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4461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山峡谷区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根据水电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先在导流洞内进行导流洞施工废水的集中收集处理,再在上、下游基坑内同步对大坝主体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冲毛冲洗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灌浆废水、引水隧洞施工废水、尾水洞施工废水、地下厂房施工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高山峡谷区坝区施工废水难以集中收集和处理,散排入河而导致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解决高山峡谷区无充足用地布置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问题,同时实现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和施工期废水零排放的优点。理回用和施工期废水零排放的优点。理回用和施工期废水零排放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废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电工程施工期废水包括砂石加工系统生产废水、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汽车含油废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等,以及坝区的混凝土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洞室废水、灌浆废水等。砂石加工系统生产废水、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汽车含油废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等较为容易集中收集和处理,但混凝土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洞室废水、灌浆废水等产生面广且分散,难以集中收集,尤其是对于在高山峡谷区本身用地紧张的水电工程,其集中收集和处理极其困难。
[0003]目前,水电工程施工期所产生的分散且不易集中收集的坝区混凝土冲毛冲洗水、混凝土养护废水、交通洞、导流洞、地下厂房等洞室废水、灌浆废水等,没有成熟的技术集中收集处理,均是粗放式施工管理,废污水流入河道或基坑渗水混在一起排入河道,造成河流水体污染。一方面,在环保要求逐渐提高和废水零排放要求下,需对坝区施工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另一方面,大中型水电站往往建设在水能资源丰富的高山峡谷地区,地势陡峻,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施工用地紧张,往往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用于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0004]因此,现亟需开发一种减少新增用地且可以集中收集处理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通过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实现施工期废水零排放;解决以往坝区施工废水难以收集和处理,散排入河而导致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水电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先在导流洞内进行导流洞施工废水的集中收集处理;再在上、下游基坑内同步对大坝主体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冲毛冲洗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灌浆废水、引水隧洞施工废水、尾水洞施工废水、地下厂房施工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坝区施工废水均进入上游和/或下游基坑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一:导流隧洞内废水的移动收集处理;
[0010]在导流洞内设置移动式集水池、移动式沉淀池和移动式清水池;移动式沉淀池分别与移动式集水池和移动式清水池连接;
[0011]在移动式沉淀池内调节pH值至6~9,添加PAM和PAC絮凝剂对施工废水进行絮凝沉淀;
[0012]清水池内的清水回用于洞室内施工降尘和/或施工用水;移动式沉淀池内的泥渣随隧洞弃渣一起排出洞外;
[0013]步骤二:大坝主体工程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
[0014]在坝踵下游侧设置平行于坝踵的主集水渠,在下游基坑内设置支集水渠和集水池;
[0015]主集水渠通支集水渠连接集水池;
[0016]沿坝体表面流下的灌浆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和仓面冲洗水流入集水沟,通过主集水渠和支集水渠将废水引流到集水池;
[0017]集水池对收集到的坝区施工废水进行初沉;
[0018]初沉后的施工废水在沉淀池内通过调节pH至6~9,添加PAM和PAC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后,清水进入清水池、通过泵站抽取回用于混凝土养护、仓面冲洗、洞室内洒水降尘、绿化和道路洒水降尘,沉淀泥渣用做二道坝的建筑材料或运送至渣场;
[0019]步骤三:地下洞室群废水收集处理;
[0020]在地下洞室群各洞口埋设集水管,通过集水管将洞室内废水引流至支集水渠、且汇流到集水池;
[0021]在下游基坑的最低区域设置集水沉淀池,下游基坑内的经常性基坑排水通过自流方式汇流到最低处的集水沉淀池,实现坝区施工废水和下游基坑经常性排水的分离;
