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42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属于净水设备。它解决了现有反渗透直饮机废水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传动轴,还包括与电机相配合的涡壳,传动轴上设置有与传动轴相联动的叶轮,叶轮容纳于涡壳中,涡壳与叶轮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废水通道,废水通道上设置有膜组件,膜组件可朝向叶轮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或者远离叶轮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废水循环利用的优点。具有废水循环利用的优点。具有废水循环利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净水设备
,涉及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RO机作为康健用水领域末端最核心的产品,反渗透RO机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在观察海鸥时发现了反渗透法的基本原理架构。1953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将此原理应用于海水淡化去除盐份设备,最先用于航天
,后来逐渐进入民用领域,反渗透RO机的工作原理是:运用特制的高压水泵,将原水加至6-9公斤压力,使原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渗透过孔径只有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化学离子和细菌、真菌、病毒体不能通过,随废水排出,只允许体积小于0.0001微米的水分子和氧分子通过。该原理在不改变水的发送与氧溶量的前提下,达到了水的净化作用。
[0003]现有的反渗透RO机存在的主要缺点为:缺少废水自循环结构,导致原水利用率低,废水率高达60%-70%,个别品牌在加装废水电磁阀后,强行减少废水出水量,对RO膜的寿命造成了致使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传动轴,还包括与电机相配合的涡壳,所述的传动轴上设置有与传动轴相联动的叶轮,所述的叶轮容纳于涡壳中,所述的涡壳与叶轮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废水通道,所述的废水通道上设置有膜组件,所述的膜组件可朝向叶轮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或者远离叶轮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
[0007]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的膜组件包括循环膜片以及用于循环膜片与废水通道相连的连接件。
[0008]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的涡壳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连接件活动连接的穿孔,所述的废水通道周向环绕穿孔均匀分布。
[0009]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连接件的上端固连于循环膜片上,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位于穿孔的另一侧,且在连接件的该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
[0010]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限位块的宽度大于穿孔的直径。
[0011]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涡壳朝向叶轮的该端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内槽,所述的穿孔与废水通道设于内槽中。
[0012]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涡壳的外表面上设有朝向叶轮一侧凸起的出水环圈,所述的出水环以穿孔为中心呈螺旋状环绕分布。
[0013]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出水环圈的内径大于叶轮的直径,所述的叶轮容纳于出水环圈内。
[0014]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的叶轮与传动轴之间设有轴用卡扣,所述的轴用卡扣卡接于传动轴上,所述叶轮的前端抵接于轴用卡扣的内侧面上。
[0015]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中,所述传动轴与轴用卡扣相对应位置处设有供轴用卡扣卡入的卡槽。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技术涡壳的废水通道上设置有膜组件,膜组件可朝向叶轮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或者远离叶轮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当膜组件打开废水通道时,涡壳外的废水从废水通道重新引入到涡壳内,起到将废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0018]2、本技术废水通道周向环绕穿孔均匀分布,废水在进入到涡壳前可以通过环绕的废水通道均匀分流,避免废水流速过快对膜组件造成冲击。
[0019]3、本技术的连接件一端位于穿孔的另一侧,且在该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通过限位块使连接件在穿孔处上下来回移动,保持膜组件运动的稳定性。
[0020]4、本用新型涡壳朝向叶轮的该端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内槽,循环膜片容纳于内槽中时可以提高密封性。
[0021]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电机;2、传动轴;3、涡壳;4、叶轮;5、废水通道;6、膜组件;7、循环膜片;8、连接件;9、穿孔;10、限位块;11、内槽;12、出水环圈;13、轴用卡扣;14、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图2所示,本反渗透RO机的废水同步泵轴自循环利用结构,包括电机1,电机1的输出端上设有传动轴2,还包括与电机1相配合的涡壳3,传动轴2上设置有与传动轴2相联动的叶轮4,叶轮4容纳于涡壳3中,涡壳3与叶轮4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废水通道5,废水通道5上设置有膜组件6,膜组件6可朝向叶轮4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5或者远离叶轮4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5。
[0027]在本实施例中,涡壳3的废水通道5上设置有膜组件6,电机1旋转,增压泵工作,带动叶轮4同步旋转将膜组件6吸起,当膜组件6朝向叶轮4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5时,涡壳3外的废水从废水通道5重新引入到涡壳3内,起到将废水循环利用的目的,当叶轮4停止工作时,膜组件6远离叶轮4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5。
[0028]在本实施例中,膜组件6包括循环膜片7以及用于循环膜片7与废水通道5相连的连接件8。循环膜片7通过连接件8连接于涡壳3上,在本实施例中,循环膜片7为RO膜,即反渗透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反渗透膜为市面上技术成熟的市售产品,连接件8可为销轴。
[0029]在本实施例中,涡壳3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连接件8活动连接的穿孔9,废水通道5周向环绕穿孔9均匀分布。循环膜片7通过连接件8连接于穿孔9上,通过连接件8与穿孔9的相互配合实现靠近或者远离涡壳3的运动。
[003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8的上端固连于循环膜片7上,连接件8的另一端位于穿孔9的另一侧,且在连接件8的该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10。通过限位块10使连接件8在穿孔9处上下来回移动,保持膜组件6运动的稳定性,作为优选,限位块10的宽度大于穿孔9的直径,限位块10抵靠于穿孔9上时,循环膜片7向上移动达到极限位置。
[0031]涡壳3朝向叶轮4的该端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内槽11,穿孔9与废水通道5设于内槽11中。当叶轮4处于不旋转状态时,循环膜片7容纳于内槽11中覆盖住废水通道5,设置内槽11可以提高密封性。
[0032]在本实施例中,涡壳3的外表面上设有朝向叶轮4一侧凸起的出水环圈12,出水环以穿孔9为中心呈螺旋状环绕分布。出水环圈12呈螺旋状设置,起到对废水的导向作用。
[0033]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环圈12的内径大于叶轮4的直径,叶轮4容纳于出水环圈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包括电机(1),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上设有传动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电机(1)相配合的涡壳(3),所述的传动轴(2)上设置有与传动轴(2)相联动的叶轮(4),所述的叶轮(4)容纳于涡壳(3)中,所述的涡壳(3)与叶轮(4)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废水通道(5),所述的废水通道(5)上设置有膜组件(6),所述的膜组件(6)可朝向叶轮(4)一侧运动打开废水通道(5)或者远离叶轮(4)一侧运动关闭废水通道(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膜组件(6)包括循环膜片(7)以及用于循环膜片(7)与废水通道(5)相连的连接件(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壳(3)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连接件(8)活动连接的穿孔(9),所述的废水通道(5)周向环绕穿孔(9)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废水自循环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的上端固连于循环膜片(7)上,所述连接件(8)的另一端位于穿孔(9)的另一侧,且在连接件(8)的该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秋华
申请(专利权)人:柯诗达科技台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