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及集装箱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583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及集装箱车,包括位于车体两侧的侧梁、位于所述侧梁两端之间的端梁、位于所述侧梁之间的横梁以及位于车体两端的枕梁和牵引梁,所述牵引梁设有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延伸且非通体设置的主梁,位于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之间设有与之形成中部承载结构的纵梁,且所述纵梁的长度与所述主梁的长度之和小于车体的整体长度。该集装箱车车体结构,能提高车体垂向承载能力,降低侧梁中部应力,使车辆纵向力传递路径得到优化,不仅避免了锁闭装置操作不方便的问题,不改变操作者操作习惯,而且,还避免了交接部位由于断面突变造成应力突变。面突变造成应力突变。面突变造成应力突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及集装箱车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运输设备
,尤其是集装箱车的车体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所述车体结构的集装箱车。

技术介绍

[0002]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联运方便、货损少、门对门等优点,是现代物流和多式联运的主要方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0003]目前,集装箱车车体主要分为中梁承载、中侧梁共同承载以及侧梁承载三种典型结构。其中侧梁承载结构车体具有自重轻、动力学性能好的特点。但由于无中梁,侧梁需要承受所有垂向载荷,同时还需要传递车辆的纵向载荷。因此,车辆的承载能力较低。
[0004]如图1所示的一种长底架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该集装箱平车底架采用无中梁、侧梁承载结构,侧梁1中部设有横梁2,放置集装箱锁3,有效的提高了车体的转动惯量,提高了车辆抗扭转能力以及动力学性能。但是,由于无中梁,侧梁1承受垂向载荷,而且,集装箱车车体集装锁3安装横梁2与侧梁1上平面相平齐,为降低集装箱锁3承载面距轨面的高度,造成侧梁1断面高度较低,垂向载荷承载能力较弱,降低了车辆载重,进而降低了综合运输经济效益车辆的垂向承载能力降低。
[0005]为提高承载能力,通常采用增加车辆断面高度或增加侧梁上下盖板厚度的方案解决。
[0006]如图2所示,该集装箱车车体通过向上方增高侧梁1高度达到增大侧梁垂向承载能力,进而提高车辆载重的能力。由于车辆下部限界的限制,只能向上方增加高度,侧梁1的顶面高度高于集装箱锁3承载面,造成车辆侧梁1高度将集装箱锁3挡住,影响了集装箱装卸载的操作人员的视线,造成操作人员不方便操作集装箱锁3,且由于在侧梁上增加了操作观察孔4,也降低了车辆制造工艺性。
[0007]如果增加侧梁上下盖板的厚度,不仅增加了车体的自重,降低了车辆的载重,同时由于与其连接的其他梁件板材较薄,或造成交接部位焊缝应力突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车车体。该集装箱车车体结构,能提高车体垂向承载能力,从而避免上述两种方案带来的问题。
[0009]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所述集装箱车车体的集装箱车。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包括位于车体两侧的侧梁、位于所述侧梁两端之间的端梁、位于所述侧梁之间的横梁以及位于车体两端的枕梁和牵引梁,所述牵引梁设有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延伸且非通体设置的主梁,位于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之间设有与之形成中部承载结构的纵梁,且所述纵梁的长度与所述主梁的长度之和小于车体的整体长度。
[0011]优选地,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之间设有一道纵梁,所述纵梁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布
置;
[0012]或者,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之间设有两道纵梁,所述两道纵梁分别位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
[0013]或者,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之间设有三道纵梁,其中一道所述纵梁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布置,另外两道所述纵梁分别位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
[0014]优选地,所述侧梁、横梁和纵梁在车体中部形成“田”字形结构。
[0015]优选地,所述纵梁呈箱型结构,包括顶板、位于两侧的腹板以及底板,所述顶板、腹板和底板相互焊接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顶板呈平板形状,所述底板呈折弯板形状,所述底板的中部与所述顶板相平行,所述底板的两端向下折弯设定角度或向下弯曲成弧形。
[0017]优选地,所述纵梁在横截面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主梁在横截面上的宽度。
[0018]优选地,所述侧梁、横梁和纵梁的支撑面位于同一平面。
[0019]优选地,所述侧梁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侧梁、位于中间的第二侧梁以及过渡连接所述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的斜向侧梁,所述第一侧梁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侧梁之间的间距。
[0020]优选地,所述纵梁与主梁相对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的距离。
[0021]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装箱车,包括转向架和设于所述转向架的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集装箱锁,所述车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车车体。
[0022]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车车体,在车体中部设置至少一段纵向承载梁,与中部的横梁以及侧梁形成组焊结构,提高了车体垂向刚度,进而能够有效提高车辆垂向载荷承载能力,而且,增加的纵向梁能够帮助侧梁中部分担一定的纵向载荷,降低了侧梁中部应力,使车辆纵向力传递路径得到优化,不仅避免了由于侧梁增高而造成的锁闭装置操作不方便的问题,不改变操作者操作习惯,还避免了由于上下盖板采用的厚板和与其连接的连接的薄板,交接部位由于断面突变造成应力突变。
[0023]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车设有所述集装箱车车体,由于所述集装箱车车体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集装箱车车体的集装箱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一种典型的无中梁、侧梁承载式车体结构;
[0025]图2为一种侧梁增高的无中梁、侧梁承载式车体结构;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集装箱车车体的俯视图;
[0027]图4为图3所示车体的A-A视图;
[0028]图5为图3所示车体的轴侧图。
[0029]图1、图2中:
[0030]1.侧梁
ꢀꢀ
2.横梁
ꢀꢀ
3.集装箱锁
ꢀꢀ
4.观察孔
[0031]图3至图5中:
[0032]10.车体
ꢀꢀ
11.侧梁
ꢀꢀ
111.第一侧梁
ꢀꢀ
112.第二侧梁
ꢀꢀ
113.斜向侧梁12.端梁
ꢀꢀ
13.横梁
ꢀꢀ
14.枕梁
ꢀꢀ
15.牵引梁
ꢀꢀ
151.主梁
ꢀꢀ
152.连接梁16.纵梁
ꢀꢀ
161.顶板
ꢀꢀ
162.腹板
ꢀꢀ
163.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4]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0035]请参考图3、图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集装箱车车体的俯视图;图4为图3所示车体的A-A视图。
[0036]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集装箱车车体10,是一种无中梁、车辆承载的集装箱车车体。
[0037]车体两侧设有两道侧梁11,侧梁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包括位于车体(10)两侧的侧梁(11)、位于所述侧梁(11)两端之间的端梁(12)、位于所述侧梁(11)之间的横梁(13)以及位于车体两端的枕梁(14)和牵引梁(15),所述牵引梁(15)设有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延伸且非通体设置的主梁(151),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车体中部的横梁(13)之间设有与之形成中部承载结构的纵梁(16),且所述纵梁(16)的长度与所述主梁(151)的长度之和小于车体(10)的整体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中部的横梁(13)之间设有一道纵梁(16),所述纵梁(16)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布置;或者,所述车体(10)中部的横梁(13)之间设有两道纵梁(16),所述两道纵梁(16)分别位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或者,所述车体(10)中部的横梁(13)之间设有三道纵梁(16),其中一道所述纵梁(16)沿车体纵向中心线布置,另外两道所述纵梁(16)分别位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11)、横梁(13)和纵梁(16)在车体中部形成“田”字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6)呈箱型结构,包括顶板(161)、位于两侧的腹板(1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松张倍柳宁岳启林贺茂盛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