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92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翅片主体、换热管、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至少包括多个开有通孔的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翅片单元排列设置,且多个所述翅片单元一体设置,所述换热翅片主体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管的其中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该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高,且装置体积大幅度缩小,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套管式换热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套管式换热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壳管换热器装置由换热管以及壳筒组成,全部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筒两端管板上。换热管通常采用低肋螺纹管或锯齿形散热管,由于管外面积肋化放大有限,换热器装置的性能并不高,且体积庞大,占用大量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式换热器装置,该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高,且装置体积大幅度缩小,减少占用空间。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翅片主体、换热管、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至少包括多个开有通孔的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翅片单元排列设置,且多个所述翅片单元一体设置,所述换热翅片主体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管的其中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
[0006]通过将换热翅片主体套设于换热管上,并增大换热翅片主体的面积,提高换热器装置的肋化系数,从而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且多个所述翅片单元一体设置,使得换热翅片主体结构更加紧凑,大幅度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少换热器装置的占用空间。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单元至少包括多个第一翅片单元以及多个第二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单元排列设置形成第一层翅片结构,且所述第一层翅片结构与换热管形成第一层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单元排列设置形成第二层翅片结构,且所述第二层翅片结构与换热管形成第二层换热结构。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纵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之间相互连通。第一层换热结构与第二层换热结构形成双层换热结构,增大换热翅片主体的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性能,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用于流通换热工质的流体通道。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单元上的通孔至少设有多个,多个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之间对应的通孔连通形成多个换热通道,所述翅片主体通过多个所述换热通道套设于多个换热管上。通过单个翅片单元可以同时套设多个换热管,简化结构,同时使得换热翅片主体结构更加紧凑,大幅度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以及多个过渡连接管,所述第一集液管与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管与出液管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通过多个过渡连接管分别与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与第二集液
管均为两端封口、内部中空的管体。换热工质从进液管输入,并聚集至第一集液管,再由第一集液管通过多个过渡连接管传输至对应连接的多个换热管中,换热工质完全流经换热管后,再通过多个过渡连接管聚集至第二集液管,并通过出液管统一排出;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保证换热均匀,且由于换热管数量多,通过各种连接管容易实现连通,同时不容易产生泄露,提高换热器装置的安全性。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呈筒状设置,所述外壳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所述外壳主体、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闭腔体,所述换热组件位于密闭腔体中。往密闭腔体中加入制冷工质,制冷工质吸走换热组件部分热量,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上开有进液孔,所述进液管通过进液孔伸出外壳主体,所述第二盖板上开有出液孔,所述出液管通过出液孔伸出外壳主体。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分别从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伸出外壳主体,便于输入换热工质,同时便于收集输出的换热工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的外壁与进液孔的孔壁之间密封设置,所述出液管的外壁与出液孔的孔壁之间密封设置。通过以上设置,防止制冷工质从进液孔以及出液孔的间隙中泄露,提高密闭腔体的密封性。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上还设有制冷工质输进管以及制冷工质输出管,所述制冷工质输进管以及制冷工质输出管均与所述密闭腔体连通。以上设置,便于输入制冷工质,同时便于收集换热后的制冷工质。
[0014]本技术所提供的套管式换热器装置,通过将换热翅片主体套设于换热管上,并增大换热翅片主体的面积,提高换热器装置的肋化系数,从而提高换热器装置的换热性能,且多个所述翅片单元一体设置,使得换热翅片主体结构更加紧凑,大幅度缩小换热器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少换热器装置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15]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001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套管式换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套管式换热器装置中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套管式换热器装置的侧视内部结构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套管式换热器装置中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套管式换热器装置的第一翅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外壳主体;11、第一盖板;12、第二盖板;13、密闭腔体;14、制冷工质输进管;15、制冷工质输出管;20、换热翅片主体;21、第一翅片单元;22、第二翅片单元;23、第三翅片单元;24、第四翅片单元;25、第五翅片单元;26、第六翅片单元;27、通孔;28、凸台;30、换热管;
40、进液管;41、出液管;50、第一集液管;51、第二集液管;60、过渡连接管;70、U型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002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2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以及设于外壳主体内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翅片主体、换热管、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至少包括多个开有通孔的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翅片单元排列设置,且多个所述翅片单元一体设置,所述换热翅片主体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管的其中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均从外壳主体内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至少包括多个第一翅片单元以及多个第二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单元排列设置形成第一层翅片结构,且所述第一层翅片结构与换热管形成第一层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单元排列设置形成第二层翅片结构,且所述第二层翅片结构与换热管形成第二层换热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纵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与第二层换热结构的换热管之间相互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套管式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上的通孔至少设有多个,多个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之间对应的通孔连通形成多个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翅片主体通过多个所述换热通道套设于多个换热管上。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