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693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河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技术领域的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技术方案为从排口的排水端向水体依次设置拦污网、砾石填料和生态净化水道;生态净化水道包括生态浮床和不透水的拦截屏障;软围隔设置在砾石填料和生态净化水道外围隔断水体,通过拦截屏障在生态浮床之间间隔分布形成链条状弯曲的生态净化水道软围隔上设置出水口。该系统通过生态浮床和拦截屏障构建生态净化水道,同时通过软围隔的设置形成独立的净化系统,为入湖雨水提供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充分的生态接触净化该系统通过多级净化,层层去除入河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大型入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
,具体涉及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

技术介绍

[0002]湖泊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因蕴含巨大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生态价值而被日益重视,尤其是城市及周边的中小湖泊,已经成为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好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周边的中小湖泊往往成为纳污场所,一些雨水排口,甚至污水排口被直接引到湖区,将各种污染物携带到湖体中,污染水质,损害湖泊生态系统,导致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频繁爆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一个藏污纳垢、富营养频发的湖泊远远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0003]近城市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第一要义为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截污,但是一些城市湖泊往往地处城镇核心区域,由于城镇排水体制陈旧,雨污混接、错接的合流排口广泛存在,加之周边商业发达,居民建筑物密布,使得推进截污纳管的工作相对困难。另外,由于城市湖泊汇水区域硬化程度较高,雨水排口所排放的初期雨水也是造成湖泊污染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水环境的整治力度也不断加大,各项工程相继开展水质将显著提升,因雨水排放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将日益凸显。设计一个既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又能提升景观的入湖雨水排口净化系统是十分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该系统通过生态浮床和拦截屏障构建生态净化水道,同时通过软围隔的设置形成独立的净化系统层层去除大型入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同时可利用生态浮床上植物搭配营造湖区景观,具有建设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运行维护稳、景观效果佳等优点,体现自然、生态,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0005]技术方案为:从排口的排水端向水体依次设置拦污网、砾石填料和生态净化水道;生态净化水道包括生态浮床和不透水的拦截屏障;砾石填料和生态净化水道外围设置软围隔以隔断水体,通过拦截屏障在生态浮床之间间隔分布形成链条状弯曲的生态净化水道;软围隔上设置出水口。
[000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拦污网为尼龙绳编织网,罩于排口的排水端。
[000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砾石填料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
[000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软围隔为弧形,弧形的两端分别与排口所在的护岸边相交,多排拦截屏障横向间隔分布在生态浮床之间,拦截屏障的一侧与软围隔相交,另一侧与软围隔之间留有空隙,且上下排的空隙上下错开。
[000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拦截屏障为复合不透水土工布膜。
[00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软围隔为双层,浮叶植物布置于两层软围隔之间,近生态浮床的一层打孔;远离生态浮床的一层不透水。
[00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软围隔为塑料布。
[00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该系统通过生态浮床和拦截屏障构建生态净化水道,同时通过软围隔的设置形成独立的净化系统,为入湖雨水提供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充分的生态接触净化;该系统综合利用物理过滤、截污,微生物化学反应,植物生态净化技术通过层层净化,充分吸收雨水中携带的悬浮物、氮、磷及有机污染物。
附图说明
[0013]图1显示为本技术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图。
[0014]原件标号说明
[0015]1ꢀꢀꢀꢀꢀꢀꢀꢀꢀꢀꢀꢀꢀꢀ
拦污网
[0016]2ꢀꢀꢀꢀꢀꢀꢀꢀꢀꢀꢀꢀꢀꢀ
砾石填料
[0017]3ꢀꢀꢀꢀꢀꢀꢀꢀꢀꢀꢀꢀꢀꢀ
生态浮床
[0018]4ꢀꢀꢀꢀꢀꢀꢀꢀꢀꢀꢀꢀꢀꢀ
拦截屏障
[0019]5ꢀꢀꢀꢀꢀꢀꢀꢀꢀꢀꢀꢀꢀꢀ
软围隔
[0020]6ꢀꢀꢀꢀꢀꢀꢀꢀꢀꢀꢀꢀꢀꢀ
浮叶植物
[0021]7ꢀꢀꢀꢀꢀꢀꢀꢀꢀꢀꢀꢀꢀꢀ
出水口
[0022]8ꢀꢀꢀꢀꢀꢀꢀꢀꢀꢀꢀꢀꢀꢀ
排口
[0023]9ꢀꢀꢀꢀꢀꢀꢀꢀꢀꢀꢀꢀꢀꢀ
护岸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7]如图1所示,从排口8的排水端向水体依次设置拦污网1、砾石填料2和生态净化水道;生态净化水道包括生态浮床3和不透水的拦截屏障4;软围隔5设置在砾石填料2和生态净化水道外围,用来隔断水体,软围隔5可为弧形,弧形的两端分别与排口8所在的护岸边9相交,多排拦截屏障4横向间隔分布在所述生态浮床3之间,拦截屏障4的一侧与软围隔5相交,另一侧与软围隔5之间留有空隙,且空隙上下错开,通过拦截屏障4的设置引导水流方向,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水流的迂回流动方向示意。图1中所示的拦截屏障4的布置方式仅为一种示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布置方式形成链条状弯曲的生态净化水道。
[0028]软围隔5上设置出水口7。拦污网1为尼龙绳或聚乙烯材料编织网,网径应根据排口的实际大小及周边可能进入的垃圾进行调整,其罩于排口8的排水端,用于拦截经由排口携带入湖的较大垃圾等污染物。
[0029]砾石填料2所填充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宜均匀分布于排口附近,用于吸附粒径较大的颗粒物等污染物,同时通过均匀分布起到均匀布水的功能。
[0030]生态浮床3呈链条状来回弯曲分布于净化系统中,形成生态净化水道,可通过不同植物搭配提升景观效果,同时也可利用复合浮动纤维湿地塑造连续的净化水道。
[0031]拦截屏障4为复合不透水土工布膜,分布于生态浮床3之间,引导水流方向,同时增加水力停留时间。
[0032]双层的软围隔5为对水体无污染的塑料布,可呈圆弧状分布于整个生态净化水道外侧,构建完成的净化系统。使用两层软围隔将雨水排口净化系统与湖区水体隔开,两层之间有一定距离。近生态浮床3的一侧打孔,且打孔宜均匀,保证水可以穿过;远离生态浮床3的一侧不透水。
[0033]浮叶植物6布置于两层的软围隔5之间,物种可选择铜钱草等净化和景观效果兼佳的植物。
[0034]出水口7可根据现状条件调整位置和大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排口(8)的排水端向水体依次设置拦污网(1)、砾石填料(2)和生态净化水道;所述生态净化水道包括生态浮床(3)和不透水的拦截屏障(4);所述砾石填料(2)和所述生态净化水道的外围设置软围隔(5)以隔断所述水体,通过拦截屏障(4)在生态浮床(3)之间间隔分布形成链条状弯曲的所述生态净化水道;所述软围隔(5)上设置出水口(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网(1)为尼龙绳或聚乙烯材料编织网,罩于所述排口(8)的所述排水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填料(2)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入湖排口的生态净化水道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左倬蒋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