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58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其中曲轴组件,包括止推端面,所述止推端面上具有润滑环带,所述润滑环带环绕曲轴轴体的轴线设置,在所述曲轴轴体的径向上,所述润滑环带中具有多个织构凹槽,且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织构凹槽的深度递增。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使曲轴的止推端面与配合部件之间的间隙将沿曲轴轴体的径向自内而外逐渐减小,形成针对流体的收敛楔形,提升流体膜的承载能力,保证止推端面的润滑状态的稳定性。保证止推端面的润滑状态的稳定性。保证止推端面的润滑状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曲轴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 机、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泵体零部件端面磨损是旋转压缩机常见的失效形式,如曲轴止推端面与法 兰端盖等配合端面,经常发生磨粒、黏着、疲劳等磨损形式,对压缩机的寿命 及可靠性造成不利影响。压缩机正常稳定运行过程中,曲轴止推端面一般处于 流体润滑状态,但受到运行工况变化或外界扰动干扰,润滑油膜承载能力有限, 无法有效抵抗外界冲击,极易造成油膜破裂,迫使配合端面迅速进入混合润滑 或边界润滑状态,出现摩擦系数增高,磨损严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传 统理论认为摩擦副表面一般越光滑,摩擦性能越好,而近年理论研究和工程实 践则表明,运动摩擦副表面并非越光滑越好,具备一定表面粗糙度反而有利于 润滑油膜的形成从而减小运动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而前述油膜的形成则基于在 运动摩擦副配合面上润滑油的动压或者静压效果,现有技术中已采用了在曲轴 的止推端面设置至少一个等深的织构凹槽结构的方式,以保证润滑油的流动动 压,但是这种织构凹槽结构的动压效应只是来自于微孔本身,其不存在端面收 敛所带来的附加静压及动压作用,尤其是在曲轴在高速、重载工况下,润滑膜 承载能力不足,极难形成稳定的流体润滑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 机、空调器,使曲轴的止推端面与配合部件之间的间隙将沿曲轴轴体的径向自 内而外逐渐减小,形成针对流体的收敛楔形,提升流体膜的承载能力,保证止 推端面的润滑状态的稳定性。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曲轴组件,包括止推端面,所述止推 端面上具有润滑环带,所述润滑环带环绕曲轴轴体的轴线设置,在所述曲轴轴 体的径向上,所述润滑环带中具有多个织构凹槽,且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的轴 线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织构凹槽的深度递 增。
[0005]优选地,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 的方向上,所述织构凹槽的开口面积递减。
[0006]优选地,所述润滑环带为斜面,且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至远离 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一侧的方向上,所述润滑环带的轴向高度递增,所述轴向 高度为所述润滑环带在所述曲轴轴体轴向上的高度。
[0007]优选地,所述润滑环带的倾斜角度为α,50μrad≤α≤500μrad。
[0008]优选地,在环绕所述曲轴轴体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润滑环带内具有多个织 构弧段,每个所述织构弧段内包括多个所述织构凹槽,由所述织构弧段两端边 缘朝向所述织构弧段中央的方向,所述织构凹槽的深度递增或者递减。
[0009]优选地,所述织构凹槽的深度在所述织构弧段内符合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 线规
律变化。
[0010]优选地,所述多个所述织构弧段沿着所述曲轴的周向均匀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织构凹槽的槽深为h,1μm≤h≤50μm;和/或,所述织构凹 槽的开口总面积为S,所述止推端面的总面积为M,0.05≤S/M≤0.5。
[0012]优选地,所述织构凹槽在垂直于所述织构凹槽深度方向的任一断面的形状 为方向性型孔形。
[0013]优选地,所述方向性型孔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矩 形、正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0014]优选地,多个所述织构凹槽的所述断面至少包括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菱形、正方形、矩形、正六边形中的任意两种。
[0015]优选地,当所述方向性型孔为圆形时,所述圆形的直径为d,10μm≤d≤ 1000μm。
[0016]优选地,所述织构弧段的个数为3~40。
[0017]优选地,所述止推端面上还具有坝区环带,所述坝区环带环绕所述曲轴轴 体的轴线设置,且与所述润滑环带相邻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坝区环带在所述曲轴径向上的宽度为w,1mm≤w≤10mm。
[0019]优选地,所述润滑环带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润滑环带同轴设置, 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润滑环带通过所述坝区环带连接。
[0020]优选地,所述止推端面包括第一止推端面、第二止推端面,所述第一止推 端面及第二止推端面分别朝向所述曲轴轴体的轴向两端。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曲轴组件,所述曲轴组件为上述的曲轴 组件。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00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曲轴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所述止推端面 与配合部件之间的间隙将沿所述曲轴轴体的径向自内而外逐渐减小,形成针对 流体的收敛楔形,可以理解成所述止推端面在所述曲轴轴体的径向上形成流体 锥度,此时流体沿所述曲轴轴体的径向流动,将在动压效应的基础上产生静压 效应,也即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流体锥度的形成,所述织构凹槽在产生动 压效应的基础上还复合了静压效应,这进一步提高了流体膜承载力、流体膜刚 度与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保证了所述止推端面处流体润滑状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曲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的曲轴组件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1中的曲轴组件的俯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中A-A剖面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3中B-B剖面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曲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俯视视角下);
[0031]图7为图6中C-C剖面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曲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俯视视角下);
[0033]图9为图8中D-D剖面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6]1、止推端面;11、润滑环带;12、坝区环带;13、第一止推端面;14、 第二止推端面;2、织构凹槽;100、曲轴组件;101、曲轴轴体;102、轴线; 103、偏心块;104、副轴段;200、第一法兰;201、第二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0037]结合参见图1至图10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曲轴组件,包 括曲轴轴体101以及套设在所述曲轴轴体101上偏心块103,在一种具体实施 方式中,所述偏心块103的轴向两端还设有副轴段104,所述副轴段104用于 与泵体组件中的第一法兰200(可以理解为传统泵体组件的下法兰)、第二法 兰201(可以理解为传统泵体组件的上法兰)实现枢转配合,所述副轴段104 可以是与所述偏心块103相分离的单独轴段,其当然也可以是与所述偏心块 103一体化成型的结构,也即所述副轴段104作为所述偏心块103的一个凸出 部分而存在以实现与所述第一法兰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轴组件,包括止推端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推端面(1)上具有润滑环带(11),所述润滑环带(11)环绕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设置,在所述曲轴轴体(101)的径向上,所述润滑环带(11)中具有多个织构凹槽(2),且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织构凹槽(2)的深度递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的方向上,所述织构凹槽(2)的开口面积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环带(11)为斜面,且由靠近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至远离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一侧的方向上,所述润滑环带(11)的轴向高度递增,所述轴向高度为所述润滑环带(11)在所述曲轴轴体(101)轴向上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环带(11)的倾斜角度为α,50μrad≤α≤500μrad。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环绕所述曲轴轴体(101)的轴线(102)方向上,所述润滑环带(11)内具有多个织构弧段,每个所述织构弧段内包括多个所述织构凹槽(2),由所述织构弧段两端边缘朝向所述织构弧段中央的方向,所述织构凹槽(2)的深度递增或者递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构凹槽(2)的深度在所述织构弧段内符合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规律变化。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所述织构弧段沿着所述曲轴的周向均匀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曲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构凹槽(2)的槽深为h,1μm≤h≤50μm;和/或,所述织构凹槽(2)的开口总面积为S,所述止推端面(1)的总面积为M,0.05≤S/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少鹏史正良刘鹏飞关蕴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