端配置在比位于第一接触区域的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中心位置的感光滚筒1的切线R更靠近图像承载滚筒1侧,使转印材料Q沿着感光滚筒1进入第一接触区域。不过,图像承载滚筒1,随着印制张数的增加,促使图像承载滚筒1表面的缺损及磨削。在图像承载滚筒1的缺损、磨削达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情况下,会造成带电不均匀,变成异常图像并表现在输出的图像上。通常,将直到产生带电异常图像为止能够印制的张数作为图像承载滚筒1的寿命,但是,为了降低运转成本,要求能够进行更多印制的长寿命的图像承载滚筒。因此,在使用转印构件5的成像装置中,为了防止由于转印构件5向图像承载滚筒1加压而造成的缺损及磨削,存在将转印构件5对感光体滚筒1的加压压力变成轻压的结构(特开平9-127804)。但是,在加压力过分弱的情况下,由于在转印部容易受到由于在纸输送时的纸张姿势变化等引起的冲击,存在着由冲击造成图像不良的可能性,因而,为了稳定的进行纸的输送,转印辊5对感光滚筒1的加压力有必要在规定值以上。可是,在上述的将转印构件5对图像承载滚筒1的加压力变成轻压的成像装置中,当作为记录纸Q使用刚性高的厚纸等时,根据杠杆原理,记录材料推开转印构件的力,大于将转印构件压向图像承载滚筒的力。并且,转印构件离开图像承载体滚筒,发生转印不良。因转印构件离开图像承载滚筒而产生的转印不良与提前转印现象造成的图像不良相比,对图像品质的损害更大。从而,作为记录纸Q,在使用厚纸等刚性高的情况下,与提前转印造成的转印不良相比,防止转印构件离开图像承载滚筒造成的不良变得很重要。在此,同时减轻在使用厚纸等刚性高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的转印构件离开图像承载滚筒的现象的发生、和在使用薄纸等刚性低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的提前转印现象的发生,成为一个很困难的课题。专利技术的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采用通过轻压接触图像承载滚筒的转印构件的成像装置中,同时减轻在使用厚纸等刚性高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的转印构件离开图像承载滚筒的现象的发生、和在使用薄纸等刚性低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的提前转印现象的发生。并且,提供以下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滚筒;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在第一接触区域接触,将前述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转印构件加载机构,该转印构件加载机构,以18.62×10-3N/mm以下2.47×10-3N/mm以上的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线压力、将前述转印构件相对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加载;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前述记录材料的与被转印前述调色剂像的面相反的面接触,能够沿着与前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的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并且指向前述记录材料的方向移动,从而对向前述第一接触区域输送的前述记录材料进行导向;导向构件加载机构,沿着前述导向构件的移动方向,从前述导向构件向着与前述导向构件接触的前述记录材料对前述导向构件加载;这里,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记录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大、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α(m3),杨氏模量为Eα(N/m2),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转印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小、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β(m3),杨氏模量为Eβ(N/m2), 令在前述记录材料不与前述导向构件接触的状态下、从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到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前述切线的距离为v1(m),在前述记录材料不与前述导向构件接触的状态下,从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前述图像承载体的前述切线引垂线,令从该垂线与前述图像承载体的前述切线的交点到前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最上游位置的距离为a1(m),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记录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大、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记录材料推压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力,在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并且指向前述记录材料的方向上的分量为P1α(N),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记录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小、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推压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的力,在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为P1β(N),令前述导向加载机构向前述导向构件的加压力在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为Pg(N),这时P1β<Pg<P1α,其中,P1α=3v1EαIα/a13,P1β=3v1EβIβ/a13。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以下部分的成像装置。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带;支承辊,该支承辊与前述图像承载带的承载前述调色剂像的面相反的面接触,支承前述图像承载带;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与前述图像承载带的被支承在前述支承辊上的部分的、承载前述调色剂像的面在第一接触区域接触,将前述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转印构件加载机构,该转印构件加载机构以18.62×10-3N/mm以下2.47×10-3N/mm以上的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线压力、将前述转印构件相对于前述图像承载带加载; 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被转印前述调色剂像的面相反的面接触,能够沿着与前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以下部分: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滚筒;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在第一接触区域接触,将前述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转印构件加载机构,该转印构件加载机构,以18.6 2×10↑[-3]N/mm以下2.47×10↑[-3]N/mm以上的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线压力、将前述转印构件相对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加载;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前述记录材料的与被转印前述调色剂像的面相反的面 接触,能够沿着与前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的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并且指向前述记录材料的方向移动,从而对向前述第一接触区域输送的前述记录材料进行导向;导向构件加载机构,沿着前述导向构件的移动方向, 从前述导向构件向着与前述导向构件接触的前述记录材料对前述导向构件加载;这里,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记录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大、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α(m↑[3]),杨氏模量 为Eα(N/m↑[2]),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转印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小、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的截面惯性矩为Iβ(m↑[3]),杨氏模量为Eβ(N/m↑[2]),令在前述记录材料不与前述 导向构件接触的状态下、从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到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前述切线的距离为v1(m),在前述记录材料不与前述导向构件接触的状态下,从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前述图像 承载体的前述切线引垂线,令从该垂线与前述图像承载体的前述切线的交点到前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最上游位置的距离为a1(m),令能够成像的前述记录材料中单位面积重量最大、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 的前述记录材料推压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力,在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为P1α(N),令能够成像的记录材料中最薄、沿着与前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最长的前述转印材料推压 前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前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中心位置的力,在与前述图像承载滚筒的切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为P1β(N),令前述...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浦泰辅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