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84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制在侧面碰撞时车门的下端越过侧边梁进入车厢内侧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在前部内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35)的后车门(30)以及内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防撞杆(21)的前车门(10),车门防撞杆(21)的后端(23r)在车辆侧视下与中立柱(35)重叠地配置,在前车门(10)的内部(13),具备将该前车门(10)的下部与车门防撞杆(21)的后部连结的加强角撑板(40),相对于前车门(10)的下部(121d)中的与加强角撑板(40)的连结部分,在下方相邻地配设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3)。边梁(3)。边梁(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门侧而非车身侧具备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详细而言,涉及在无中立柱的车身具备在前部内置中立柱的后车门、以及内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防撞杆的前车门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车身侧部形成有乘员乘降用的开口部,并分别在前排座椅乘员乘降用的前侧的开口部能够开闭地具备前车门,在后排座椅乘员乘降用的后侧的开口部能够开闭地具备后车门。
[0003]在这种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中,已知有下述的车身构造,即,通过在前侧的开口部与后侧的开口部之间,以将开口部的上下各缘相连的方式配设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从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前侧的开口部与后侧的开口部相互分开而构成。
[0004]另一方面,在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中,也存在下述的车身构造,即,不在前侧的开口部与后侧的开口部之间具备中立柱,而是将前侧的开口部与后侧的开口部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地形成。
[0005]后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车门构造所例示那样,取代在车身侧具备中立柱地在后车门前端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即中立柱。而且,后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使该中立柱在车辆侧视下,与以架设于前车门的前后两端的方式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的车门防撞杆的后端重叠,从而应对侧面碰撞。
[0006]然而,在如后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那样的、不在车身侧具备中立柱而是在车门侧具备中立柱的构造中,仅能够在后车门本身相对于车身的重叠量的范围内确保中立柱在车门关闭时在车辆侧视下相对于车身重叠的重叠量。
[0007]因此,在后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中,与在车身侧具备中立柱的前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相比,中立柱在后车门关闭时与车身的重叠量被限制,在应对侧面碰撞的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0008]具体而言,在作为后者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而例示的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车门构造中,使侧门的下部在该侧门关闭时、在车辆侧视下与沿开口部的下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侧的侧边梁重叠地配设于车宽方向外侧。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车门构造是在后侧车门具备的中立柱与该侧边梁的重叠量不充分、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后侧车门容易越过侧边梁从乘员乘降用的开口部进入车厢内侧的构造,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8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3]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课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车门(后车门以及前车门)的下端越过侧边梁而进入车厢内侧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本专利技术为下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后车门,在前部内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前车门,内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防撞杆;以及侧边梁,被配设为沿着能够通过上述后车门以及上述前车门封闭地在车身侧部开口形成的车门开口的下缘,在车门关闭时在车辆侧视下与上述中立柱的下部重叠,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端被配置为,在车辆侧视下与上述中立柱重叠,在上述前车门的内部,具备将该前车门的下部与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部连结的加强角撑板,相对于上述前车门的下部中的与上述加强角撑板连结的连结部分,在下方相邻地配设上述侧边梁。
[0016]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侧面碰撞时使加强角撑板发挥在车门防撞杆的后部与前车门的下部之间拉拽的拉拽部件的作用,从而能够抑制车门(后车门以及前车门)的下端越过侧边梁进入车厢内侧。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上述前车门和上述后车门是下述对开构造的车门(中分式车门):上述前车门在其前端部经由铰链与车身结合,上述后车门在其后端部经由铰链与车身结合,且上述后车门的前后长度比上述前车门的前后长度短。
[0018]根据上述构成,虽然内置于后车门的前端的中立柱由于上述后车门的前后长度相对于上述前车门的前后长度较短,而从形成于车身侧部的乘员乘降用的车门开口(开口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心向后方偏离,但能够通过上述加强角撑板弥补该偏离所致的侧面碰撞时的弊端。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上述加强角撑板的上端侧相对于下端侧位于车外侧。
[0020]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侧面碰撞时向车厢内侧的侧面碰撞负荷被输入到车门,从而车门防撞杆被压向车厢内侧,伴随与此能够增大加强角撑板对于车门下部的拉拽力。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上述前车门具备连接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端的内车门、以及夹设于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端与上述内车门之间并对车门防撞杆的后端与内车门的连接位置进行加强的连接加强部件,在上述内车门具备与上述加强角撑板连结的上述车门下部,使上述连接加强部件延伸至上述前车门的上述下部中的与上述加强角撑板连结的连结部位,上述加强角撑板经由上述连接加强部件连结于上述前车门的上述下部。
[0022]根据上述构成,使上述连接加强部件延伸至上述前车门的上述下部中的与上述加强角撑板的连结部位,能够提高连结有上述加强角撑板的下部的上述前车门的上述下部侧的自身的刚性,能够提高加强角撑板的拉拽力。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上述加强角撑板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脊线部。
[0024]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脊线部实现加强角撑板的长度方向的高刚性化,从而能够提高对于拉拽的刚性。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将上述加强角撑板形成为下端相对于上端位于前方侧。
[0026]根据上述构成,与例如将加强角撑板形成为上下各端均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该加强角撑板的下部连结于上述前车门的上述下部中的从中立柱进一步向前方分离的位置。
[0027]由此,在侧面碰撞时能够将输入到车门防撞杆后部以及中立柱的向车厢内侧输入
的侧面碰撞负荷在侧边梁的大范围内进行阻止。
[00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端在车辆侧视下与上述中立柱下部重叠。
[0029]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将前车门的下部与车门防撞杆的后部相连的加强角撑板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缩短化,其结果能够有助于提高加强角撑板的弯曲刚性以及轻量化
[0030]专利技术效果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车门(后车门以及前车门)的下端越过侧边梁而进入车厢内侧。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3]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向视截面图。
[0034]图3是沿着图1中的B-B线的主要部分向视截面图。
[0035]图4是沿着图1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向视截面图。
[0036]图5是从前方且上方观察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7]图6是通过虚拟线示出图5中车门防撞杆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8]图7是示出图2中的向视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后车门,在前部内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前车门,内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防撞杆;以及侧边梁,被配设为沿着能够通过上述后车门以及上述前车门封闭地在车身侧部开口形成的车门开口的下缘,在车门关闭时在车辆侧视下与上述中立柱的下部重叠,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端被配置为,在车辆侧视下与上述中立柱重叠,在上述前车门的内部,具备将该前车门的下部与上述车门防撞杆的后部连结的加强角撑板,相对于上述前车门的下部中的与上述加强角撑板连结的连结部分,在下方相邻地配设上述侧边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上述前车门和上述后车门是下述对开构造的车门:上述前车门在其前端部经由铰链与车身结合,上述后车门在其后端部经由铰链与车身结合,且上述后车门的前后长度比上述前车门的前后长度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上述加强角撑板的上端侧相对于下端侧位于车外侧。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原一成中里大介藤井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