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5554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碳硫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碳硫吸收池、光源装置和红外传感器;碳硫吸收池包括座体和水平设于座体内两侧的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座体一侧壁开设有圆形凸沿、圆形盲孔、连通于碳吸收管的第一透光口和连通于硫吸收管的第二透光口,圆形盲孔位于圆形凸沿中心的,第一透光口位于圆形凸沿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一侧,第二透光口位于圆形凸沿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另一侧;光源装置包括光源座、红外光源、透光板、切光片、紧固螺帽和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稳定性好。用新型稳定性好。用新型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


[0001]本技术涉及碳硫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

技术介绍

[0002]红外碳硫分析仪由红外光源产生的红外脉冲光,通过碳吸收管作用于碳红外传感器,通过硫吸收管作用于硫红外传感器;现有红外碳硫分析仪光源部分的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稳定性好。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包括设有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的碳硫吸收池、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一端用于发出红外光的光源装置和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另一端的红外传感器;
[0005]碳硫吸收池包括座体和水平设于座体内两侧的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座体一侧壁开设有圆形凸沿、圆形盲孔、连通于碳吸收管的第一透光口和连通于硫吸收管的第二透光口,圆形盲孔位于圆形凸沿中心的,第一透光口位于圆形凸沿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一侧,第二透光口位于圆形凸沿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另一侧;
[0006]光源装置包括光源座、红外光源、透光板、切光片、紧固螺帽和电机;光源座靠近碳硫吸收池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凹部,第一凹部底面设有第二凹部、第二凹部底面设有第三凹部,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和第三凹部均为圆形,第三凹部底面设有圆台,圆台的上表面与第二凹部底面齐平,圆台内部轴线位置开设有贯穿通道; 第一凹部的内径配合于圆形凸沿的外径;红外光源设于第三凹部和圆台之间的间隙内;透光板为圆形且位于圆台上,透光板上设有均为圆形的位于中部的中间通孔、分布于透光板两侧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一透光口和第二透光口对应;电机安装于光源座上且其转动轴自由端穿过贯穿通道和中间通孔后向碳硫吸收池一侧延伸,电机转动轴自由端设有凸台,切光片中部安装在电机转动轴自由端凸台上并通过紧固螺帽紧固,电机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切光片旋转;切光片边部为等间隔设置的叶片,叶片正对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时,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边沿均位于该叶片范围内,叶片相邻叶片之间的间隙正对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时,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边沿均位于该间隙范围内。
[0007]按以上方案,第一凹部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设于第一凹部底面且紧贴第一凹部侧壁,密封圈为黑色;密封圈增加了第一凹部与外界的密封性,防止外界气体和光亮对红外光产生干扰。
[0008]按以上方案,所述红外光源采用铂金发热阻丝产生对外的红外辐射;铂金具有相对较高的工作温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其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时不易被氧化,也不会断裂;铂金具有优秀的机械延展性,可以加工得到仅有纳米级厚的铂金薄膜,极大的提高加热电极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0009]按以上方案,光源座远离碳硫吸收池的一侧壁设有第四凹部,用于安装电机。
[0010]按以上方案,电机侧部设有连接耳,通过螺钉穿设于连接耳将电机固定于光源座远离碳硫吸收池的侧壁上;增加电机安装于光源座的稳定性。
[0011]按以上方案,光源座边部设有贯穿通孔,碳硫吸收池靠近光源座一侧设有与贯穿通孔对应的安装孔,通过螺栓穿设于贯穿通孔将光源座可拆卸连接于碳硫吸收池的安装孔上;实现光源座和碳硫吸收池的可拆卸连接,方便拆装及替换元件。
