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8168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5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换热板片包括围绕制冷剂进口的进口区域、围绕制冷剂出口的出口区域、与所述进口区域相连的第一主换热区域、与所述出口区域相连的第二主换热区域;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内设有若干第一凸点,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内设有若干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凸点沿着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凸点沿着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第一凸点沿着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凸点沿着板片长度方向的尺寸。如此设置,强化了第一主换热区域的换热,有利于制冷剂实现蒸发触发效应,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的换热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0001]本申请涉及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属于换热


技术介绍

[0002]板式换热器是公认的高效、紧凑型换热器,可用于两种介质(例如载冷剂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已经广泛应用在制冷空调、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相关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通过若干堆叠设置的换热板片形成相互间隔的供两种流体流动的流道,板片的换热区内设置有若干凸起的点状结构对两种流体热交换的过程进行强化换热,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03]但是相关技术仍然存在进一步优化板片的换热效果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性能较好的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采用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其包括制冷剂进口、制冷剂出口、围绕所述制冷剂进口的进口区域、围绕所述制冷剂出口的出口区域、以及连接于所述进口区域与所述出口区域之间的连通区域,所述换热板片在所述连通区域形成供制冷剂从所述进口区域流动至所述出口区域的流动通道;
[0006]所述连通区域包括第一主换热区域以及第二主换热区域;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比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靠近所述进口区域;所述第二主换热区比所述第一主换热区靠近所述出口区域;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点,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点;所述若干第一凸点和所述若干第二凸点均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长度方向多排分布;
[0007]所述第一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且所述第一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0008]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主换热区域的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长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制冷剂在液相比重较高时获得较好的流体扰动和板面分配效果,从而利于强化第一主换热区的换热性能,随着制冷剂在换热过程中气相比重提升,液相比重下降,第一凸点沿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凸点沿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第二主换热区有利于为制冷剂提供比第一主换热区相对低的流动压降,从而使得气相占比较大的制冷剂能够快速流出,这样基于制冷剂气液两相流动的特征,有利于提高换热板片的换热效果,优化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09]第二方面,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其包括制冷剂进口、制冷剂出口、围绕所述制冷剂进口的进口区域、围绕所述制冷剂出口的出口区域、以及连接于所述进口区域与所述出口区域之间的连通区域,所述换热板片在所述连通区域形成供制冷剂从所述进口区域流动至所述出口区域的流动通道;
[0010]所述连通区域包括第一主换热区域以及第二主换热区域;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比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靠近所述进口区域;所述第二主换热区比所述第一主换热区靠近所述出口区域;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点,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点;所述若干第一凸点和所述若干第二凸点均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长度方向多排分布;
[0011]所述第一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且所述第一凸点沿着所述换热板片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各所述第一凸点在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所占的区域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各所述第二凸点在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的面积的比值。
[0012]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主换热区域的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凸点沿着换热板片长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制冷剂在液相比重较高时获得较好的流体扰动和板面分配效果,从而利于强化第一主换热区的换热性能,随着制冷剂在换热过程中气相比重提升,液相比重下降,第二凸点沿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第一凸点沿换热板片宽度方向的尺寸,且各第二凸点在第二主换热区域所占的区域面积之和与第二主换热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各第一凸点在第一主换热区域的面积之和与第一主换热区域的面积的比值,从而凸点分布密度较小的第二主换热区有利于为制冷剂提供比第一主换热区相对低的流动压降,从而使得气相占比较大的制冷剂能够快速流出,这样基于制冷剂气液两相流动的特征,有利于提高换热板片的换热效果,优化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申请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3是图1的俯视图,其中标明了不同的换热区域与示意性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0016]图4是图1的主视图。
[0017]图5是图1的左视图。
[0018]图6是图3中进口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7是图3中第一主换热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8是图3中第一过渡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9是图3中转弯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10是图3中第二过渡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11是图3中第二主换热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12是图3中出口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3是图7中第一凸点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
