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志鹏专利>正文

新型热感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909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包含一至少由壳体、分析控制单元、感测单元及电源单元所构成的热感应器;一包覆于感应器外部的隔离机构,该隔离机构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该槽孔连通热感应器的壳体与隔离机构的对应面;以及一设置于隔离机构槽孔中的吸热单元,该吸热单元的一面与热感应器的壳体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该热感应器的热源利用吸热单元加以吸附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尤指一种可让该热感应器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者。
技术介绍
按,一般已用的热感应器至少由壳体、分析控制单元、感测单元及电源单元所构成,并于该热感应器的外部包覆一隔离机构。如是,可藉由隔离机构隔绝外部环境的高温,而使该热感应器达到于高温环境下仍然可正常使用的功效。虽然上述已用的热感应器可藉由隔离机构隔绝外部环境的高温,进而让热感应器达到于高温环境下正常使用的功效;但是由于该热感应器于运作时,其内部的分析控制单元、感测单元及电源单元皆会释放出热源,而由于该热感应器的外部包覆有一隔离机构,因此,当该热感应器于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分析控制单元、感测单元及电源单元所产生的热源则会储存于热感应器与隔离机构之间(即隔离机构的内部),造成该内部的热感应器无法将热源加以排出,而使该热感应器因高温而产生短路甚至损坏现象,使该热感应器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当该热感应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则必须将整部热感应器连同隔离机构置入冷水中或置放于常态环境中一段时间以进行所需的冷却降温,待该热感应器逐渐回复至正常温度时,才能继续使用该热感应器;而虽然该热感应器可运用置入冷水中或置放于常态环境中的方式进行所需的冷却降温,但是由于前述的冷却降温的速度较慢,因此,导致该热感应器具有无法快速降温,立即使用的缺点产生,让使用者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次使用热感应器;故,一般已用热感应器的冷却降温方式并无法符合实际使用时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能使热感应器快速降温,立即使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快速降温且能立即使用的热感应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其包括有一热感应器,该热感应器至少包含设置于一壳体中的一分析控制单元、一与分析控制单元连接的感测单元、及一电源单元所构成;一隔离机构,该隔离机构包覆于上述热感应器的壳体外部,该隔离机构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该槽孔连通热感应器的壳体与隔离机构的对应面;以及一吸热单元,该吸热单元设置于上述隔离机构的槽孔中,且其一面与热感应器的壳体接触。上述方案中该吸热单元为高吸热材质,如铯、蜡、冷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使该热感应器的热源利用吸热单元加以吸附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吸热单元的抽换状态示意图。标号说明热感应器1壳体11分析控制单元12 感测单元13电源单元14 隔离机构2槽孔21 吸热单元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本技术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其至少由一热感应器1、一隔离机构2以及一吸热单元3所构成,可使该热感应器1的热源利用吸热单元3加以吸附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3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1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上述所提的热感应器1至少包含设置于一壳体11中的一分析控制单元12、一与分析控制单元12连接的感测单元13、及一电源单元14所构成。该隔离机构2包覆于上述热感应器1的壳体11外部,且该隔离机构2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21,该槽孔21连通热感应器1的壳体11与隔离机构2的对应面。该吸热单元3设置于上述隔离机构2的槽孔21中,且其一面与热感应器1的壳体11接触,且该吸热单元3为高吸热材质,如铯、蜡或冷媒等高吸热材质。如是,藉由上述结构构成一全新的新型热感应器。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及本技术吸热单元的抽换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技术于运用时,可将该吸热单元3插设于隔离机构2的槽孔2 1中,而使该吸热单元3的一面与热感应器1的壳体11对应接触,而当该热感应器1运作时会产生有热源,而使壳体11变热,此时该吸热单元3即会吸收热感应器1壳体11的热源,使该热源被吸热单元3吸收达到降温的功效,待该吸热单元3吸收热源达饱和时,则可将该吸热单元3由隔离机构2的槽孔21中取出,并再插设另一吸热单元3a进行壳体1上热源的吸收,如此,可使该吸热单元3吸附热感应器1运作时所产生的热源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3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1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新型热感应器可有效改善已用的种种缺点,可使该热感应器的热源利用吸热单元加以吸附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进而使本技术的产生能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所须,确已符合技术专利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其包括有一热感应器,该热感应器至少包含设置于一壳体中的一分析控制单元、一与分析控制单元连接的感测单元、及一电源单元所构成;一隔离机构,该隔离机构包覆于上述热感应器的壳体外部;其特征在于,该隔离机构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该槽孔连通热感应器的壳体与隔离机构的对应面;以及该新型热感应器还包括一吸热单元,该吸热单元设置于上述隔离机构的槽孔中,且其一面与热感应器的壳体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为高吸热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为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为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单元为冷媒。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包含一至少由壳体、分析控制单元、感测单元及电源单元所构成的热感应器;一包覆于感应器外部的隔离机构,该隔离机构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该槽孔连通热感应器的壳体与隔离机构的对应面;以及一设置于隔离机构槽孔中的吸热单元,该吸热单元的一面与热感应器的壳体接触。本技术可使该热感应器的热源利用吸热单元加以吸附进行降温,并可对吸热后的吸热单元进行抽换,而让该热感应器达到快速降温以利进行使用的功效。文档编号G03B17/55GK2927110SQ20062005132公开日2007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4日专利技术者张志鹏 申请人:张志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热感应器,其包括有:一热感应器,该热感应器至少包含设置于一壳体中的一分析控制单元、一与分析控制单元连接的感测单元、及一电源单元所构成;一隔离机构,该隔离机构包覆于上述热感应器的壳体外部;其特征在于,该隔离机构至少一侧缘开设有一槽孔,该槽孔连通热感应器的壳体与隔离机构的对应面;以及该新型热感应器还包括一吸热单元,该吸热单元设置于上述隔离机构的槽孔中,且其一面与热感应器的壳体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张志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