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079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子计算机的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包括离心风机、铜底、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鳍片;离心风机下方设置有离心风机出风口,鳍片设置在离心风机出风口处,鳍片与离心风机相互贴设在一起,铜底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C形外热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铜底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C形外热管,鳍片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和C形中热管,最大化增加C形热管的折弯半径,有效减少因热管折弯造成的导热性能降低。效减少因热管折弯造成的导热性能降低。效减少因热管折弯造成的导热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计算机的散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空间极度狭小的电子计算机产品中,高性能处理器使用的散热器因空间限制,大多采用离心风机与鳍片对置的平面散热结构。它通常利用均热板或热管为导热介质,将处理器的热量传导至鳍片,再由离心风机将鳍片上的热量吹走。目前由于均热板成本较高,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导热介质多是由2根或3根90度弧形热管组成,且热管的布置方式均由散热器鳍片中间向两侧,以Y字形展开的方式组成。由于这一方式每根热管只能覆盖部分鳍片,使得散热器无法有效发挥性能,只能支持热功耗在65瓦以下的处理器,完全无法达到高性能处理器热功耗最高130瓦左右的散热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通过改变热管形状与布局方式,采用铜底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C形外热管,鳍片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和C形中热管,最大化增加C形热管的折弯半径,有效减少因热管折弯造成的导热性能降低;有效解决了热管与鳍片接触面积少,无法发挥散热器性能的缺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包括离心风机、铜底、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鳍片;离心风机下方设置有离心风机出风口,鳍片设置在离心风机出风口处,鳍片与离心风机相互贴设在一起,铜底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C形外热管,鳍片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和C形中热管。
[0005]作为优选,所述鳍片与离心风机相互间隔设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C形中热管设置在C形外热管和C形内热管之间。
[0007]作为优选,所述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和C形中热管采用交互交错的方式覆盖焊接在铜底上。
[0008]作为优选,所述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采用互相交错的方式覆盖焊接在鳍片上。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本技术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对传统的Y形平面散热器的一种改进,通过改变热管形状与布局方式,采用铜底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C形中热管和C形外热管,鳍片上以鳍片与离心风机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
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C形内热管和C形中热管,最大化增加C形热管的折弯半径,有效减少因热管折弯造成的导热性能降低;有效解决了热管与鳍片接触面积少,无法发挥散热器性能的缺点;
[0011]使用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可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条件下,使得散热器支持最高热功耗在130瓦左右的处理器。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16]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7]实施例1
[0018]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包括离心风机1、铜底2、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鳍片6;离心风机1下方设置有离心风机出风口11,鳍片6设置在离心风机出风口11处,鳍片6与离心风机1相互贴设在一起,铜底2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C形外热管3,鳍片6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
[0019]具体的,所述鳍片6与离心风机1相互间隔设置。
[0020]具体的,所述C形中热管5设置在C形外热管3和C形内热管4之间。
[0021]具体的,所述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采用交互交错的方式覆盖焊接在铜底2上。
[0022]具体的,所述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采用互相交错的方式覆盖焊接
在鳍片6上。
[002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是在传统的Y形平面散热器的基础上,利用THIN-ITX、NANO-ITX、STX、OPS等小型板卡设计规范中对元件的限高设定,通过改变热管造型与布局的方式,采用铜底2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C形外热管3,鳍片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在少量侵占其它元件上方空间的条件下,将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从散热器两侧以互相交错的方式覆盖在铜底2与鳍片6上;这一方式使得离心风机出风口11的右侧出风侧对应的鳍片6,都能得到每根C形热管的覆盖,离心风机出风口11的左侧出风侧对应的鳍片6,也能得到更多C形热管的覆盖;
[0024]同时C形热管在交错布置方式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铜底2一侧由内而外依次排列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C形外热管3;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为中心,鳍片6一侧由内而外依次排列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这一交错排序方式可最大化增加C形热管的折弯半径,有效减少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形交错平面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风机(1)、铜底(2)、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鳍片(6);离心风机(1)下方设置有离心风机出风口(11),鳍片(6)设置在离心风机出风口(11)处,鳍片(6)与离心风机(1)相互贴设在一起,铜底(2)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7)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内热管(4)、C形中热管(5)和C形外热管(3),鳍片(6)上以鳍片(6)与离心风机(1)交界处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排列安装有C形外热管(3)、C形内热管(4)和C形中热管(5)。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晋伯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极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