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772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包括:将军帽,设置于布风板上,并位于炉膛内;下渣竖管,设置于所述布风板下方,并且,所述下渣竖管的顶端与所述将军帽的底端口相连;金属膨胀节,所述金属膨胀节的上端与所述下渣竖管的底端相连;下渣弯管,包括:一接口管段,呈竖向设置,并且,所述接口管段与所述金属膨胀节的底端相连;一倾斜管段,与所述接口管段相连;一第一防磨套,套设于所述倾斜管段外,并且,所述第一防磨套至少包裹所述倾斜管段的弧形底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现有下渣管因受炉渣冲刷造成排渣管磨损,存在锅炉爆管的重大不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术问题。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属于锅炉排渣


技术介绍

[0002]在锅炉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通常情况下,在流化床锅炉中,废渣需要通过下渣管进行卸料,下渣管通常是焊接在布风板上的,由于废渣中夹杂有大块废渣,并且温度较高,因此卸料时容易冲刷下渣管处水冷壁,造成水冷壁磨损,存在锅炉爆管的重大不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以解决现有下渣管因受炉渣冲刷造成水冷壁磨损,存在锅炉爆管的重大不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结构包括:将军帽,设置于布风板上,并位于炉膛内;下渣竖管,设置于所述布风板下方,并且,所述下渣竖管的顶端与所述将军帽的底端口相连;金属膨胀节,所述金属膨胀节的上端与所述下渣竖管的底端相连;下渣弯管,包括:一接口管段,呈竖向设置,并且,所述接口管段与所述金属膨胀节的底端相连;一倾斜管段,与所述接口管段相连;一第一防磨套,套设于所述倾斜管段外,并且,所述第一防磨套至少包裹所述倾斜管段的弧形底面。
[0005]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一防磨套为半弧形,套接于所述倾斜管段外。
[0006]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下渣弯管还包括:第二防磨套,套设于所述接口管段上,并且,所述第二防磨套至少包裹所述接口管段与所述倾斜管道外连接端的上方部分。
[0007]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下渣弯管还包括:一出口管段,呈竖向设置,并与所述倾斜管段的底端相连。
[0008]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结构还包括桶渣机构,所述桶渣机构包括:第一桶渣管,包括开口端和接口端,所述接口端设置于所述倾斜管段上;第一盖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桶渣管的开口端上;其中,所述第一桶渣管倾斜设置于所述倾斜管段上,并且,所述第一桶渣管的轴线与所述倾斜管段的轴线相交。
[0009]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桶渣机构还包括:第二桶渣管,竖向设置于所述倾斜管段的底面上,并且,所述第二桶渣管位于所述接口管段的下方;
第二盖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二桶渣管的下端口上。
[0010]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将军帽包括:第一环状体;第二环状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状体上方,并且,所述第二环状体与所述第一环状体之间沿环向间隔设有第一立柱;第三环状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环状体上方,并且,所述第三环状体与所述第二环状体之间沿环向间隔设有第二立柱;其中,由所述第一环状体、所述第二环状体、所述第三环状体、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共同构成内部中空的笼架结构,所述第三环状体上具有第一排渣口,所述第三环状体、所述第二环状体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渣口,所述第二环状体、所述第一环状体和所述第一立柱之间形成有第三排渣口。
[0011]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一环状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状体的直径,所述第二环状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环状体的直径。
[0012]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一环状体、所述第二环状体和所述第三环状体同轴设置。
[0013]在其中一个例子中,所述下渣弯管和所述第一防磨套的材质均为Cr25Ni20耐热钢。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工作过程中,炉膛内产生的灰渣,从将军帽进入到下渣竖管中,并经由金属膨胀节和下渣弯管排出。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渣竖管的下方设计下渣弯管,能够减小炉渣的冲击力,减小炉渣对排渣管的冲刷磨损,进而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倾斜管道的弧形底面上包裹第一防磨套,也能延长下渣弯管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锅炉排渣口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下渣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向示意图;图4为下渣弯管的剖视图;图5为将军帽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A-A向示意图;图7为图5中的B-B向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将军帽11第一环状体,12第二环状体,13第三环状体,14第一立柱,15第二立柱2下渣竖管3金属膨胀节4下渣弯管41接口管段,42倾斜管段,43出口管段,44第一防磨套,45第二防磨套;5桶渣机构
51第一桶渣管,52第一盖板;53第二桶渣管,54第二盖板;6布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1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8]请参阅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该结构包括将军帽1、下渣竖管2、金属膨胀节3和下渣弯管4。
[0019]将军帽1安装在布风板6上,并位于炉膛内,以将炉膛内的灰渣分散导入到下渣竖管2中。下渣竖管2设置于布风板6下方,并且,下渣竖管2的顶端与将军帽1的底端口相连。金属膨胀节3的上端与下渣竖管2的底端相连。下渣弯管4,包括一接口管段41、一倾斜管段42和第一防磨套44,接口管段41呈竖向设置,并且,接口管段41与金属膨胀节3的底端相连,倾斜管段42与接口管段41相连,第一防磨套44套设于倾斜管段42外,并且,第一防磨套44至少包裹倾斜管段42的弧形底面。
[0020]工作过程中,炉膛内产生的灰渣,从将军帽1进入到下渣竖管2中,并经由金属膨胀节3和下渣弯管4排出。本结构通过在下渣竖管2的下方设计下渣弯管4,能够减小炉渣的冲击力,减小炉渣对排渣管的冲刷磨损,进而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此外,本结构通过在倾斜管道的弧形底面上包裹第一防磨套44,也能延长下渣弯管4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使用安全性。
[0021]本实施例中,金属膨胀节3可以为插入式膨胀节,插入式膨胀节的一端与下渣竖管2的下端焊接,另一端与接口管段41的端口焊接。倾斜管段42与接口段的夹角可以为120-150
°

