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7861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表本体、出水管和进水管组件,所述水表本体上侧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水表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水表本体下侧安装有进水管组件,所述进水管组件与水表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和第三对接头,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适应三种不同尺寸的对接管道,扩大了水表本体的应用范围,间接地提高了智能水表的经济适用性,降低了用户购买智能水表的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水表
,具体涉及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水表是一种利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智能IC卡技术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并进行用水数据传递及结算交易的新型水表,与传统水表一般只具有流量采集和机械指针显示用水量的功能相比,是很大的进步,智能水表除了可对用水量进行记录和电子显示外,还可以按照约定对用水量进行控制,并且自动完成阶梯水价的水费计算,同时可以进行用水数据的存储,目前,NB-IOT的远程网络控制技术已经运用在智能水表领域。
[0003]智能水表在对接管道时,需要选择与管道直径匹配的智能水表,但现有的智能水表对接口只有一种尺寸,在实际使用时不能与多种直径大小的管道配合,应用范围狭小,对于价格昂贵的智能水表来说经济适用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表本体、出水管和进水管组件,所述水表本体上侧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水表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水表本体下侧安装有进水管组件,所述进水管组件与水表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5]所述进水管组件由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连接圈、限位板、限位柱和挡板组成,所述第一对接头下侧设置有第二对接头,所述第二对接头与第一对接头通过连接圈连接,所述第二对接头下侧设置有第三对接头,所述第三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通过连接圈连接,所述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的直径依次变小,所述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内侧形成的腔体为主流道,所述连接圈上端面中部开设有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下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下侧开设有下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前后两侧开设有副流道,所述挡板覆盖在副流道上,所述限位孔内卡装有限位柱,所述下限位槽内卡装有限位板,所述挡板与限位板通过限位柱连接。
[0006]所述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外侧均套装有密封圈。
[0007]所述副流道贯穿连接圈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0008]所述连接圈为圆环形结构。
[0009]所述挡板上端面与限位板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大小与连接圈厚度大小相同。
[0010]所述挡板为圆环形结构。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1.本技术设置了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和第三对接头,使得本技术可以适应三种不同尺寸的对接管道,扩大了水表本体的应用范围,间接地提高了智能水表的经济适用性,降低了用户购买智能水表的成本。
[0013]2.本技术开设了贯穿连接圈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副流道,当使用本技术
的第一对接头或第二对接头与对接管道对接时,对接管道中的大部分水流通过主流道流进水表本体,其余部分水流经副流道流进主流道再进入水表本体,这样的结构平缓了从对接管道进入水表本体的水流,减少了水流对连接圈的冲击,降低了水流通过进水管组件时的噪音,增长了进水管组件的使用寿命。
[0014]3.本技术设置了覆盖在副流道上的挡板,在对接管道与第三对接头连接,对接管道内无水情况下,挡板可以在主流道内剩余水的压力下堵住副流道,防止对接管道内剩余水回流,造成水表本体测量不准确。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进水管组件正视剖视结构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2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进水管组件下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进水管组件上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对接管道与第三对接头连接时护套安装示意图。
[0021]如图:1-水表本体,2-出水管,3-进水管组件,311-第一对接头,312-第二对接头,313-第三对接头,32-连接圈,33-限位孔,34-副流道,35-下限位槽,36-上限位槽,37-限位板,38-限位柱,39-挡板,4-主流道,5-密封圈,6-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本技术提供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表本体1、出水管2和进水管组件3,水表本体1上侧安装有出水管2,出水管2与水表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水表本体1下侧安装有进水管组件3,进水管组件3与水表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
[0024]进水管组件3由第一对接头311、第二对接头312、第三对接头313、连接圈32、限位板37、限位柱38和挡板39组成,第一对接头311下侧设置有第二对接头312,第二对接头312与第一对接头311通过连接圈32连接,第二对接头312下侧设置有第三对接头313,第三对接头313与第二对接头312通过连接圈32连接,第一对接头311、第二对接头312、第三对接头313的直径依次变小,第一对接头311、第二对接头312、第三对接头313内侧形成的腔体为主流道4,连接圈32上端面中部开设有上限位槽36,上限位槽36下侧开设有限位孔33,限位孔33下侧开设有下限位槽35,上限位槽36前后两侧开设有副流道34,挡板39覆盖在副流道34上,限位孔33内卡装有限位柱38,下限位槽35内卡装有限位板37,挡板39与限位板37通过限位柱38连接。
[0025]第一对接头311、第二对接头312、第三对接头313外侧均套装有密封圈5。
[0026]副流道34贯穿连接圈3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0027]连接圈32为圆环形结构。
[0028]挡板39上端面与限位板37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大小与连接圈32厚度大小相同。
[0029]挡板39为圆环形结构。
[0030]实施例2
[0031]本技术使用时,当对接管道与第一对接头311连接时,对接管道中大部分水流从主流道4进入水表本体1,其余部分水流穿过副流道34将挡板39冲顶开再流进主流道4,这样的结构平缓了从对接管道进入水表本体1的水流,减少了水流对连接圈32的冲击,降低了水流通过进水管组件3时的噪音,增长了进水管组件3的使用寿命,当对接管道内无水时,挡板39在主流道4内剩余水的压力下堵住副流道34,防止对接管道内剩余水回流,造成水表本体1测量不准确;当对接管道与第二对接头312连接时,对接管道的管壁将与第一对接头311与第二对接头312连接的连接圈32上的副流道34封堵,对接管道中大部分水流从主流道4进入水表本体1,其余部分水流穿过第二对接头312与第三对接头313连接的连接圈32上的副流道34将挡板39冲顶开再流进主流道4,当对接管道内无水时,挡板39在主流道4内剩余水的压力下堵住副流道34,防止对接管道内剩余水回流,造成水表本体1测量不准确;当对接管道与第三对接头313连接时,如图6所示,先在第二对接头312外侧套装护套6,护套6的管壁将第二对接头312与第一对接头311之间连接圈32上的副流道34封堵住,根据伯努利原理,进水管组件3刚开始进水时,主流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口径接口的智能水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表本体、出水管和进水管组件,所述水表本体上侧安装有出水管,所述水表本体下侧安装有进水管组件;所述进水管组件由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连接圈、限位板、限位柱和挡板组成,所述第一对接头下侧设置有第二对接头,所述第二对接头与第一对接头通过连接圈连接,所述第二对接头下侧设置有第三对接头,所述第三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通过连接圈连接,所述第一对接头、第二对接头、第三对接头内侧形成的腔体为主流道,所述连接圈上端面中部开设有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下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下侧开设有下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前后两侧开设有副流道,所述挡板覆盖在副流道上,所述限位孔内卡装有限位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广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金超利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