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376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摩托车在进行尾气二次净化时存在直接泄漏的问题。本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发动机包括具有排气通道的缸头,补气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开设在缸头上的补气通道,补气通道的上端与外部相连通,补气通道的下端向排气通道的内端倾斜,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贯穿至排气通道的顶壁上,排气通道的顶壁上具有向下凸出的导流凸部,该导流凸部位于补气通道下端端口与排气通道内端端口之间并靠近补气通道下端端口边沿,且导流凸部低于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本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能够避免废气从补气通道直接排出而导致废气泄漏。致废气泄漏。致废气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发动机包括缸头、固定在缸头顶面的缸盖和固定在缸头底面的缸体,在缸体内设有燃烧室,燃烧室内设有活塞,活塞通过连杆带动下方曲轴箱内的曲轴运转,而缸头内则设有与燃烧室顶部连通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处均设有气门,在缸头内还设有凸轮轴和摇臂轴,摇臂轴上设有摇臂,摇臂一端抵靠凸轮轴上的凸轮,另一端与气门顶部抵靠,通过凸轮轴转动带动摇臂摆动,进而带动气门移动实现燃烧室的进气和排气,其中燃烧室通过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存在燃烧不充分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做进一步净化处理,使得有害气体含量下降,为此在缸头上还会设有补气结构,即将外部空气引入排气通道内,与排气通道内高温废气进一步混合反应,以实现净化。
[0003]如专利文件(200520017295.X)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二次进气导入装置安装结构,包括并列双缸发动机的汽缸头,所述汽缸头上设有与排气管连通的两个独立的排气道,所述每个排气道上设有二次进气道,二次进气导入装置通过螺栓与二次进气道相对接,所述二次进气导入装置设置在相应的排气管外侧、靠近排气管和汽缸头排气道对接的连接螺栓孔的位置,通过二次进气道的设置,引入外部空气与排气道内的废气进一步混合反应,该二次进气道的内端是朝向排气道的内端端口,而排气道排出的废气具有一定的速度跟冲击力,因此废气可能会冲击二次补气道,进而从二次补气道直接泄漏出去,污染环境。
专利技术内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摩托车在进行尾气二次净化时存在直接泄漏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发动机包括具有排气通道的缸头,所述补气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开设在缸头上的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的上端与外部相连通,补气通道的下端向排气通道的内端倾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贯穿至排气通道的顶壁上,所述排气通道的顶壁上具有向下凸出的导流凸部,该导流凸部位于补气通道下端端口与排气通道内端端口之间并靠近补气通道下端端口边沿,且导流凸部低于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
[0006]排气通道的内端与燃烧室的顶部连通,外端与排气管连通,燃烧室内燃烧做功后的废气由排气通道排出,为了避免部分未充分燃烧的废气直接排出,缸头设置有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将外部空气引入排气通道内,使得废气还处于高温状态时再一次与补气通道引入的空气反应,减少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对废气的净化,其中补气通道的下端是向排气通道的内端倾斜的,因此补气通道进入的空气与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能够形成对流,从而使得两者充分混合反应,提高净化效果,而鉴于补气通道的下端向排气通道内端倾斜,存在废气直接冲击补气通道,造成废气直接泄漏而影响净化效果,为此本排气通道顶壁
上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导流凸部,该导流凸部位于补气通道下端端口靠近排气通道内端的一侧边沿处,且导流凸部低于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因此排气通道朝向补气通道下端端口排出的具有一定冲击速度的废气会在导流凸部的引导下改变流向,避免废气直接冲击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进而避免了废气从补气通道直接排出而导致废气泄漏,影响净化效果,当然也能够避免在补气通道内壁上出现积碳等。
[0007]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导流凸部上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内端与排气通道的顶壁相连接,导流面的外端低于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并朝向排气通道的外端端口。部分废气沿着排气通道顶壁流动至导流面上,在导流面作用下流向排气通道外端端口,避免直接冲击补气通道下端端口,而补气通道向下流动的空气能够与废气形成交叉对流,使得两者充分混合反应。
