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盒和储片室的连体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400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暗盒和储片室的连体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由输片板连接暗盒座和储片室组成的独立装置,且安装在暗盒座上之暗盒的轴芯恰可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暗盒和储片室的连体组合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胶片在拍摄前是装在暗盒里以预防其受光。拍摄时,将暗盒装进相机输片室,拉出片头,勾挂于相机储片室的倒片轴芯上,再关上相机后盖,方可进行拍摄。如上述装胶片操作,即使十分小心动作,胶片有时也会从倒片轴芯脱开,导致不能卷片,无法拍摄,也就是说存在相机和胶片联接不稳及偶然失效的问题,特别对于新手更易出问题。又由于相机在工作状态时,胶片处于暗盒和相机储片室之间,在拍摄中完成拍摄但未倒片前,使用者倘若由于不慎或偶然因素打开后盖则被摄胶片被曝光。再则,一般相机在拍摄过程中,若需调换胶片时,如黑白换成彩色,或100℃换成400℃,使用者需在黑暗环境下将胶片卷回暗盒,取出以保护被拍摄和未被拍摄胶片,如果想重新使用这些胶卷,则由于计数问题,不可能准确定位,因此要么浪费胶片,要么重复曝光。另外,多次相机使用时将暗盒装进相机输片室,然后拉出胶片将片头挂勾在相机储片室的倒片轴芯上,关上后盖进行拍摄,拍摄时胶片由暗盒逐渐拉出存储于储片室,拍摄完成需启动倒片机构,将胶片拉回暗盒中,然后才能打开后盖,取出暗盒,因此一般多次性相机需要设置倒片手柄、倒片轴、倒片释放钮及相关零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相机及胶卷存在如下缺失1、装胶片操作麻烦,胶片装在相机上后联接定位难,易出现胶片脱落致使无法卷片拍摄的现象;2、拍摄过程中,易因操作不慎或偶然因素打开后盖致使胶片被曝光;3、拍摄过程中,调换胶片难,浪费胶片和重复曝光现象屡见不鲜;4、相机需具有倒片机构用于拍摄后倒片,致使相机结构较为复杂。而上述的缺失都与暗盒和储片室不是一体结构,胶片在拍摄过程中或完成拍摄后,需在暗盒和储片室之间运动有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暗盒和储片室的连体组合装置,使暗盒和储片室连为一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相机和胶片存在的前述缺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暗盒和储片室的连体组合装置,是由输片板连接暗盒座和储片室组成的独立装置,且安装在暗盒座上之暗盒的轴芯恰可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其中,上述暗盒座呈“匚”型,暗盒座的上边开设方便暗盒的轴芯穿出的圆孔,使暗盒的轴芯恰好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暗盒座的下边形成用于固定暗盒的凸出尖块和限位凹槽。上述输片板对应相机八牙轮的位置形成凹槽,以保证相机输送胶片自由转动时,胶片和八牙轮啮合准确。上述储片室呈可开启式,如储片室由底座和盖体组成,底座和盖体通过凸卡结构固定。具体地说,储片室的底座形成凸台,盖体的底缘盖置在此凸台外,且凸台外侧形成向外的凸粒,盖体的底缘对应此凸粒形成卡槽,通过凸粒与卡槽的配合使底座和盖体固定地结合在一起。上述储片室的胶片进出口粘有用于防漏光的黑绒布。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由于是通过输片板将暗盒座和储片室连为一体结构,当使用时,将暗盒安装在暗盒座上,并在暗房或暗袋中将胶片由暗盒拉出卷成卷,放在储片室内,盖好储片室,仅留端头挂勾在暗盒轴芯上,即完成装胶片过程,操作容易,而且当本技术组装在相机上时,由于暗盒的轴芯恰可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且胶片的端头始终挂勾装的暗盒轴芯上,所以,胶片的端头即可十分容易地与相机联接定位,决无胶片脱落现象,确保卷片拍摄。又由于拍摄过程中,即使因操作不慎或偶然因素打开后盖,也仅50mm左右胶片受损,决不会造成全部胶片被曝光。