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设备的
,特别是涉及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各制造领域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车间恒温恒湿工作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加工精度等方面可带来极大效果,然而现有调节车间温度和湿度的方式主要通过空调、加湿器、干燥器等众多设备联合对车间温湿度进行控制,设备数量和种类较多,耗电量较大,成本投入较多,同时众多设备无法统一进行自动调节,调节工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对车间温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可有效简化调节方式,节省人工调节时的精力和人力,同时设备功能多样性提高,单一设备可满足车间对温湿度的要求,有效节省采用多种设备联合控制时成本投入,提高实用性和可靠性的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
[0004]本专利技术的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包括机箱、箱盖和中控箱,机箱的前侧连通设置有机箱口,箱盖盖装在机箱口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箱盖(2)和中控箱(3),机箱(1)的前侧连通设置有机箱口,箱盖(2)盖装在机箱口上,中控箱(3)安装在机箱(1)的左侧,机箱(1)上均匀设置有多组温湿度传感器(4)和多组出气喷头(5),机箱(1)的内部左下侧设置有水箱(6),水箱(6)的顶部右侧设置为锥形,水箱(6)的顶部左侧连通设置有添水口,添水口上盖装设置有添水盖(7),水箱(6)的顶部右侧连通设置有蒸汽管(8),机箱(1)的内壁左侧设置有处理仓(9),处理仓(9)的内部右侧竖向设置有散气仓(10),散气仓(10)的左侧均匀连通设置有多组散气孔,蒸汽管(8)的上侧输出端穿过处理仓(9)的右侧并安装在散气仓(10)的右侧,处理仓(9)的顶部左侧连通设置有第一气管(11),第一气管(11)上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二气管(12),多组出气喷头(5)的底部均穿过机箱(1)并安装在第二气管(12)上,机箱(1)的底部右后侧设置有伺服电机(13),伺服电机(13)的前侧输出端传动设置有压缩机(14)。压缩机(14)固定在机箱(1)内壁上,压缩机(14)的左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导气三通管(15),第一导气三通管(15)的左下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导管(16),第一导管(16)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7),水箱(6)的内部下侧设置有弯曲状散热管(18),弯曲状散热管(18)的右前侧输入端穿过水箱(6)并与第一电磁阀(17)的左侧输出端连通,弯曲状散热管(18)的右后侧输出端穿过水箱(6)并伸出至水箱(6)的右方,弯曲状散热管(18)的右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二导管(19),第二导管(19)的上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二导气三通管(20),第二导气三通管(20)的前侧输入端设置有第三导管(21),第三导管(21)的下侧输入端与第一导气三通管(15)的上侧输出端连通,第三导管(21)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2),第二导气三通管(20)的上侧输出端设置有第四导管(23),处理仓(9) 的内部盘绕有螺旋状散热管(24),第四导管(23)的上侧输出端穿过处理仓(9)的右侧并与螺旋状散热管(24)的右上侧输入端连通,螺旋状散热管(24)的左下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五导管(25),第五导管(25)的右侧输出端穿过机箱(1)并设置有散热片(27),散热片(27)位于车间外,第五导管(25)上设置有双向曝气阀(26),压缩机(14)的右侧输入端设置有第六导管(28),第六导管(28)的右侧输入端安装在散热片(27)下侧,第四导管(23)上侧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9),第四导管(23)的中部后侧连通设置有第七导管(30),第七导管(30)的后侧安装在第五导管(25)上并与第五导管(25)内部连通,第七导管(30)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31),机箱(1)的外壁右上侧设置有第三气管(32),机箱(1)的内壁右上侧设置有过滤装置,第三气管(32)的左侧输处断穿过机箱(1)并安装在过滤装置上,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气管(33),第四气管(33)的底部设置有气泵(34),气泵(34)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换向阀(35),气泵(34)和电磁换向阀(35)均安装在机箱(1)的内壁上,气泵(34)和电磁换向阀(35)相互连通,电磁换向阀(35)的下侧输出端设置有第五气管(36),第五气管(36)的下侧连通设置有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禹凡,高洪庆,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联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