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6476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属于空气冷却技术领域,冷却装置包括:框体、多个支撑件、下管束、连通管和布水管。框体内部开设有冷却腔,框体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顶部安装有排风机;排风机和进风口均与冷却腔连通;框体的内壁安装有上管束。多个支撑件固定在框体的内壁上。两个相邻的下管束之间设置有布水管;布水管一端固定在支撑件上;布水管上开设有出液口;出液口用于向翅片喷淋冷却水,并加湿进入进风口的空气;排液口和出液口均与连通腔连通;排液口用于将连通腔内的冷却水排出,进而加湿进入进风口的空气。下管束、上管束、连通管和布水管均位于冷却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装置,能够提高换热效率,保证了良好的冷却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空气冷却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却装置是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最核心的设备之一,其通过排风机旋转,吸取大气环境中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使管束内循环水得到冷却。当进入冷却装置内部后,由于外界空气的湿度较低导致其比热容较低,使得冷却效果不佳,冷却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旨在解决进入冷却装置内的空气湿度较低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冷却装置,包括:
[0005]框体,内部开设有冷却腔,所述框体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顶部安装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框体的内壁安装有上管束;
[0006]多个支撑件,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壁上,多个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进风口同侧设置;
[0007]下管束,一端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多个所述支撑件上;所述下管束上固定有翅片,所述下管束与所述上管束管路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管束之间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布水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用于向所述翅片喷淋冷却水,并加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空气;和
[0008]连通管,固定在多个所述支撑件上,并与所述布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连通管内开设有连通腔;所述连通管上开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排液口用于将所述连通腔内的所述冷却水排出,进而加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空气;
[0009]所述下管束、所述上管束、所述连通管和所述布水管均位于所述冷却腔内。
[001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布水管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管束之间,并靠近所述下管束的顶部设置;所述布水管与所述上管束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001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空气引流至相对应一侧的所述翅片上;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导流面的上方。
[0012]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上管束、所述下管束和所述布水管均相互平行且倾斜向上设置;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下管束的顶端。
[0013]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排液口为条形孔,并沿所述布水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
[0014]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支撑件上铰接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槽配合固定所述下管束;所述支撑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用于支撑所述连通管。
[001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框体的底部设置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的底部安装有集水件,所述集水件为导热制件;所述阻隔板与所述集水件连通,用于将所述冷却水引流至所述集水件内;所述框体的一侧固定有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集水件和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集水件内的所述冷却水输送至所述连通腔。
[0016]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框体的一侧面上固定有盘管;所述盘管设置在所述水泵与所述连通管之间,用于冷却所述水泵输送的所述冷却水。
[0017]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
[0018]导流腔件,一端罩设在所述排风机的排风口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件;所述导流腔件用于将所述排风机排出的空气引流至所述集水件;
[0019]所述集水件的上开设有排风口。
[002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集水件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集水件的同一侧,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导流腔件连通。
[0021]本技术提供的冷却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冷却装置中框体内部开设有冷却腔,在框体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顶部安装有排风机,进风口和排风机均与冷却腔连通。在框体内固定有下管束和上管束,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冷却腔内,依次冷却下管束和上管束,最终由排风机排出。多个支撑件与框体配合固定下管束,在支撑件上固定有连通管,连通管上开设有多个排液口,冷却水通过连通腔由排液口排出,从而对进风口的空气进行加湿。在连通管上固定有布水管,两个相邻下管束之间设置有布水管,并且布水管上开设有与连通腔连通的出液口。出液口将连通腔内的冷却水喷淋到下管束的翅片上。空气进入冷却腔后,由排液口排出的冷却水对空气进行初次加湿,而由出液口排出的冷却水与翅片接触后再次对空气进行加湿。加湿完成后的空气湿度较大,在排风机的作用下,对上管束进行冷却。本申请中通过将冷却水喷淋在下管束翅片上,提高了下管束的冷却效果,并且两次加湿后的空气能够提高对上管束的换热效率,保证了良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面与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布水管与下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腔件与框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盘管与框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板与集水件的连接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框体;2、进风口;3、排风机;4、上管束;5、支撑件;6、下管束;7、布水管;701、出液口;702、导流面;8、翅片;9、阻隔板;10、导流腔件;11、盘管;12、水泵;13、集水件;14、进气口;15、进水口;16、出水口;17、输水管;18、排风口;19、流出口;20、隔板;21、紧固件;22、连通管;23、第一固定槽;24、第二固定槽;25、排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请参阅图1、图2和图8,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冷却装置,包括:框体1、多个支撑件5、下管束6和连通管22。框体1内部开设有冷却腔,框体1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2,顶部安装有排风机3;排风机3和进风口2均与冷却腔连通;框体1的内壁安装有上管束4。多个支撑件5固定在框体1的内壁上,多个支撑件5与进风口2同侧设置。下管束6一端固定在框体1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多个支撑件5上;下管束6上固定有翅片8,下管束6与上管束4管路连通。两个相邻下管束6之间设置有布水管7;布水管7 一端固定在支撑件5上,布水管7上开设有出液口701;用于向翅片8喷淋冷却水,并加湿进入进风口2的空气。连通管22固定在多个支撑件5上,并与布水管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连通管22内开设有连通腔;连通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内部开设有冷却腔,所述框体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顶部安装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框体的内壁安装有上管束;多个支撑件,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壁上,多个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进风口同侧设置;下管束,一端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多个所述支撑件上;所述下管束上固定有翅片,所述下管束与所述上管束管路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管束之间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布水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用于向所述翅片喷淋冷却水,并加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空气;和连通管,固定在多个所述支撑件上,并与所述布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连通管内开设有连通腔;所述连通管上开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排液口用于将所述连通腔内的所述冷却水排出,进而加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空气;所述下管束、所述上管束、所述连通管和所述布水管均位于所述冷却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管束之间,并靠近所述下管束的顶部设置;所述布水管与所述上管束间隔一定距离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空气引流至相对应一侧的所述翅片上;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导流面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束、所述下管束和所述布水管均相互平行且倾斜向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明魏天友程路朝罗晓松杨德欣冯静
申请(专利权)人: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