[0026]图14是图3中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其中标明了不同的换热区域与示意性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申请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未图示),其包括若干堆叠设置的换热板片100,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之间形成相互间隔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其中所述第一流道用以供载冷剂(例如冷却液)流通,所述第二流道用以供制冷剂流通,以实现这两种介质的热交换。由于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已经被所属
的技术人员熟知,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
[0028]请参图1至图13所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100,其包括制冷剂进口11、制冷剂出口21、围绕所述制冷剂进口11的进口区域1、围绕所述制冷剂出口21的出口区域2、连接于进口区域1与出口区域2之间的连通区域3,连通区域3在沿制冷剂流动的主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进口区域1与所述出口区域2之间,换热板片100在连通区域3形成供制冷剂从进口区域1流动至出口区域2的流动通道。
[0029]连通区域3包括靠近所述进口区域1且与所述进口区域1连通的第一主换热区域4、与靠近所述出口区域2且所述出口区域2连通的第二主换热区域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之间的过渡区域6。
[0030]请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板片100的流道呈U形,也就是制冷剂以U形流动的方式在制冷剂进口11和制冷剂出口21之间流动,所述过渡区域6包括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相连且在制冷剂主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100),其包括制冷剂进口(11)、制冷剂出口(21)、围绕所述制冷剂进口(11)的进口区域(1)、围绕所述制冷剂出口(21)的出口区域(2)、以及连接于所述进口区域(1)与所述出口区域(2)之间的连通区域(3);所述换热板片(100)在所述连通区域(3)形成供制冷剂从所述进口区域(1)流动至所述出口区域(2)的流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区域(3)包括第一主换热区域(4)以及第二主换热区域(5);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比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靠近所述进口区域(1);所述第二主换热区(5)比所述第一主换热区(4)靠近所述出口区域(2);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点(41),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点(51);所述若干第一凸点(41)和所述若干第二凸点(51)均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多排分布;所述第一凸点(4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1)大于所述第二凸点(5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4);且所述第一凸点(4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1)大于第一凸点(41)沿着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的尺寸(L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100),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凸点(41)在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所占的区域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的面积的比值大于各所述第二凸点(51)在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的面积的比值。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板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区域(3)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和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之间的过渡区域(6);所述过渡区域(6)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三凸点(70);所述第一凸点(4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1)大于等于所述第三凸点(70)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31),所述第三凸点(70)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31)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凸点(5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4);所述第一凸点(4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1)与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的尺寸(L2)的比值记为第一比值;所述第二凸点(51)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4)与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的尺寸(L3)的比值记为第二比值;所述第三凸点(70)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的尺寸(L31)与沿着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的尺寸(L32)的比值记为第三比值;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第三比值,所述第三比值大于所述第二比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片(100)包括分隔部(105),所述分隔部(10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L-L)相同;所述换热板片(100)包括被所述分隔部(105)的延伸方向分开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制冷剂进口(11)、所述进口区域(1)以及所述第一主换热区(4)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制冷剂出口(21)、所述出口区域(2)以及所述第二主换热区(5)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制冷剂进口(11)和所述制冷剂出口(21)位于所述换热板片(100)长度方向(L-L)上的同侧;所述第一主换热区(4)与所述进口区域(1)相连;所述第二主换热区(5)与所述出口区域(2)相连。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6)包括第一过渡区
域(7)、第二过渡区域(8)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域(7)与所述第二过渡区域(8)之间的转弯区域(9),所述第一过渡区域(7)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域(4)相连且所述第一过渡区域(7)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过渡区域(8)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区域(5)相连且所述第二过渡区域(8)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转弯区域(9)自所述第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所述若干第三凸点(70)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域(7)和所述第二过渡区域(8)。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板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41)和所述第二凸点(51)均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凸点,所述第三凸点(70)为横截面为正圆形的凸点;所述第一凸点(41)的椭圆形的长轴延长线所在方向与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宽度方向(W-W)相同,所述第一凸点(41)的椭圆形的短轴延长线所在方向与所述换热板片(100)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