[0008]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导流凸部的宽度大于补气通道下端端口的口径。导流凸部对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充分遮挡,避免废气直接冲击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
[0009]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排气通道包括外端用于连接排气管的排气主道和两内端用于连接燃烧室的排气分道,所述排气主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排气分道的流通截面积,两所述排气分道的外端相汇合后与排气主道连通,所述导流凸部位于两排气分道汇合处的顶壁上。排气分道的流通截面积较小,而两排气分道汇合处的流通截面积较大,因此废气由排气分道进入汇合处时流速会迅速变低,因此废气能够以较低的流速与补气通道进入的空气混合,使得两者混合更加充分,避免废气冲击速度过大而直接将空气带出排气通道。
[0010]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导流凸部上的导流面有两个,且两导流面分别与两排气分道相对设置。两个导流面针对两排气分道排气的废气,使得废气在两排气分道汇合处汇合后与空气混合。
[0011]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导流凸部上还具有衔接面,该衔接面朝向排气通道的外端端口,所述衔接面的上端与补气通道下端内壁平滑过渡,衔接面的下端与导流面圆滑过渡。衔接面用于引导补气通道进入的空气,使得空气倾斜向下并在两排气分道的汇合处与废气产生交叉对流,保证两者充分混合反应。
[0012]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补气通道呈笔直状,且补气通道的上端倾斜延伸至缸头顶端的边沿处。减少空气通过补气通道的阻力,保证补气通道内空气的进气效率。
[0013]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缸头具有用于与缸盖配合的顶面,所述缸头顶面边沿处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补气通道的上端与进气孔相连通。当缸盖装配在缸头上时进气孔能够被遮挡住,避免直接暴露而导致异物进入。
[0014]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中,所述缸头内具有用于支撑凸轮轴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延伸至缸头的侧壁处,所述进气孔开设在安装部与缸头侧壁的连接处。安装部与缸头侧壁连接处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开设进气孔后整体强度。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6]1、由于补气通道的下端是向排气通道的内端倾斜的,因此补气通道进入的空气与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能够形成对流,从而使得两者充分混合反应,提高净化效果。
[0017]2、由于本排气通道顶壁上设置有导流凸部,该导流凸部位于补气通道下端端口靠近排气通道内端的一侧边沿处,因此排气通道朝向补气通道下端端口排出的具有一定冲击速度的废气会在导流凸部的引导下改变流向,避免废气直接冲击补气通道的下端端口,进而避免了废气从补气通道直接排出而导致废气泄漏,影响净化效果。
[0018]3、由于两排气分道汇合处的流通截面积较大,因此废气由排气分道进入汇合处时流速会迅速变低,废气能够以较低的流速与补气通道进入的空气混合,使得两者混合更加充分,避免废气冲击速度过大而直接将空气带出排气通道。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缸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缸头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发动机包括具有排气通道(2)的缸头(1),所述补气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开设在缸头(1)上的补气通道(3),所述补气通道(3)的上端与外部相连通,补气通道(3)的下端向排气通道(2)的内端倾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3)的下端端口贯穿至排气通道(2)的顶壁上,所述排气通道(2)的顶壁上具有向下凸出的导流凸部(4),该导流凸部(4)位于补气通道(3)下端端口与排气通道(2)内端端口之间并靠近补气通道(3)下端端口边沿,且导流凸部(4)低于补气通道(3)的下端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凸部(4)上具有导流面(41),所述导流面(41)的内端与排气通道(2)的顶壁相连接,导流面(41)的外端低于补气通道(3)的下端端口并朝向排气通道(2)的外端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凸部(4)的宽度大于补气通道(3)下端端口的口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2)包括外端用于连接排气管的排气主道(21)和两内端用于连接燃烧室的排气分道(22),所述排气主道(21)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排气分道(22)的流通截面积,两所述排气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定红张立成蔡良正程雪君李良周鹏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