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6543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主要是于摄像机本体的前方结合一前壳,在前壳的中央形成一开孔,而可供摄像机的镜头由开孔朝外伸出,于前壳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有L型卡钩孔与定位片孔等,配合于前壳的前方结合一旋钮,于旋钮的后方分别朝后凸伸形成一组相对的L型卡钩与一定位片,且L型卡钩的内部形成有定位凹缘,故可利用L型卡钩的定位凹缘与前壳的凸条嵌卡与否,用以装设或拆下旋钮。(*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当将其旋钮在前壳上取下后即可方便于调整摄像机的焦距长、短,故具有方便调整焦距的功效,而为一实用性的设计。摄像机的使用对于大众而言具有息息相关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摄像机设置于墙壁壁面后,即可当作监视器并可配合国际网络作近距离使用,故摄像机的实用性不言可喻。但是一般传统式摄像机结构(即如图6中所示),主要是由摄像机本体60、镜头70、前壳80等所组成;该摄像机本体60,于其前方朝前凸伸设有一凸环61,于凸环61的内部形成内螺纹62,在凸环61的上方形成螺孔63,可供锁入一内六角螺丝64,于摄像机本体60的前端两侧上、下位置分别形成侧孔65,于侧孔65内可供螺接螺丝66,于凸环61内部可供螺接一镜头70,于镜头70的中段处形成缩颈部71,当镜头70螺接于凸环61的内螺纹62内,可利用内六角螺丝64的底端部靠抵于缩颈部71处定位,另于摄像机本体60的前端结合一前壳80,于前壳80的上、下位置处分别朝后凸伸形成一U型片81、82,各U型片81、82的侧边分别形成侧孔83,利用侧孔83与前述的侧孔65相互对应后,再利用螺丝66螺接于相对的侧孔65、83内,而将前壳80结合在摄像机本体60的前方,又前壳80的前方朝前凸伸形成一凸环84,该凸环84是可将镜头70设置在凸环84的内部,但是,上述结构却具有如下的缺点当欲调整镜头70的焦距长、短时,必须将四个螺丝66及一内六角螺丝64均旋松,使镜头70外露后才可调整镜头70的焦距长、短,因而具有调整时的不方便性,因此,上述传统式摄像机的实用性并不足够,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是在摄像机本体的前方结合一前壳,前壳的中央形成一开孔,可供摄像机的镜头由开孔朝外伸出,于前壳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有L型卡钩孔与定位片孔等,配合于前壳的前方结合一旋钮,于旋钮的后方分别朝后凸伸形成一组相对的L型卡钩与一定位片,且L型卡钩的内部形成有定位凹缘,故可利用L型卡钩的定位凹缘与前壳的凸条嵌卡与否,用以装设或拆下旋钮,当旋钮被旋下时,即具有可便于调整镜头焦距长、短的方便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是由摄像机本体、弹簧圈、镜头、前壳及旋钮等组成,该摄像机本体,前端朝前凸伸形成一凸环,于凸环内形成一内螺纹,于摄像机本体前端两侧上、下处分别形成侧孔,可将螺丝螺入侧孔内;于凸环的内螺纹前可结合一镜头,于镜头中段处形成缩颈部,该前壳结合于摄像机本体前,其特征在于该前壳于其中央具有一开孔,于开孔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孔与定位片孔,该旋钮呈圆筒状,于旋钮的后方朝后凸伸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借此,旋钮可通过旋转的方式达到拆卸或组装的方便性。前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在各L型卡钩孔的邻侧各形成一凸条,于L型卡钩内形成定位凹缘,该定位凹缘可与凸条相互配合。前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在旋钮的下方朝后凸伸形成一定位片,该定位片可与定位片孔相互配合。前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镜头缩颈部可供弹簧圈套设于该处,且弹簧圈是可供调整镜头焦距长、短后,利用弹簧圈将镜头定位于凸环与其缩颈部之间。因此,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优点本技术可通过L型卡钩51的定位凹缘52与前壳40的凸条47嵌卡与否,用以装设或拆下旋钮,当旋钮50被旋下时,即具有可便于调整镜头30焦距长、短的方便性,而不需如传统结构般须将四个螺丝66与内六角螺丝64分别旋松。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旋钮取下时的立体外观图。图4、5分别为本技术的前壳与旋钮的后视平面及其动作图。图6是传统摄像机的立体分解图。