[0012]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红外光源发出红光,通过第一通孔穿出至第一透光口,通过第二通孔穿出至第二透光口,利用电机带动切光片转动,将红外光信号斩波成方波信号,用于碳硫分析;现有的红外光源自身产生方波信号,受各种调制因素影响,稳定性较低,从而影响检测精度,本技术利用电机带动切光片转动来调制脉冲光更加稳定;本技术通过透光板将红外光源封闭于第三凹部和圆台形成的间隙中,红外光只能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穿出,直接照射于第一透光口和第二透光口,针对性更强;光源装置和碳硫分析池连接时,碳硫分析池的凸台卡在光源座的第一凹部内,密封性好,能够避免外界气体和光对红外光源使用过程中的干扰,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实施例中光源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碳硫吸收池;101、座体;1011、圆形凸沿;1012、圆形盲孔;1013、第一透光口;1014、第二透光口;1015、安装孔;102、硫吸收管;2、光源装置;201、光源座;2011、第一凹部;2012、第二凹部;2013、第三凹部;2014、圆台;20141、贯穿通道;2015、第四凹部;2016、贯穿通孔;202、红外光源;203、透光板;2031、中间通孔;2032、第一通孔;2033、第二通孔;204、切光片;2041、叶片;205、紧固螺帽;206、电机;2061、转动轴;2062、连接耳;207、密封圈;3、红外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为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包括设有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的碳硫吸收池1、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一端用于发出红外光的光源装置2和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另一端的红外传感器3;
[0021]参阅图1,碳硫吸收池1包括座体101和水平设于座体101内两侧的碳吸收管(图中未示出)和硫吸收管102,座体101一侧壁开设有圆形凸沿1011、圆形盲孔1012、连通于碳吸收管的第一透光口1013和连通于硫吸收管102的第二透光口1014,圆形盲孔1012位于圆形凸沿1011中心的,第一透光口1013位于圆形凸沿1011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1012一侧,第二透光口1014位于圆形凸沿1011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1012另一侧。
[0022]光源装置2,包括光源座201、红外光源202、透光板203、切光片204、紧固螺帽205和
电机206。
[0023]光源座201靠近碳硫吸收池1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凹部2011,第一凹部2011底面设有第二凹部2012、第二凹部2012底面设有第三凹部2013,第一凹部2011、第二凹部2012和第三凹部2013均为圆形,第三凹部2013底面设有圆台2014,圆台2014的上表面与第二凹部2012底面齐平,圆台2014内部轴线位置开设有贯穿通道20141; 第一凹部2011的内径配合于圆形凸沿1011的外径;第一凹部2011内设有密封圈207,密封圈207设于第一凹部2011底面且紧贴第一凹部2011侧壁,密封圈207为黑色;密封圈207增加了第一凹部2011与外界的密封性,防止外界气体和光亮对红外光产生干扰。光源座201远离碳硫吸收池1的一侧壁设有第四凹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分析气室,包括设有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的碳硫吸收池(1)、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一端用于发出红外光的光源装置(2)和设于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另一端的红外传感器(3),其特征在于:碳硫吸收池(1)包括座体(101)和水平设于座体(101)内两侧的碳吸收管和硫吸收管(102),座体(101)一侧壁开设有圆形凸沿(1011)、圆形盲孔(1012)、连通于碳吸收管的第一透光口(1013)和连通于硫吸收管(102)的第二透光口(1014),圆形盲孔(1012)位于圆形凸沿(1011)中心的,第一透光口(1013)位于圆形凸沿(1011)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1012)一侧,第二透光口(1014)位于圆形凸沿(1011)内且分布于圆形盲孔(1012)另一侧;光源装置(2),包括光源座(201)、红外光源(202)、透光板(203)、切光片(204)、紧固螺帽(205)和电机(206);光源座(201)靠近碳硫吸收池(1)的一侧壁设有第一凹部(2011),第一凹部(2011)底面设有第二凹部(2012)、第二凹部(2012)底面设有第三凹部(2013),第一凹部(2011)、第二凹部(2012)和第三凹部(2013)均为圆形,第三凹部(2013)底面设有圆台(2014),圆台(2014)的上表面与第二凹部(2012)底面齐平,圆台(2014)内部轴线位置开设有贯穿通道(20141); 第一凹部(2011)的内径配合于圆形凸沿(1011)的外径;红外光源(202)设于第三凹部(2013)和圆台(2014)之间的间隙内;透光板(203)为圆形且位于圆台(2014)上,透光板(203)上设有均为圆形的位于中部的中间通孔(2031)、分布于透光板(203)两侧的第一通孔(2032)和第二通孔(2033),第一通孔(2032)和第二通孔(2033)分别与第一透光口(1013)和第二透光口(1014)对应;电机(206)安装于光源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新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欣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