[0022]进一步的,第一防磨套44为半弧形,套接于倾斜管段42外。具体而言,套接在倾斜管段42的弧形底面上。由于只需包裹倾斜管段42的下部,因此能够节省改造成本。第一防磨套44可以焊接在倾斜管段42上。
[0023]进一步的,下渣弯管4还包括第二防磨套45,第二防磨套45套设于接口管段41上,并且,第二防磨套45至少包裹接口管段41与倾斜管道外连接端的上方部分。具体而言,该位置位于倾斜管段42与接口管段41的交接位置的上方,也会受到炉渣的冲刷。在该处安装第二防磨套45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起到防磨损的作用;另一个是起到保护接口管段41的作用,原因在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结构包括:将军帽(1),设置于布风板(6)上,并位于炉膛内;下渣竖管(2),设置于所述布风板(6)下方,并且,所述下渣竖管(2)的顶端与所述将军帽(1)的底端口相连;金属膨胀节(3),所述金属膨胀节(3)的上端与所述下渣竖管(2)的底端相连;下渣弯管(4),包括:一接口管段(41),呈竖向设置,并且,所述接口管段(41)与所述金属膨胀节(3)的底端相连;一倾斜管段(42),与所述接口管段(41)相连;一第一防磨套(44),套设于所述倾斜管段(42)外,并且,所述第一防磨套(44)至少包裹所述倾斜管段(42)的弧形底面。2.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防磨套(44)为半弧形,套接于所述倾斜管段(42)外。3.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下渣弯管(4)还包括:第二防磨套(45),套设于所述接口管段(41)上,并且,所述第二防磨套(45)至少包裹所述接口管段(41)与所述倾斜管道外连接端的上方部分。4.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下渣弯管(4)还包括:一出口管段(43),呈竖向设置,并与所述倾斜管段(42)的底端相连。5.根据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口结构,其中,所述结构还包括桶渣机构(5),所述桶渣机构(5)包括:第一桶渣管(51),包括开口端和接口端,所述接口端设置于所述倾斜管段(42)上;第一盖板(52),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桶渣管(51)的开口端上;其中,所述第一桶渣管(51)倾斜设置于所述倾斜管段(42)上,并且,所述第一桶渣管(51)的轴线与所述倾斜管段42)的轴线相交。6.根据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险峰
申请(专利权)人:国投盘江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