本技术为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如图1、2所示),由此图中可看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要是由摄像机本体10、弹簧圈20、镜头30、前壳40及旋钮50等组成;该摄像机本体10,其前端朝前凸伸形成一凸环11,于凸环11的内部形成内螺纹12,另于摄像机本体10的前端两侧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侧孔13,而可以螺丝螺入侧孔13内部;于凸环11的内螺纹12的前方可供结合一镜头30,该镜头30的后方外缘形成外螺纹31,而可使外螺纹31与内螺纹12相互螺接,于镜头30的中段处形成缩颈部32,该缩颈部32可供弹簧圈20套设于该处,且弹簧圈20的作用是可供当调整镜头30焦距长、短后,利用弹簧圈20撑住并将镜头30定位于凸环11内与缩颈部32之间;该前壳40,其略呈矩形状,在前壳40的中央具有一可供镜头30伸出的开孔41,在前壳40后方的上、下处分别朝后形成有一U型片42、43,各U型片42、43的两侧分别形成侧孔44,该侧孔44与前述侧孔13相对,而可以螺丝14螺入一组对应的侧孔13、44内,于开孔41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有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孔45与定位片孔46等,另在各L型卡钩孔45的邻侧各形成有一凸条47;旋钮50,呈圆筒状,于旋钮50的后方朝后凸伸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51,于L型卡钩51的内部形成一定位凹缘52,该定位凹缘52可与凸条47相互配合,另位于旋钮50的下方朝后凸伸形成一定位片53,该定位片53可与定位片孔46相互配合。上述结构在组合后使用时(如图5中所示),可通过将旋钮50的一组L型卡钩51与定位片53分别置于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孔45与定位片孔46内,在图5中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旋钮50后,使一组相对的L型卡钩51嵌卡于前壳40的后方,并使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51内部的定位凹缘52与前壳40的一组凸条47相互嵌合定位(如图4中所示),此时即可将旋钮50结合于前壳40的前方。另如图3中所示,为本技术的旋钮50取下时的立体图,又如图4中所示,当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旋钮50时,即可使旋钮50后的L型卡钩51内部的定位凹缘52脱离与前壳40的凸条47的相互卡掣,此时即可朝前将旋钮50取出前壳40的外部,使用者即可方便地调整镜头30焦距的长、短。权利要求1.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是由摄像机本体、弹簧圈、镜头、前壳及旋钮等组成,该摄像机本体,前端朝前凸伸形成一凸环,于凸环内形成一内螺纹,于摄像机本体前端两侧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侧孔,可将螺丝螺入侧孔内;于凸环的内螺纹前可结合一镜头,于镜头中段处形成缩颈部,该前壳结合于摄像机本体前,其特征在于该前壳于其中央具有一开孔,于开孔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孔与定位片孔,该旋钮呈圆筒状,于旋钮的后方朝后凸伸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在各L型卡钩孔的邻侧各形成一凸条,于L型卡钩内形成定位凹缘,该定位凹缘可与凸条相互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在旋钮的下方朝后凸伸形成一定位片,该定位片可与定位片孔相互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镜头缩颈部可供弹簧圈套设于该处,且弹簧圈可供镜头定位于凸环与其缩颈部之间。专利摘要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主要是于摄像机本体的前方结合一前壳,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便于调整焦距的摄像机,是由摄像机本体、弹簧圈、镜头、前壳及旋钮等组成,该摄像机本体,前端朝前凸伸形成一凸环,于凸环内形成一内螺纹,于摄像机本体前端两侧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侧孔,可将螺丝螺入侧孔内;于凸环的内螺纹前可结合一镜头,于镜头中段处形成缩颈部,该前壳结合于摄像机本体前,其特征在于:该前壳于其中央具有一开孔,于开孔的两侧及下方分别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孔与定位片孔,该旋钮呈圆筒状,于旋钮的后方朝后凸伸形成一组对应的L型卡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添基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周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