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199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包括呈阶梯状的上部结构、中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包括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上部中槽、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呈阶梯状,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呈阶梯状;所述中部结构包括中部第一侧和中部第二侧,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下部第一侧和下部第二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较传统双侧壁导坑等施工技术,优化了开挖、支护方法,支护体系安全系数高,可以解决隧道施工中急剧变形、塌方、突水等诸多的工程地质问题,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的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大断面隧道穿越富水全风化花岗岩蚀变带、第三系未成岩含水砂层、富水断层等大断面软弱围岩地层时,极易发生急剧变形、塌方、突水等诸多的工程地质问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0003]双侧壁导坑法是利用两个中隔壁把整个隧道大断面分成左中右3个小断面施工,左、右导洞先行,中间断面紧跟其后;初期支护仰拱成环后,拆除两侧导洞临时支撑,形成全断面。该方法适用于粘性土层、砂层等施工环境。但利用现有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上述大断面软弱围岩地层时,施工安全风险依然很大,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急剧变形、塌方、突水等诸多的工程地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施工安全性好的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包括呈阶梯状的上部结构、中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包括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上部中槽、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呈阶梯状,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呈阶梯状;所述中部结构包括中部第一侧和中部第二侧,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下部第一侧和下部第二侧。
[0006]上述施工结构中,优选的,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超前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3-8m;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3-8m。
[0007]上述施工结构中,优选的,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超前上部中槽,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与上部中槽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
[0008]上述施工结构中,优选的,所述上部中槽超前中部第一侧,所述上部中槽与中部第一侧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所述中部第一侧超前中部第二侧,所述中部第一侧与中部第二侧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1-5m。
[0009]上述施工结构中,优选的,所述中部第二侧超前下部第一侧,所述中部第二侧与下
180m2,所述富水软弱围岩是指富水全风化花岗岩蚀变带、第三系未成岩含水砂层与富水断层。
[0027]按照上述施工方法,本技术中施工循环时间为30-35天,即45m/30-35天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9]由于富水全风化花岗岩蚀变带、第三系未成岩含水砂层、富水断层等大断面不良地质隧道围岩稳定性极差,本技术的施工结构与施工方法分九小部进行开挖、支护;之后利用“大隧小打”的理念,按照一定顺序,从环隧道拱部周边开始施工,隧道上部采用左、右错开的微台阶双侧壁导坑带中槽+中、下部左、右错开的微台阶法进行施工,分九小部开挖支护,通过多次受力体系的转换,使围岩应力转换到初期支护上,围岩与支护组成稳定的受力体系。本技术相较传统双侧壁导坑等施工技术,优化了开挖、支护方法,支护体系安全系数高,可以解决隧道施工中急剧变形、塌方、突水等诸多的工程地质问题,确保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施工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施工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0033]图例说明:
[0034]1、超前支护;2、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3、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4、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5、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6、上部中槽;7、中部第一侧;8、中部第二侧;9、下部第一侧;10、下部第二侧;11、初期支护;12、导管;13、临时仰拱;14、锁脚锚杆;100、第一侧壁临时支护;200、第二侧壁临时支护;300、第三侧壁临时支护;400、第四侧壁临时支护。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0036]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7]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技术中用到的各种原材料、试剂、仪器和设备等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或者可通过现有方法制备得到。
[0038]实施例:
[003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包括呈阶梯状的上部结构、中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包括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上部中槽6、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上
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呈阶梯状,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呈阶梯状;中部结构包括中部第一侧7和中部第二侧8,下部结构包括下部第一侧9和下部第二侧10。
[004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8m;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8m;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超前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m;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m;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超前上部中槽6,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与上部中槽6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8m。上部中槽6超前中部第一侧7,上部中槽6与中部第一侧7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8m;中部第一侧7超前中部第二侧8,中部第一侧7与中部第二侧8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3m;中部第二侧8超前下部第一侧9,中部第二侧8与下部第一侧9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m;下部第一侧9超前下部第二侧10,下部第一侧9与下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阶梯状的上部结构、中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包括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上部中槽(6)、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与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呈阶梯状,所述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呈阶梯状;所述中部结构包括中部第一侧(7)和中部第二侧(8),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下部第一侧(9)和下部第二侧(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上台阶(4)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超前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与上部第二侧壁导坑下台阶(5)掌子面之间的距离为5-12m;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2)超前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下台阶(3),所述上部第一侧壁导坑上台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胜吴秀雄刘建陵刘邦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