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建筑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767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包括内房结构及外房结构,所述外房结构从地面上延伸至地下,所述内房结构容纳于所述外房结构位于地下的部分内,且所述内房结构的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的内壁之间具有隔振缝。通过在外房结构内设置一内房结构以将大科学装置建筑设计为房中房结构,并通过设置隔振缝以避免内房结构与外房结构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内房结构与外房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当外房结构受到各个方向的振动时,内房结构并不会受到影响,使得内房结构仅仅会受到竖直方向的振动,从而保证了外振源输入的单一性,进而控制所述内房结构整体振动的同步性。此外,将内房结构设置于地下以减弱所述内房结构受到的振动强度,降低其振动幅度。其振动幅度。其振动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科学装置建筑


[0001]本技术涉及大科学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创兴国的贯彻实施,国家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投入逐步加大,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和激光实验等方面的大科学装置建筑陆续投入建设。为了确保大科学装置的正常运行,这些大科学装置建筑对微变形和微振动控制设计有着极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因此,大科学装置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要满足常规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同时要满足微变形和微振动控制的要求。
[0003]微变形控制设计与传统的结构变形设计理论相近,可以通过控制变形幅度满足微变形控制要求。但微振动控制设计则不同,微振动控制不仅要满足振动幅度的控制要求,还要控制减振范围内大科学装置建筑的振动同步性,所以无法利用传统结构设计方法进行微振动控制设计,需要采用专门的设计方法和措施来满足微振动控制设计要求。
[0004]因此,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微振动控制设计和措施满足大科学装置建筑的微振动控制要求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通过将传统大科学装置建筑设计为房中房结构,确保了外振源输入的单一性,使得大科学装置建筑减振设计同时满足振动幅值和同步性的控制要求。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包括内房结构及外房结构,所述外房结构位于地面上,所述内房结构位于地下,所述内房结构容纳于所述外房结构与所述地下形成的空间内,且所述内房结构的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振缝。
[0007]可选的,所述大科学装置建筑还包括桩筏基础,所述桩筏基础包括筏板及若干桩基,所述筏板位于若干所述桩基的顶部共同形成的承载面上,所述内房结构设置于所述筏板上。
[0008]可选的,所述桩基沿所述筏板的底面均匀分布。
[0009]可选的,所述桩基及所述筏板均为混凝土结构。
[0010]可选的,所述筏板与所述内房结构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柱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连接柱沿所述筏板的表面均匀分布。
[0012]可选的,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柔性材料。
[0013]可选的,所述隔振缝内填充有柔性材料。
[0014]可选的,所述柔性材料为橡胶或泡棉。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中,包括内房结构及外房结构,所述外房结构从地面上延伸至地下,所述内房结构容纳于所述外房结构位于地下的部分内,且所述
内房结构的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的内壁之间具有隔振缝。通过在外房结构内设置一内房结构以将大科学装置建筑设计为房中房结构,并通过设置隔振缝以避免内房结构与外房结构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内房结构与外房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当外房结构受到各个方向的振动时,内房结构并不会受到影响,使得内房结构仅仅会受到竖直方向的振动,从而保证了外振源输入的单一性,进而控制所述内房结构整体振动的同步性。此外,将内房结构设置于地下以减弱所述内房结构受到的振动强度,降低其振动幅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科学装置建筑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房结构的顶壁和底壁振动时程的响应曲线示意图;
[0018]其中,附图标记为:
[0019]10-内房结构;20-外房结构;30-隔振缝;40-桩筏基础;50-连接柱;
[0020]410-筏板;420-桩基;
[0021]a-底壁振动时程的响应曲线;
[0022]b-顶壁振动时程的响应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包括内房结构10及外房结构20,所述外房结构20位于地面上,所述内房结构10位于地下,所述内房结构10容纳于所述外房结构20与所述地下形成的空间内,且所述内房结构10的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20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振缝30。
[0025]具体的,所述内房结构10用于放置大科学装置,所述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所述大科学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是同步辐射装置、离子加速器及探测技术等等。由于大科学装置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振幅较小的微振动都影响到大科学装置的正常工作。在外房结构20内隔离出一个单独的空间以形成内房结构10,并使得内房结构10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2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隔振缝30),从而避免除竖直方向之外的振动传递给所述内房结构10,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外振源输入的单一性,进而控制所述内房结构10振动的同步性。本实施例中,由于地下建筑相对地面建筑的振动幅度较小,故将所述内房结构10设置于地下,相当于地下室。使得对内房结构的微振动控制同时满足振动幅度及振动同步性的控制要求。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房结构10为由若干横梁和若干立柱形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架构可以是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所述内房结构10包括但不限于为一间房,可以为多个房间拼接的结构。
[0026]应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微振动是振幅较小的振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振幅较大的振动,如地震引起的房屋振动、较大风荷载引起的结构振动等,这些有可能引发
的振动效应一般会导致建筑结构构件的变形过大以至于产生诸如疲劳、屈服、断裂、整体跨塌等等后果。而本申请中提到的微振动是指振动幅度极小,一般对人体或建筑结构无太大影响,但是对精密的大科学仪器会产生一定影响的振动。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房结构20位于地面上,可用于办公或轻型实验。采用常规的钢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可。同时,所述外房结构20可以设置多层,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0028]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桩筏基础40包括筏板410及若干桩基420,所述筏板410位于若干所述桩基420的顶部共同形成的承载面上,所述内房结构10设置于所述筏板410上。所述桩筏基础40用于承载所述内房结构10,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较均匀的特点,适应于各种工程地质条件。本实施例中,所述桩筏基础40还可以对外侧土体进行减振,降低所述内房结构10的振动幅度,使所述内房结构10的振动幅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由于外界环境的振动只能通过桩筏基础40传递至内房结构10内部,避免了不同方向的振动相互叠加造成内房结构10的顶壁和底壁振动不同步的问题,进一步削弱微振动对内房结构10各部分的同步性影响。
[0029]可选的,所述桩基420沿所述筏板410的底部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桩基420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桩基420沿所述筏板410的底部均匀分布。当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科学装置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房结构及外房结构,所述外房结构从地面上延伸至地下,所述内房结构容纳于所述外房结构位于地下的部分内,且所述内房结构的外壁与所述外房结构的内壁之间具有隔振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科学装置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科学装置建筑还包括桩筏基础,所述桩筏基础包括筏板及若干桩基,所述筏板位于若干所述桩基的顶部共同形成的承载面上,所述内房结构设置于所述筏板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科学装置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沿所述筏板的底面均匀分布。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科学装置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沁平贾京黄博黄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