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92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多个换热元件、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且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呈筒状的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元件包括换热管以及多个套设于换热管外侧的金属翅片,所述换热器主体具有进液端以及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进液管连通,所述出液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该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高,且换热器装置体积大幅度缩小,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换热器装置由换热管以及壳筒组成,全部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筒两端管板上。换热管通常采用低肋螺纹管或锯齿形散热管,由于管外面积肋化放大有限,换热器装置的性能并不高,且全部换热管呈直板式排列,造成换热器装置体积庞大,占用大量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装置,该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高,且换热器装置体积大幅度缩小,减少占用空间。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换热器装置,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多个换热元件、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且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呈筒状的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元件包括换热管以及多个套设于换热管外侧的金属翅片,所述换热器主体具有进液端以及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进液管连通,所述出液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
[0006]通过在换热管外侧套设多个金属翅片,增大换热管外肋化面积,提高换热器装置的肋化系数,从而实现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并通过设置呈筒状的换热器主体,能大幅度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少换热器装置的占用空间。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翅片上开有通孔,多个所述金属翅片通过所述通孔依次套设于换热管外壁上,相邻的金属翅片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换热管折弯设置。通过以上设置,使得多个金属翅片结构更加紧凑,同时防止金属翅片之间过于接近,以降低换热效果。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之间的换热管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所述连接管呈U形。通过连接管连通换热管,保证换热工质能顺利流通。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第一层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第二层换热结构,所述第二层换热结构套于第一层换热结构外侧,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相互连通。通过以上设置,第一层换热结构与第二层换热结构形成双层换热结构,提高了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之间相互连通,使得换热工质能在第一层换热结构以及第二层换热结构之间流通,利于节省换热工质。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至少多个过渡管,多个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多个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均通过过渡管分别与进液管以及出液管
连通。换热工质从进液管输入,通过多个过渡管同时传输至对应连接的多个换热管中,换热工质完全流经换热管后,再通过多个过渡管传输至出液管统一排出;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保证换热均匀,且由于换热管数量多,通过各种连接管容易实现连通,同时不容易产生泄露,提高换热器装置的安全性。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以及进液管均位于所述换热器主体内侧弯曲形成的空腔中。所述出液管以及进液管均沿换热器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通过以上设置,将进液管以及出液管设于筒状换热器主体的内侧空腔中,可减少占用外壳主体内部空间,利于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少换热器装置的占用空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呈筒状设置,所述外壳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所述外壳主体、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闭腔体,所述换热组件位于密闭腔体中。往密闭腔体中加入制冷工质,制冷工质可吸走换热组件部分热量,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上开有进液孔以及出液孔,所述进液管通过进液孔伸出外壳主体,所述出液管通过出液孔伸出外壳主体。进液管以及出液管从第一盖板伸出外壳主体外,便于输入换热工质,同时便于收集输出的换热后的换热工质。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制冷工质输进管,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制冷工质输出管,所述制冷工质输进管以及制冷工质输出管均与所述密闭腔体连通。通过以上设置,便于输入制冷工质,同时便于收集换热后的制冷工质。
[0015]本技术所提供的换热器装置,通过在换热管外侧套设多个金属翅片,增大换热管外肋化面积,提高换热器装置的肋化系数,从而实现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并通过设置呈筒状的换热器主体,能大幅度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少换热器装置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16]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001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中第一层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中第一层换热结构的侧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中第一换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换热器装置中金属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外壳主体;11、第一盖板;12、第二盖板;13、密闭腔体;14、制冷工质输进管;15、制冷工质输出管;20、换热器主体;21、第一换热元件;211、换热管;212、金属翅片;2121、通孔;2122、凸台;22、第二换热元件;30、进液管;40、出液管;50、连接管;60、过渡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002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2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至少包括多个换热元件、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且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呈筒状的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元件包括换热管以及多个套设于换热管外侧的金属翅片,所述换热器主体具有进液端以及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进液管连通,所述出液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翅片上开有通孔,多个所述金属翅片通过所述通孔依次套设于换热管外壁上,相邻的金属翅片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换热管折弯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之间的换热管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所述连接管呈U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第一层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排列设置形成第二层换热结构,所述第二层换热结构套于第一层换热结构外侧,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