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5294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中空部为毛细芯层,毛细芯层内设有若干个蒸汽腔室,蒸汽腔室内填充冷却液,两个蒸汽腔室之间设有支撑柱,且蒸汽腔室内设有热流通道;所述毛细芯层为金属丝网、纤维丝、粉末烧结芯或多孔金属结构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立体化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效果好。散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均温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市面上电子元件功耗越来愈大,封装越来越微型化,在狭小空间内,电子元件的性能和其产生的共热流密度矛盾日益严重,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目前市场上采用一种基于二维平面上的传热技术,即均温板。
[0003]传统均温板利用毛细管吸附蒸发散热的原理,采用在Z方向上进行吸热蒸发冷凝的循环散热方式。其工作的流程为:热源贴装在均温板表面,传热至蒸发腔。毛细芯层内的液体吸热,沿Z方向进行蒸发并向两侧扩散,遇到芯层冷边后冷凝回液态,并通过毛细吸附进行回液循环,从而达到循环蒸发散热冷却的效果。
[0004]因此传统的均温板无法做到在相对较薄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立体化散热,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立体化散热,散热效果好的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中空部为毛细芯层,毛细芯层内设有若干个蒸汽腔室,蒸汽腔室内填充冷却液,两个蒸汽腔室之间设有支撑柱,且蒸汽腔室内设有热流通道。
[0007]优选的,所述毛细芯层为金属丝网、纤维丝、粉末烧结芯或多孔金属结构制成。
[0008]优选的,所述蒸汽腔室具有十个,包括中部蒸汽腔室和外侧蒸汽腔室,中部蒸汽腔室为竖向布置的四个,外侧蒸汽腔室位于中部蒸汽腔室两侧,且横向布置,其中四个对称的外侧蒸汽腔室上设有热流通道。
[0009]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由于在毛细芯层内设有若干个蒸汽腔室,蒸汽腔室内设有热流通道,因此保证热源在Z方向散热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立体化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剖视图(Z方向散热);
[0012]图3是X方向散热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参见图1、2所示,一种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中空部为毛
细芯层2,毛细芯层2内设有十个蒸汽腔室3,蒸汽腔室3内填充冷却液,两个蒸汽腔室3之间设有支撑柱4,且蒸汽腔室3内设有热流通道5。支撑柱4用于支撑中空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0015]参见图1、2所示,所述毛细芯层2为金属丝网、纤维丝、粉末烧结芯或多孔金属结构制成。本实施例中采用纤维丝制成。
[0016]参见图1所示,所述蒸汽腔室3具有十个,包括中部蒸汽腔室31和外侧蒸汽腔室32,中部蒸汽腔室31为竖向布置的四个,外侧蒸汽腔室32位于中部蒸汽腔室31两侧,且横向布置,其中四个对称的外侧蒸汽腔室32上设有热流通道5。热流通道5可以将热源10进行Z方向散热。
[0017]参见图2和3所示,黑色箭头即为热源散热方向,在壳体1的侧面贴装有五个热源10,本技术均温板的散热工作方式,参见图3所示,采用在蒸汽腔室3内的X-Y平面进行气液循环。参见图2所示,同时毛细芯层2可以对散热区进行划分,形成数个小范围散热循环区域同时工作,对Z方向进行散热,从而满足对大型高密度集中热源的散热,来提升热传导效果。壳体1采用两个对称的上壳和下壳抽真空扩散密封焊接而成,蒸汽腔室3和毛细芯层2与壳体1复合为一体。
[001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包括中空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中空部为毛细芯层(2),毛细芯层(2)内设有若干个蒸汽腔室(3),蒸汽腔室(3)内填充冷却液,两个蒸汽腔室(3)之间设有支撑柱(4),且蒸汽腔室(3)内设有热流通道(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化散热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芯层(2)为金属丝网、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鹰葛舟葛润锜李左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微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