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8287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处理系统,用于液相混合垃圾或固液混合垃圾的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第一潜水泵和第二潜水泵;其中,调节池顶部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混合垃圾,第一潜水泵固定设置在调节池中部,兼氧池内设置有第一传输管且第一传输管的下端延伸至兼氧池下部,第一传输管的上端与第一潜水泵管路连接且由第一潜水泵将调节池中部的水体抽送至兼氧池下部输入,好氧池、兼氧池、沉淀池之间均设有逐级溢流的溢流管,沉淀池外侧也连接有溢流管,第二潜水泵设置在沉淀池中部且其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兼氧池内,由第二潜水泵将沉淀池底部的微生物抽回至兼氧池内,该方案实施可靠,净化效果好。净化效果好。净化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尤其是液相垃圾处理
,具体是一种垃圾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垃圾处理作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重大难题,其处理的效果好坏,不仅影响到是否会有二次污染,也影响到环境保护,而城市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更是困扰城市废弃物处理部门的难题,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种类也越加丰富,而城市垃圾的处理,通常需要就近在城市周边进行处理,随之带来的处理污水问题也是学术界一直致力于攻克的课题。
[0003]传统处理方法中,采用化学药剂进行中和、沉淀和转化的方式是非常普通的,但是随之带来的高额成本和二次污染问题也是不得不需要重视的,尤其是处理后的水体需要进行外排,若是没有可靠的处理方案,甚至会造成沿河的生态危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处理灵活且对环境友好的垃圾处理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垃圾处理系统,用于液相混合垃圾或固液混合垃圾的处理,其包括调节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第一潜水泵和第二潜水泵;其中,所述的调节池为上端面敞开结构,其顶部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混合垃圾,所述的第一潜水泵固定设置在调节池中部,所述的兼氧池内设置有第一传输管且第一传输管的下端延伸至兼氧池下部,第一传输管的上端与第一潜水泵管路连接且由第一潜水泵将调节池中部的水体抽送至兼氧池下部输入,所述的好氧池内设置有第一溢流管,该第一溢流管的下端延伸至好氧池中部,其上端与兼氧池上部连通,所述的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二溢流管,该第二溢流管的下端延伸至沉淀池中部,其上端与好氧池的上部连通,所述的沉淀池外侧连接有第三溢流管,第三溢流管的上端与沉淀池上部连通,且第一溢流管、第二溢流管和第三溢流管的上端高度在水平方向逐级降低;所述的第二潜水泵设置在沉淀池底部且其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兼氧池内,由第二潜水泵将沉淀池底部的菌体抽回至兼氧池内。
[000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鼓风机,所述的兼氧池和好氧池底部均设置有曝气管,所述鼓风机的出风端连接有输气管路且该输气管路形成有与曝气管一一对应的输气支路并通过输气支路与兼氧池和好氧池底部设置的曝气管连通。
[000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水质监测仪,所述的水质监测仪连接有两支水质检测探头且该两支水质监测探头与兼氧池和好氧池一一对应并分别延伸至兼氧池和好氧池的中部或下部。
[000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格栅池和第三潜水泵,所述的格
栅池上部设有用于过滤混合垃圾中大体积物质的格栅网,所述的第三潜水泵设置在格栅池下部,其输出端通过管路与调节池上部连接且用于将过滤后的混合垃圾输入到调节池中。
[0010]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第三潜水泵与调节池之间还设有固液分离机,所述第三潜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固液分离机的输入端连接,固液分离机的液相出口与调节池连接。
[0011]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格栅池的一侧还连接有传输机构,所述的传输机构为传送带。
[0012]一种垃圾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3](1)将混合垃圾过滤后,取液相垃圾输入到调节池内,然后调节pH至预设值,继而再取无沉淀水体输入到兼氧池中;
[0014](2)在兼氧池中培养化能异养菌,通过化能异养菌对输入兼氧池中的水体进行处理至预设周期时长后,通过管路往兼氧池下部继续输入水体,令兼氧池上部的水体溢流至好氧池中;
