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6944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河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技术领域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从排口的排水端呈辐射状依次向水体设置拦污网、砾石填料、人工介质、生态浮床、打孔软围隔,拦截屏障覆盖于人工介质和生态浮床之间。主要通过打孔软围隔将排口净化系统与湖泊水体分隔开来,形成独立的净化系统,在该系统内部布置不同净化措施实现净化同时增加水力停留时间。该系统通过多级净化,层层去除入河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可利用植物搭配营造河湖景观,具有建设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运行维护稳、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大型入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湖泊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因蕴含巨大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生态价值而被日益重视,尤其是城市及周边的中小湖泊,已经成为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好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周边的中小湖泊往往成为纳污场所,一些雨水排口,甚至污水排口被直接引到湖区,将各种污染物携带到湖体中,污染水质,损害湖泊生态系统,导致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频繁爆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一个藏污纳垢、富营养频发的湖泊远远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0003]近城市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第一要义为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截污,但是一些城市湖泊往往地处城镇核心区域,由于城镇排水体制陈旧,雨污混接、错接的合流排口广泛存在,加之周边商业发达,居民建筑物密布,使得推进截污纳管的工作相对困难。另外,由于城市湖泊汇水区域硬化程度较高,雨水排口所排放的初期雨水也是造成湖泊污染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较为大型的入湖排口,排入湖的污染量不容忽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技术主要采用陆域“海绵化”措施布置,通过在受纳水体的周边陆域增加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方式形成绿化隔离带阻隔雨水所携带的污染物,该方法对现状的扰动较大、对土地侵占较多、同时经济成本较高。因此,为保障湖泊天然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对于入湖大型雨水排口进行有效的原位生态净化十分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多级净化,层层去除大型入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同时可利用植物搭配营造湖区景观,具有建设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运行维护稳、景观效果佳等优点,体现自然、生态,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0005]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从排口的排水端呈辐射状依次向水体设置拦污网、砾石填料、人工介质、生态浮床、打孔软围隔,拦截屏障覆盖于人工介质和生态浮床之间。
[000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拦污网为尼龙绳编织网,罩于排水端。
[000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砾石填料填充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
[000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人工介质为碳素纤维生物填料或生物绳或纤维填料或组合填料或弹性填料。
[000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人工介质内均匀分布曝气管。
[00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拦截屏障为复合透水土工布膜。
[00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打孔软围隔为两层,内嵌浮叶植物。
[00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打孔软围隔为上端配有固体浮子的塑料布,塑料布上均匀打孔,两层打孔位置错开。
[00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砾石填料、人工介质、生态浮床、打孔软围隔分别以排水端为圆心以排口所在的护岸边为起始边呈圆弧状均匀布置。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可通过错位打孔的双层软围隔的使用将排水口净化系统与湖泊水体隔开,为入湖雨水提供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充分的生态接触净化;该系统综合利用物理过滤、截污,微生物化学反应,植物生态净化技术通过层层净化,充分吸收雨水中携带的悬浮物、氮、磷及有机污染物。
附图说明
[0015]图1显示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平面布置图。
[0016]原件标号说明
[0017]1拦污网
[0018]2砾石填料
[0019]3人工介质
[0020]4曝气系统
[0021]5拦截屏障
[0022]6生态浮床
[0023]7打孔软围隔
[0024]8浮叶植物
[0025]9排口
[0026]10护岸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9]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从排口9的排水端呈辐射状依次向水体设置拦污网1、砾石填料2、人工介质3、生态浮床6、打孔软围隔7构成层层净化系统,拦截屏障5覆盖于所述人工介质3和生态浮床6之间。拦截屏障5宜为复合透水土工布膜,作用为分区和均匀布水,同时为生物挂膜增加生物反应。拦截屏障5也可以采用木
桩或者单向透水围隔等。
[0031]拦污网1为尼龙绳或聚乙烯材料编织网,网径应根据排口的实际大小及周边可能进入的垃圾进行调整,其罩于排口排水端,用于拦截经由排口携带入湖的较大垃圾等污染物。
[0032]砾石填料2、人工介质3、生态浮床6、打孔软围隔7的分布形状可如图1所示,分别以排水端为圆心、以护岸边10为起始边呈圆弧状均匀层层布置。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布置,图中所示仅为一种示意。
[0033]砾石填料2填充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用于吸附粒径较大的颗粒物等污染物,同时通过圆弧形均匀分布起到均匀布水的功能。
[0034]人工介质3为碳素纤维生物填料或生物绳或纤维填料或组合填料或弹性填料,呈圆弧状均匀分布于砾石填料2外侧。
[0035]曝气管4,均匀分布于人工介质3之间。
[0036]打孔软围隔7可为单层,也可通过两层打孔软围隔7将雨水排口净化系统与湖区水体隔开,两层之间有一定距离,距离视整个排口净化系统的大小而定。打孔软围隔7可为上端配有固体浮子的塑料布,塑料布上均匀打孔,两层打孔位置错开,保证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塑料布宜加厚,固体浮子可为塑料泡沫块、充气浮体等现有成品,塑料布挂在固体浮子的下方。
[0037]浮叶植物8布置于两层的打孔软围隔7之间,物种可选择铜钱草等净化和景观效果兼佳的植物。
[0038]生态浮床可通过不同植物搭配和浮床形状设计提升景观效果。
[0039]上述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实施完成后,通过双层打孔软围隔将排口净化系统与湖泊水体分隔开来,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使入湖雨水得到充分的净化,极大地提高了出水水质。此外,净化系统内部通过生态浮床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排口(9)的排水端呈辐射状依次向水体设置拦污网(1)、砾石填料(2)、人工介质(3)、生态浮床(6)、打孔软围隔(7),拦截屏障(5)布置于所述人工介质(3)和生态浮床(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网(1)为尼龙绳或聚乙烯材质编织网,罩于所述排水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填料(2)填充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介质(3)为碳素纤维生物填料或生物绳或纤维填料或组合填料或弹性填料。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左倬蒋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