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823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卡接有种植筒,壳体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种植层,第一种植层顶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种植层,第一种植层和第二种植层结构相同,壳体、种植筒、第一种植层和第二种植层上均贯穿有检查槽管;第一种植层包括通过螺栓与壳体顶部端面固定连接的外套筒,外套筒内部活动设置有延伸筒,延伸筒外圆面顶部固定有与外套筒内壁接触的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菌根、菌丝区分开来进行培养,区隔宿主植物和AM真菌的生长空间,可以有效免除植物生长基质以及外源物质对真菌的潜在污染,有助于研究AM真菌根外菌丝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于研究AM真菌根外菌丝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于研究AM真菌根外菌丝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特别是涉及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丛枝菌根真菌(AMF)是自然界长期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共生体系,AMF需要从宿主植物中获取光合产物,而植物则利于AMF庞大的菌丝来获取必需的矿质营养。
[0003]为了研究AMF对土壤内元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常常需要将植物根和AMF区分开来,而多数的培养装置,只是简单的一层尼龙网,不能有效的区分菌根、菌丝的作用;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对于不同土层中的状况不能及时的进行观察;培养结束后,现有的培养装置难以进行清洁过后再次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关于培养丛枝菌根真菌遇到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为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卡接有种植筒,所述壳体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种植层,所述第一种植层顶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种植层,所述第一种植层和第二种植层结构相同,所述壳体、种植筒、第一种植层和第二种植层上均贯穿有检查槽管;
[0007]所述第一种植层包括通过螺栓与壳体顶部端面固定连接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内部活动设置有延伸筒,所述延伸筒外圆面顶部固定有与外套筒内壁接触的支撑杆;
[0008]所述延伸筒底部且位于外套筒内部的位置卡接有尼龙隔离网板,所述尼龙隔离网板中间位置固定有与延伸筒端面卡接的卡套,所述尼龙隔离网板外侧固定有与外套筒内壁配合的环板;
[0009]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外套筒底部开设有与第一凸缘配合的密封凹槽,所述外套筒顶部端面固定设置有与密封凹槽配合的第二凸缘。
[00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部端面、外套筒顶部端面和底部端面均固定有用于安装螺栓的边缘板,所述壳体底部固定有槽形支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筒外圆面顶部固定有限位杆,所述壳体顶部端面端面开设有与限位杆配合的限位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种植筒、外套筒和延伸筒上均开设有与检查槽管配合的通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延伸筒内、外直径大小与种植筒内、外直径大小相同。
[0014]进一步地,所述检查槽管包括横截面为半圆形的中间管,所述中间管内部固定有
与种植筒、延伸筒配合的隔板,所述中间管两端分别固定有把手、螺纹柱,所述螺纹柱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第一种植层、第二种植层、壳体、种植筒的组合使用,在第一种植层、第二种植层内部设置隔离的尼龙隔离网板,能够将菌根、菌丝区分开来进行培养,区隔宿主植物和AM真菌的生长空间,可以有效免除植物生长基质以及外源物质对真菌的潜在污染,有助于研究AM真菌根外菌丝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0017]2、本技术通过第一种植层、第二种植层、壳体的使用,方便拆卸清洁,能够在清洁后多次循环使用,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0018]3、本技术通过检查槽管的使用,在需要对不同种植层中的土壤进行检查时,不需要破坏种植环境,只需将检查槽管5抽出即可,简单方便,对培养环境影响小。
[0019]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第一种植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检查槽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种植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尼龙隔离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延伸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9]1-壳体,101-第一凸缘,102-槽形支架,103-限位槽,2-种植筒,201-限位杆,3-第一种植层,301-外套筒,302-延伸筒,303-支撑杆,304-尼龙隔离网板,305-卡套,306-环板,307-密封凹槽,308-第二凸缘,4-第二种植层,5-检查槽管,501-中间管,502-隔板,503-把手,504-螺纹柱,505-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请参阅图1-7所示,本技术为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卡接有种植筒2,壳体1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种植层3,第一种植层3顶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种植层4,第一种植层3和第二种植层4结构相同,壳体1、种植筒2、第一种
植层3和第二种植层4上均贯穿有检查槽管5,检查槽管5在需要对不同种植层中的土壤进行检查时,不需要破坏种植环境,只需将检查槽管5抽出即可,简单方便,对培养环境影响小,在需要时还能够设置更多与第一种植层3结构相同的种植层。
[0032]第一种植层3包括通过螺栓与壳体1顶部端面固定连接的外套筒301,外套筒301内部活动设置有延伸筒302,延伸筒302内、外直径大小与种植筒2内、外直径大小相同,延伸筒302外圆面顶部固定有与外套筒301内壁接触的支撑杆303。
[0033]延伸筒302底部且位于外套筒301内部的位置卡接有尼龙隔离网板304,尼龙隔离网板304中间位置固定有与延伸筒302端面卡接的卡套305,尼龙隔离网板304外侧固定有与外套筒301内壁配合的环板306。
[0034]壳体1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101,外套筒301底部开设有与第一凸缘101配合的密封凹槽307,外套筒301顶部端面固定设置有与密封凹槽307配合的第二凸缘308。
[0035]壳体1顶部端面、外套筒301顶部端面和底部端面均固定有用于安装螺栓的边缘板,壳体1底部固定有槽形支架102。
[0036]种植筒2外圆面顶部固定有限位杆201,壳体1顶部端面端面开设有与限位杆201配合的限位槽103。
[0037]壳体1、种植筒2、外套筒301和延伸筒302上均开设有与检查槽管5配合的通孔。
[0038]检查槽管5包括横截面为半圆形的中间管501,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卡接有种植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种植层(3),所述第一种植层(3)顶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种植层(4),所述第一种植层(3)和第二种植层(4)结构相同,所述壳体(1)、种植筒(2)、第一种植层(3)和第二种植层(4)上均贯穿有检查槽管(5);所述第一种植层(3)包括通过螺栓与壳体(1)顶部端面固定连接的外套筒(301),所述外套筒(301)内部活动设置有延伸筒(302),所述延伸筒(302)外圆面顶部固定有与外套筒(301)内壁接触的支撑杆(303);所述延伸筒(302)底部且位于外套筒(301)内部的位置卡接有尼龙隔离网板(304),所述尼龙隔离网板(304)中间位置固定有与延伸筒(302)端面卡接的卡套(305),所述尼龙隔离网板(304)外侧固定有与外套筒(301)内壁配合的环板(306);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101),所述外套筒(301)底部开设有与第一凸缘(101)配合的密封凹槽(307),所述外套筒(301)顶部端面固定设置有与密封凹槽(307)配合的第二凸缘(308)。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李珊顾鹏程王其传汪焘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