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181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35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器和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至少2圈的螺旋盘带;所述螺旋盘带包括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芯轴外、且内部带有螺旋液道的多条走液卷带,所述多条走液卷带相互平行且在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在所述多条走液卷带之间形成有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一走气流道;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螺旋卷带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在相邻圈层的螺旋卷带之间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该换热器换热量大且换热效率高。换热器换热量大且换热效率高。换热器换热量大且换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换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指将热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由于追求更大的换热面积,传统的换热器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因此有着对安装空间要求较高、维护不方便等缺点。因此在保证有充足换热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减小换热器的体积是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3]公开号为20449513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螺旋板式反应换热器,包括第一薄板、第二薄板、中间隔板和外筒体,其中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间隔缠绕组成双螺旋形筒体,中间隔板分别与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靠近螺旋中心处的端部连接,并将双螺旋筒体隔成互不干扰的两个空间,其中一个空间为运行热流体的热流体通道(热介质进入室),另一个空间为运行冷流体的冷流体通道(冷介质进入室),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间隔分布,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靠近螺旋中心处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热流体进口和冷流体出口,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在最外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热流体出口和冷流体进口,当进行换热时,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表面积均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保证了换热面积的充足,同时双螺旋形筒体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换热器的体积。但是,该专利文件中的螺旋板式反应换热器存在以下缺点:
[0004]1、流动阻力较大。热流体和冷流体分别在热流体流道和冷流体流道内沿螺旋卷曲方向长距离运动,运动过程中,流体的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薄板与换热流体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相互作用力,因而使得流体在流道内的流动阻力较大,不适于对气态流体换热。
[0005]2、维护频率高。虽然热流体的流道呈螺旋卷曲形状,但其实质仍然为一个空间,也即热流体在单一流道内输送,冷流体流道和冷流体输送同理。以热流体流道举例,单一流道存在的问题在于,若热流体流道某一位置出现堵塞,会影响热流体在整个热流体流道内的输送,严重的会直接造成热流体不能输送,使换热器无法正常工作,也即热流体流道只要有一处位置发生堵塞,工作人员便需对换热器进行维护,维护频率高。
[0006]3、这种换热器为多层螺旋缠绕结构,为了进行充分的换热、获取较高的换热效率,该结构通常会缠绕多层,使得径向尺寸过大,当换热器进行安装时,需要提供较大的径向空间用于安装换热器,这在一些径向空间有限的场合无法实现换热器的隐蔽式安装。
[0007]4、如上所述,为了进行充分的换热、获取较高的换热效率,该结构通常会缠绕多层,以增大内部流体运动行程,又由于螺旋流道,内阻较大,因此发生堵塞时,堵塞物极难清理出来。
[0008]5、该换热器为单流道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冷流体和热流体分别只有一条流道,流体量小,导致换热量小,换热能力(升温或降温能力)不足。如果通过增大螺旋流道的截面积来提升流体流量,又会导致同尺寸下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大大减小,买椟还珠。
[0009]本申请由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换热量大且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以及由这种换热器组合而成的换热装置。
[0011]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0012]一种换热器,包括:
[0013]其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以及
[0014]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至少2圈的螺旋盘带;
[0015]所述螺旋盘带包括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芯轴外、且内部带有螺旋液道的多条走液卷带,所述多条走液卷带相互平行且在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在所述多条走液卷带之间形成有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一走气流道;
[0016]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螺旋卷带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在相邻圈层的螺旋卷带之间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
[0017]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0018]每条走液卷带在其螺旋方向的内侧端设有第一进出液接口,每条走液卷带在其螺旋方向的外侧端设有第二进出液接口。
[0019]所述多条走液卷带在螺旋方向的长度相等。
[0020]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
[0021]各个第一进出液接口处的所述第一走气流道被封条封堵。
[0022]各个第一进出液接口为同一接口,各个第二进出液接口为同一接口。
[0023]所述走液卷带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热薄带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的侧边之间的封液条,所述螺旋液道形成于所述封液条和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
[0024]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旋液道内、且支撑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
[0025]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走气流道内、且支撑于相邻两条走液卷带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走气流道内、且支撑于相邻两个圈层的螺旋盘带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
[0026]所述第一走气流道中设有夹在相邻两条走液卷带之间的风道支撑件,所述第二走气流道中设有夹在相邻两个圈层的螺旋盘带之间的风道支撑件。
[0027]所述风道支撑件是平行于所述芯轴的多根通风管,各根通风管沿着所述第一走气流道或所述第二走气流道的螺旋方向紧密排布。
[0028]所述风道支撑件为瓦楞板,所述瓦楞板包括沿着所述第一走气流道或所述第二走气流道的螺旋方向依次交替布置的多条楞峰和多条楞谷,每条楞峰和每条楞谷的长度均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延伸设置。
[0029]所述螺旋卷带呈非圆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
[0030]所述螺旋卷带呈椭圆形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
[003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结构换热器,各个换热器的芯轴同轴线布置,并且任一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或第二进出液接口相互对接。
[0032]所述芯轴是带有轴向通孔的空心管,所述轴向通孔中穿设两端带外螺纹的拉杆,
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将各个所述螺旋式换热器轴向夹紧的锁紧螺母。
[0033]每个所述换热器分别包括同轴布置于所述螺旋盘带外围的筒形外壳,任一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筒形外壳密封抵接。
[0034]所述筒形外壳与所述螺旋盘带之间设有轴向贯通的穿孔,各个换热器上的穿孔同轴布置、且其内穿设有与其中一个最端侧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或第二进出液接口相连的引液管。
[003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0036]1、呈螺旋状卷绕于芯轴外的螺旋盘带由多条平行间隔的螺旋形走液卷带构成,在实际应用时,每条走液卷带中均可独立走液,使得该换热器内可一共通入多路换热用液,进而提升了该换热器的走液量及换热能力,克服了单液路换热器存在的流阻大、流量小等缺陷。多走液卷带只会增大换热器的径向尺寸,充分利用换热器径向尺寸提升换热量,非常适用于径向空间充足的应用环境。
[0037]2、螺旋盘带由多条内部带有螺旋液道的走液卷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其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1),以及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1)外围至少2圈的螺旋盘带(2);所述螺旋盘带(2)包括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芯轴外、且内部带有螺旋液道(2011)的多条走液卷带(201),所述多条走液卷带(201)相互平行且在所述芯轴(1)的径向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在所述多条走液卷带(201)之间形成有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一走气流道(202);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螺旋卷带(2)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在相邻圈层的螺旋卷带(2)之间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3)。2.根据权利要求1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条走液卷带(201)在其螺旋方向的内侧端设有第一进出液接口(4),每条走液卷带(201)在其螺旋方向的外侧端设有第二进出液接口(5)。3.根据权利要求2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走液卷带(201)在螺旋方向的长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个第一进出液接口(4)处的所述第一走气流道(202)被封条(203)封堵。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个第一进出液接口(4)为同一接口,各个第二进出液接口(5)为同一接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01)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热薄带(2012)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的侧边之间的封液条(2013),所述螺旋液道(2011)形成于所述封液条和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12)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旋液道(2011)内、且支撑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2012)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2012a)。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12)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走气流道(202)内、且支撑于相邻两条走液卷带(201)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2012a),至少其中一条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刘在祥陈艳凤蔡园丰王兵牛争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