再则在拍摄过程中,若欲换胶片,只需将带胶片的本技术产品从相机上取下,换上另一个带胶片的本技术产品即可,调换胶片的操作容易,调换后胶片的端头与相机联接定位也容易,即使在光亮处更换过程,也仅会损失50mm左右的胶片,胶片浪费极少,而且胶片的计数定位十分准确,决无重复曝光现象发生。另外,本技术安装在相机上后,拍摄时是借助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直接将拍摄后的胶片倒入暗盒中,故与本技术配合使用的多次性相机不需另设倒片机构,大大减少了相关零件,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储片室开启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装胶卷的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技术安装在相机上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是,由输片板1连接暗盒座3和储片室2组成的独立装置,输片板1的形状可根据给定相机而定,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输片板1具有最适当的片道形状和最适合的宽度以便胶片可以平滑运动,又能保证像面要求;且安装在暗盒座3上之标准暗盒4的轴芯41恰可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其中,配合图3所示,暗盒座3呈“匚”型,暗盒座3的上边开设圆孔31,使暗盒4的轴芯41穿出圆孔31恰好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暗盒座3的下边形成凸出尖块32和限位凹槽33,用于勾牢暗盒4而使之定位,凹槽33半径和暗盒4相同,这样,暗盒4即被牢固地固定在暗盒座3上。输片板1对应相机八牙轮的位置形成凹槽11,以保证相机输送胶片自由转动时,胶片和八牙轮啮合准确。配合图2所示,储片室2呈可开启式,储片室2由底座和盖体23组成,底座和盖体23通过凸卡结构固定。具体地说,储片室2的底座形成凸台21,盖体23的底缘可盖置在此凸台21外,且凸台21外侧形成向外的凸粒22,盖体23的底缘对应此凸粒22形成卡槽24,通过凸粒22与卡槽24的配合使底座和盖体23固定地结合在一起。储片室2的胶片进出口,即平面26和平面25上都粘上防漏光材料,如黑绒布,扣上后形成良好的防漏光装置。本技术使用时,配合图4所示,先在暗盒座3上组装标准暗盒4,即暗盒4的轴芯41落进圆孔31中,同时由凸出尖块32和限位凹槽33紧紧固定住暗盒4,达到暗盒4与本技术之间定位准确;再在暗房或暗袋中将胶片由暗盒4拉出卷成卷,放在储片室2内,盖好储片室2,仅留端头挂勾在暗盒4轴芯41上,仅有50mm左右胶片可能暴露在阳光下,这长度相当于一般相机装片时必需浪费的胶片长度,其余均储存于储片室2;然后,打开相机后盖,将带胶片的本技术装进相机,暗盒4轴芯41即与相机卷片大轮轴联动,而储片室2落入相机承片室,盖上后盖,可以由输片板1和后盖达到双重防漏光功能,即可拍摄,装胶片操作容易,而且胶片的端头与相机联接定位十分容易,决无胶片脱落现象,确保卷片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打开后盖,在亮环境下调换不同胶卷,仅损失50mm左右胶片,且重新使用该胶片时定位十分准确不会引起重复曝光或浪费胶片问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偶然事故而撞开后盖,也仅50mm左右胶片受损。而用本技术装进相机拍照时,胶片逐幅拉回暗盒4,拍摄完成则胶片全部在暗盒4内,因此此种相机不必设倒片手柄、倒片轴芯、倒片释放钮及其它相关零件,相机结构简单、紧凑。由于胶片受储片室2及输片板1保护,盖上相机后盖形成防漏光,保护防漏光性能特好,具有双重防漏光性能。又由于此种相机不是像一般相机由后盖和主体保证胶片运行轨道和胶片在拍照时在画幅的形态,而改由本技术的输片板1和主体承担上述功能,因为后盖承担的功能较多,而输片板1仅承担上述任何,易于精确设计,而且由于有凹槽11使八牙轮齿端在其内运动,从而保证胶片运行平滑、通畅,在相机画幅窗中的胶片形状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成像清晰目的,由于输片板1的设计,也防止一般相机在八牙轮处漏光的可能。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炜国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象屿照路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