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303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包括机架、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第四导料辊、第一电晕组件、第二电晕组件及两组鼓风机,第一电晕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头、两个第一连接块及两个第一伸缩气缸,第一电极头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放电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电晕组件及第二电晕组件可分别对薄膜的正面及背面进行电晕处理,采用双面同时电晕处理的方式,可提高薄膜的电晕处理效率;当需要对不同厚度的薄膜进行电晕处理时,第一电晕组件及第二电晕组件可自动调节放电电极与薄膜之间的间隙,操作方便,提高薄膜的电晕处理效果;机架两侧设置的鼓风机可对电晕处理产生的臭氧有害气体进行抽吸,防止气体逸散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损伤。吸道造成损伤。吸道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晕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晕处理装置主要用于塑料薄膜类或塑料板材类制品的表面处理,当要对上述材料进行油墨印刷、复合、吹膜、涂布、胶接、材料改性、接枝、聚合、镀膜、流延、粘贴加工前,为了使产品的表面具有更强粘附力(即具有更高的达因系数),防止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印刷甩色、复合粘贴不牢固、涂布漏胶不均匀等现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必须先对其进行电晕处理。电晕处理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率高电压在被处理的薄膜表面电晕放电,而产生低温等离子体,从而使薄膜表面产生游离基反应而使聚合物发生交联,表面变粗糙并增加其对极性溶剂的润湿性。
[0003]现有技术中,市面上的电晕处理装置一般只可对薄膜的单面进行电晕处理,只可增加薄膜其中一面的附着能力;另外,电晕处理的原理决定了电晕的放电电极需要非常接近薄膜表面,市面上电晕组件的放电电极都是固定安装的,当需要对不同厚度的薄膜进行电晕处理时,需要手动重新调节放电电极与薄膜表面之间的间隙,操作方式十分麻烦;在薄膜的电晕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臭氧气体,若不对这些气体进行处理,将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一定的损害。
[000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双面电晕处理、自动调节间隙、可对臭氧气体进行抽吸处理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包括机架、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第四导料辊、用于对薄膜正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一电晕组件、用于对薄膜背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二电晕组件、用于对电晕产生的臭氧气体进行抽吸的两组鼓风机;
[0007]所述第一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中部,所述第三导料辊套设在第二导料辊上方的机架上,所述第四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右侧上方,待电晕处理的薄膜可依次沿着所述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及第四导料辊的表面进行引导输送;
[0008]所述第一电晕组件设于第二导料辊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电晕组件设于第三导料辊的左下方,所述第一电晕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头、两个第一连接块及两个第一伸缩气缸,所述第一电极头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杆,所述机架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杆适配的纵向滑槽,所述第一滑杆设于纵向滑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块分别设于第一电极头两侧,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固定端与机架侧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动端与第一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头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放电电极。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中,所述机架两侧分别设有通孔,所述鼓风机的进气端与通孔连接。
[0010]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电晕组件包括第二电极头、两个第二连接块及两个第二伸缩气缸,所述第二电极头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滑杆,所述机架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二滑杆适配的倾斜滑槽,所述第二滑杆设于倾斜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设于第二电极头两侧,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固定端与机架侧端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活动端与第二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头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二放电电极。
[0011]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放电电极的齿数为四个。
[0012]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中,每一所述第一放电电极的顶部分别设有弧形切面。
[0013]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薄膜电晕处理装置中,所述鼓风机的进气端设有过滤网。
[0014]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第四导料辊可引导薄膜沿着涂布机的生产线方向进行输送,第一电晕组件可对薄膜的正面进行电晕处理,第二电晕组件可对薄膜的背面进行处理,采用双面同时电晕处理的方式,可增大薄膜两面的附着能力,提高薄膜的电晕处理效率;另外,当需要对不同厚度的薄膜进行电晕处理时,第一电晕组件及第二电晕组件可自动调节放电电极与薄膜之间的间隙,操作方便,提高薄膜的电晕处理效果;机架两侧设置的鼓风机可对电晕处理产生的臭氧有害气体进行抽吸,防止气体逸散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损伤;整体设计合理、电晕效果高、生产效率高、自动抽吸电晕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使用方便,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侧面图;
[0017]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9]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包括机架1、第一导料辊21、第二导料辊22、第三导料辊23、第四导料辊24、用于对薄膜正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一电晕组件31、用于对薄膜背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二电晕组件32、用于对电晕产生的臭氧气体进行抽吸的两组鼓风机4。
[0020]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料辊21套设在机架1的左侧,所述第二导料辊22套设在机架1的中部,所述第三导料辊23套设在第二导料辊22上方的机架1上,所述第四导料辊24套设在机架1的右侧上方,待电晕处理的薄膜可依次沿着所述第一导料辊21、第二导料辊22、第三导料辊23及第四导料辊24的表面进行引导输送。本实施例中,待电晕处理的薄膜可从第一导料辊21的上表面抵接进行输送进入,然后穿入至第二导料辊22的底面进行正面电晕
处理,再穿入至第三导料辊23的左侧面进行背面电晕处理,经过双面电晕处理过后的薄膜可从第四导料辊24的上表面穿引而出。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晕组件31设于第二导料辊22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电晕组件32设于第三导料辊23的左下方,所述第一电晕组件31包括第一电极头311、两个第一连接块312及两个第一伸缩气缸313,所述第一电极头311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杆314,所述机架1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杆314适配的纵向滑槽11,所述第一滑杆314设于纵向滑槽11内,所述第一连接块312分别设于第一电极头311两侧,所述第一伸缩气缸313的固定端与机架1侧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气缸313的活动端与第一连接块312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头311的顶部分别设有若干第一放电电极3110。本实施例中,待电晕处理的薄膜设于第二导料辊22与第一放电电极3110之间,第一放电电极3110可与外部电晕发生器电性连接,电晕发生器产生的高频率电压可对薄膜的正面进行电晕处理,以增大薄膜正面的附着能力。第一电晕组件31可自动调节第一放电电极3110与薄膜表面之间的间隙,具体的,当需要对厚度较大的薄膜进行电晕处理时,第一伸缩气缸313的活动端往下推动,通过第一连接块312的连接作用,带动第一电极头311的第一滑杆314在纵向滑槽11内往下移动,使第一放电电极3110下降,从而增大第一放电电极3110与薄膜表面之间的间隙;当需要对厚度较小的薄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电晕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第四导料辊、用于对薄膜正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一电晕组件、用于对薄膜背面作电晕处理的第二电晕组件、用于对电晕产生的臭氧气体进行抽吸的两组鼓风机;所述第一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中部,所述第三导料辊套设在第二导料辊上方的机架上,所述第四导料辊套设在机架的右侧上方,待电晕处理的薄膜可依次沿着所述第一导料辊、第二导料辊、第三导料辊及第四导料辊的表面进行引导输送;所述第一电晕组件设于第二导料辊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电晕组件设于第三导料辊的左下方,所述第一电晕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头、两个第一连接块及两个第一伸缩气缸,所述第一电极头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杆,所述机架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杆适配的纵向滑槽,所述第一滑杆设于纵向滑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块分别设于第一电极头两侧,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固定端与机架侧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动端与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极天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