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类自动包苗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727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产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贝类自动包苗机,包括机架和网筒编织设备,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沿第一方向产生网筒地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一侧设置有将苗绳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绳装置和将贝苗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苗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二侧间隔设有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在所述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夹紧装置,在所述夹紧装置和所述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切断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第二捆扎装置、夹紧装置、切断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真正实现了包苗的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包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包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包苗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贝类自动包苗机


[0001]本技术涉及海产养殖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苗机。

技术介绍

[0002]在贻贝养殖过程中,包苗效率是影响养殖时机和收获的关键步骤。在过去传统养殖中一般都是人工包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机械自动化包苗的设备。
[0003]现有机械自动化包苗的设备虽然在效率上相比人工包苗有优势,不过在包苗工艺上与传统人工包苗缺乏兼容性。例如,传统手工包苗所使用的苗绳绝大部分由当地人自行绕制,有长有短,基本在2.5m~3m之间;有粗有细,直径基本在3cm~4.5cm,而且同一条苗绳粗细也不均一,苗绳的一端接有挂绳。对于这种传统工艺所采用的苗绳在现有包苗设备中却无法适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动化包苗设备的兼容性和自动化程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苗机,用于解决现有包苗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包苗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苗机,包括机架和网筒编织设备,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沿第一方向产生网筒地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一侧设置有将苗绳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绳装置和将贝苗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苗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二侧间隔设有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在所述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夹紧装置,在所述夹紧装置和所述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切断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第二捆扎装置、夹紧装置、切断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
[0006]优选地,所述送绳装置包括:苗绳送入管道,所述苗绳送入管道的第一端正对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所产生网筒的中心,所述苗绳送入装置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所在内壁两侧至少设有一组压绳轮轴,每组压绳轮轴分别通过皮带或链条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
[0007]优选地,在所述苗绳送入管道的第一端的苗绳经过路径上依次设有第一绳宽检测装置和第二绳宽检测装置。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绳宽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苗绳两侧的第一行程开关;第一拨片组,包括两块正对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行程开关之间的第一拨片,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间距大于挂绳的直径且小于苗绳的直径,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绳宽检测装置包括:第二行程开关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苗绳两侧的第二行程开关;第二拨片组,包括两块正对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行程开关之间的第二拨片,所述两块第二拨片的间距小于挂绳的直径,所述两块第二拨片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两块第二拨片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0010]优选地,所述送苗装置包括:装苗斗和振动滑道,所述振动滑道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所产生网筒,所述振动滑道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装苗斗的第二侧。
[0011]优选地,在所述装苗斗第二侧所在斗壁内设有苗刷滚轴,所述苗刷滚轴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
[0012]优选地,在所述振动滑道的第二端与所述装苗斗第二侧之间还设有一带称重装置的接苗斗。
[0013]优选地,所述网筒编织设备包括圆织机,所述圆织机包括针筒和多个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针筒外壁上的织针,各所述织针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活动,所述针筒外还套设有可绕所述针筒转动的外套筒,在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上设有织针轨道,各所述织针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织针轨道上,所述外套筒连接于第三驱动电机。
[0014]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捆扎装置的第二侧还设有接料斗和十字滑台,所述接料斗置于所述十字滑台上并跟随所述十字滑台依次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交叉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在平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网筒编织设备来直接提供包苗的网筒,同时在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一侧通过送绳装置和送苗装置来分别将贝苗和苗绳送入织好的网筒内,并利用重力在第一方向上完成包苗,并由第二捆扎装置、切断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来对实现包苗的捆扎和切剪,真正实现包苗的全自动化,进而大大提高了包苗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苗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送绳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绳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送苗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圆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织针、针筒和外套筒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套筒内壁展开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圆织机在机架上的构造和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4]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筒产生的原理示意图;
[0025]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十字滑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
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请参见图1,提供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包苗机的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包苗机包括机架1、圆织机2、送绳装置3、送苗装置4、第二捆扎装置5、切断装置6和第一捆扎装置7。具体的,所述圆织机2沿第一方向产生网筒21地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方向即相对于机架1的重力方向,送绳装置3和送苗装置4分别设置在所述圆织机2的第一侧,如图1所示,所述圆织机2的第一侧即圆织机2的上方。所述圆织机2的第二侧间隔设有第二捆扎装置5和第一捆扎装置7,如图1所示,所述圆织机2的第二侧即圆织机2的下方。在所述第二捆扎装置5和第一捆扎装置7之间设有夹紧装置8,在所述夹紧装置8和第一捆扎装置7之间设有切断装置6,所述圆织机2、第二捆扎装置5、夹紧装置8、切断装置6和第一捆扎装置7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即分别在机架的垂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0029]示例性的,请参见图2,所述送绳装置3包括:苗绳送入管道31,所述苗绳送入管道31的第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网筒编织设备,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沿第一方向产生网筒地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一侧设置有将苗绳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绳装置和将贝苗送入所述网筒内的送苗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的第二侧间隔设有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在所述第二捆扎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夹紧装置,在所述夹紧装置和所述第一捆扎装置之间设有切断装置;所述网筒编织设备、第二捆扎装置、夹紧装置、切断装置和第一捆扎装置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绳装置包括:苗绳送入管道,所述苗绳送入管道的第一端正对所述网筒编织设备所产生网筒的中心,所述苗绳送入装置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所在内壁两侧至少设有一组压绳轮轴,每组压绳轮轴分别通过皮带或链条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苗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苗绳送入管道的第一端的苗绳经过路径上依次设有第一绳宽检测装置和第二绳宽检测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宽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苗绳两侧的第一行程开关;第一拨片组,包括两块正对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行程开关之间的第一拨片,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间距大于挂绳的直径且小于苗绳的直径,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两块第一拨片的第二端为自由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绳宽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志芳赵斌元颜盛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富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