[0015](3)在好氧池中培养光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光能自养微生物对输入好氧池中的水体进行处理至预设周期时长后,通过管路往好氧池中部或下部继续输入水体,令好氧池上部的水体溢流至沉淀池中;
[0016](4)对输入沉淀池中的水体进行分离微生物絮团,将沉淀池底部的小部分微生物絮团回流至兼氧池中,沉淀池上部的水体通过溢流管路溢流外排,沉淀池底部的大部分沉淀物经脱水后,作为肥料。
[001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的化能异养菌至少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步骤(3)中所述的光能自养微生物至少包括小球藻、栅藻和螺旋藻。
[001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步骤(2)还包括对兼氧池的水质进行检测,当其pH、氨氮值、溶氧值和COD值在预设范围内时,通过管路往兼氧池下部继续输入水体,令兼氧池上部的水体溢流至好氧池中;步骤(3)还包括对好氧池的水质进行检测,当其pH、氨氮值、溶氧值和COD值在预设范围内时,通过管路往好氧池中部或下部继续输入水体,令好氧池上部的水体溢流至沉淀池中。
[0019]根据上述所述的垃圾处理系统的应用,将其用于厨余垃圾处理或垃圾渗滤液处理。
[0020]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巧妙性利用生物处理法,对液相垃圾进行处理,在兼氧池中通过化能异养菌对输入兼氧池中的水体进行处理,使得其在达到预设指标内时,输送到好氧池中处理,而好氧池通过光能自养微生物对输入好氧池中的水体进行处理,而兼氧池和好氧池内的水体可以通过水质监测仪进行监控,使得经处理后的水体符合水处理要求后,再进行溢流输送到沉淀池中进行分离微生物絮团,且最后是将上层清液进行外排,有效保证了水处理的环境友好性,且沉淀池底部的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以部分回流到兼氧池内回用,大大降低了处理的成本和微生物重复利用性,节省了人工往兼氧池内添加微生物的人力成本和时间。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简要实施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系统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简要流程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简要实施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系统在厨余垃圾处理中的简要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垃圾处理系统,用于液相混合垃圾的处理,其包括调节池1、兼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第一潜水泵11和第二潜水泵41;其中,所述的调节池1为上端面敞开结构,其顶部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混合垃圾,所述的第一潜水泵11固定设置在调节池1中部,所述的兼氧池2内设置有第一传输管12且第一传输管12的下端延伸至兼氧池2下部,第一传输管12的上端与第一潜水泵11管路连接且由第一潜水泵11将调节池1中部的水体抽送至兼氧池2下部输入,所述的好氧池3内设置有第一溢流管21,该第一溢流管21的下端延伸至好氧池3中部,其上端与兼氧池2上部连通,所述的沉淀池4内设置有第二溢流管31,该第二溢流管31的下端延伸至沉淀池4中部,其上端与好氧池3的上部连通,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处理系统,用于液相混合垃圾或固液混合垃圾的处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调节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第一潜水泵和第二潜水泵;其中,所述的调节池为上端面敞开结构,其顶部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混合垃圾,所述的第一潜水泵固定设置在调节池中部,所述的兼氧池内设置有第一传输管且第一传输管的下端延伸至兼氧池下部,第一传输管的上端与第一潜水泵管路连接且由第一潜水泵将调节池中部的水体抽送至兼氧池下部输入,所述的好氧池内设置有第一溢流管,该第一溢流管的下端延伸至好氧池中部,其上端与兼氧池上部连通,所述的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二溢流管,该第二溢流管的下端延伸至沉淀池中部,其上端与好氧池的上部连通,所述的沉淀池外侧连接有第三溢流管,第三溢流管的上端与沉淀池上部连通,且第一溢流管、第二溢流管和第三溢流管的上端高度在水平方向逐级降低;所述的第二潜水泵设置在沉淀池底部且其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兼氧池内,由第二潜水泵将沉淀池底部的菌体抽回至兼氧池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鼓风机,所述的兼氧池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梅清冯鹏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科力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