[0022]集水沉淀池内的基坑渗水在集水沉淀池内进行静置沉淀后,上清液通过潜水泵抽取至清水池,回用于混凝土养护、仓面冲洗、洞室内洒水降尘、绿化和道路洒水降尘,利用不完的排入下游河道;
[0023]步骤四:坝上游洞室废水和施工作业面的混凝土冲洗养护废水收集处理;
[0024]坝上游洞室废水和施工作业面的混凝土冲洗、养护废水,直接汇入上游基坑内,通过在上游基坑内进行自然沉淀和絮凝沉淀的方式对废水进行处理;
[0025]上游基坑内的上清液通过泵抽取回用于上游绿化、道路洒水及施工用水,且沉淀的泥渣直接沉淀于基坑内作为基坑防渗材料。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一中,所述移动式集水池、移动式沉淀池、移动式清水池均为可拆卸式结构。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一中,移动式集水池、移动式沉淀池、移动式清水池均采用钢板焊接结构。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三中,所述的下游基坑的选取位置为基坑内高程的底部;集水池、沉淀池、清水池设置在下游基坑的中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三中,沉淀的泥渣作为二道坝的建筑或水垫塘的防渗材料。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三中,地下洞室群包括引水隧洞、尾水洞和地下厂房;引水隧洞、尾水洞和地下厂房的施工废水通过埋管方式将废水引入下游支流的集水渠,最终进入基坑内的沉淀池。
[003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31](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导流洞内设置移动式调节池、沉淀池、清水池的方式,一方面可
将污水集中在隧洞内收集和处理,解决场外无多余用地问题;另一方面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可随工程进度灵活进行移动污水收集处理,可重复利用;同时,将污水集中收集在池内,减少污水与地下涌水的混合,实现清污分流;
[0032](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游基坑内设置集水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的方式,实现水电工程施工期坝区分散式废水的集中收集、处理和回用,一方面解决了分散式废水难以集中收集处理的难题,另一方面在基坑内进行污水收集处理,不用新增占地,解决了高山峡谷区用地面积有限难题;
[0033](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基坑内最低线处设置基坑经常性排水自流的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施工期废水和基坑经常性排水的分离,一方面解决了施工废水和基坑经常性排水混合导致废水处理成本过高问题,另一方面对基坑经常性排水收集处理并作为非常规水源利用,实现了节水减污目的。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导流洞施工废水移动收集处理流程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游下游围堰及地下洞室群施工废水收集处理流程图。
[0036]图3为上游下游围堰及地下洞室群施工废水收集处理设施平面布置图。
[0037]图中1-坝体,2-上游围堰,3-下游围堰,4-上游基坑,5-下游基坑,6-主集水渠,7-集水管,8-支集水渠,9-集水池,10-沉淀池,11-清水池,12-集水沉淀池,13-引水隧洞,14-地下厂房,15-移动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水电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先在导流洞内进行导流洞施工废水的集中收集处理;再在上、下游基坑内同步对大坝主体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冲毛冲洗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灌浆废水、引水隧洞施工废水、尾水洞施工废水、地下厂房施工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坝区施工废水均进入上游和/或下游基坑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山峡谷区水电工程坝区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导流隧洞内废水的移动收集处理;在导流洞内设置移动式集水池(15)、移动式沉淀池(16)和移动式清水池(17);移动式沉淀池(16)分别与移动式集水池(15)和移动式清水池(17)连接;在移动式沉淀池(16)内调节pH值至6~9,添加PAM和PAC絮凝剂对施工废水进行絮凝沉淀;清水池(3)内的清水回用于洞室内施工降尘和/或施工用水;移动式沉淀池(16)内的泥渣随隧洞弃渣一起排出洞外;步骤二:大坝主体工程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在坝踵下游侧设置平行于坝踵的主集水渠(6),在下游基坑(5)内设置支集水渠(8)和集水池(9);主集水渠(6)通支集水渠(8)连接集水池(9);沿坝体表面流下的灌浆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和仓面冲洗水流入集水沟(6),通过主集水渠(6)和支集水渠(8)将废水引流到集水池(9);将集水池(9)对收集到的坝区施工废水进行初沉;初沉后的施工废水在沉淀池(10)内通过调节pH至6~9,添加PAM和PAC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后,清水进入清水池(11)、通过泵站抽取回用于混凝土养护、仓面冲洗、洞室内洒水降尘、绿化和道路洒水降尘,沉淀泥渣用做二道坝的建筑材料或运送至渣场;步骤三:地下洞室群废水收集处理;在地下洞室群各洞口埋设集水管(7),通过集水管(7)将洞室内废水引流至支集水渠(8)、且汇流到集水池(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方平翟红娟王孟刘扬扬姚福海吴楠李斐阮娅贺松彭才喜陈云鹏王晓雪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