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菜共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493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循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菜共生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通过加入专门培养的自生菌输送到鱼池养鱼,再定期将水产养殖的水抽取送入栽培系统,经过蔬菜吸收和排污池过滤后回到清水池,从而实现生态循环,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期间自生菌将水产养殖产生的大量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鱼菜共生系统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可实现鱼大密度养殖,同时所种植的农作物长势好,营养高系统结构简单,集成性高,清洗方便,适合推广,具有巨大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具有巨大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具有巨大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循环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鱼食残留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导致鱼类发病率增高。通过鱼菜共生体系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生态平衡,鱼菜共生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有三点:第一种植方式可自证清白。因为鱼菜共生系统中有鱼存在,任何农药都不能使用,稍有不慎会造成鱼和有益微生物种群的死亡和系统的崩溃。第二鱼菜共生脱离土壤栽培,避免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鱼菜共生系统蔬菜和水产品的重金属残留都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第三鱼菜共生系统蔬菜有特有的水生根系,如果鱼菜共生农场带着根配送的话,消费者很容易识别蔬菜的来源,避免消费者产生这个菜是不是来自批发市场的疑虑;非常适合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菜池、鱼池和处理池,所述菜池、鱼池、处理池并排设置为一体型结构;所述菜池包括第一菜池与第二菜池,所述处理池包括养水池、自生菌池、过滤池、沉淀池和排污池;所述自生菌池通过第一提升泵将池底水提升至养水池,所述养水池通过U型管与鱼池连通,所述鱼池底部设置有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提升泵将鱼池中水提升至第一菜池,所述第一菜池与第二菜池之间通过隔板间隔,所述隔板底部设置有滤网,第二菜池通过第一溢流管与排污池连通,所述排污池通过第二提升泵将底部水提升至沉淀池,所述沉淀池通过第二溢流管与过滤池连通,所述沉淀池上部与自生菌池上部通过溢流口连通,所溢流口底部所在水平面低于沉淀池溢流水位;所述沉淀池、过滤池、自生菌池、养水池底部分别通过清洗管与排污池连通,所述清洗管上方连通堵管,所述堵管与清洗管密封连接;所述过滤池中部通过滤网固定设置有滤材,保证滤材不上浮,不下沉,所述自生菌池中部通过固定化颗粒设置有自生菌;新水依次通过自生菌池、养水池、鱼池、菜池、排污池、沉淀池、过滤池,最后回到自生菌池。
[0006]进一步地,所述养水池、自生菌池、过滤池、沉淀池和排污池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保证池中水顺利排出。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菜池内设置有鹅卵石层;所述第二菜池内设置有砾石层;所述鹅卵石层与砾石层上方设置有种植层。在过滤介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生物膜,进一步吸附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效截留水中有机质和氮,磷,钾,保证菜池中营养。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菜池种植层种植莲菜,第二菜池种植层种植水培农作物
[0009]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一端竖直设置在养水池内,另一端竖直设置在鱼池内,U型管弯部贯穿养水池与鱼池连接部分;所U型管设置在养水池一端开设有侧孔,通过所述U型管在鱼池内出水口高度控制养水池液面高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溢流管包括集水管与出水管,集水管两端封闭,管体开设滤水孔,集水管中部通过出水管与排污池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清洗管上方设置有承接段与第一密封段,所述承接段、第一密封段、清洗管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所述堵管下端设置有第二密封段,所述堵管、第二密封段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所述承接段直径大于清洗管直径,所述第一密封段为清洗管与承接段的过渡段;所述承接段与清洗管插接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段与清洗管夹角大于等于第一密封段与第二承接段夹角,即第二密封段与第一密封段过盈配合连接,以保证良好密封。
[0012]进一步地,所述鱼池底部设置有拦鱼网。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提升泵设置在拦鱼网下方。
[0014]进一步地,所述自生菌由沼泽红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黄褐假单胞菌组成。本技术所用的菌种来自于技术人购自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并经过各级监测部门鉴定的各种无毒菌株,定期转种复壮及鉴定。沼泽红假单胞菌菌种编号17004、荧光假单胞菌菌种编号17397、黄褐假单胞菌菌种编号31418。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通过加入专门培养的自生菌输送到鱼池养鱼,再定期将水产养殖的水抽取送入栽培系统,经过蔬菜吸收和排污池过滤后回到清水池,从而实现生态循环,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期间自生菌将水产养殖产生的大量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本技术提供的鱼菜共生系统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可实现鱼大密度养殖,同时所种植的农作物长势好,营养高系统结构简单,集成性高,清洗方便,适合推广,是解决农业生态危机、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形式,特别在北方地区具有巨大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鱼菜共生系统俯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鱼菜共生系统侧视图;
[0019]图3为菜池示意图;
[0020]图4为处理池示意图;
[0021]图5为排污池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中A处放大图;
[0023]图7为第一溢流管示意图。
[0024]图中:1为菜池、11为第一菜池、111为鹅卵石层、12为第二菜池、121为第一溢流管、122为砾石层、123为集水管、124为出水管、2为鱼池、21为第二提升泵、3为处理池、31为养水池、311为U型管、32为自生菌池、321为第一提升泵、33为过滤池、331为溢流口、34为沉淀池、341为第二溢流管、35为排污池、4为清洗管、41为堵管、42为承接段、43为第一密封段、44为
第二密封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7所示,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菜池1、鱼池2和处理池3,所述菜池1、鱼池2、处理池3并排设置为一体型结构;所述菜池1包括第一菜池11与第二菜池12,所述处理池3包括养水池31、自生菌池32、过滤池33、沉淀池34和排污池35;所述自生菌池32通过第一提升泵321将池底水提升至养水池31,所述养水池31通过U型管311与鱼池2连通,所述鱼池2底部设置有第二提升泵21,所述第二提升泵21将鱼池2中水提升至第一菜池11,所述第一菜池11与第二菜池12之间通过隔板13间隔,所述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菜池(1)、鱼池(2)和处理池(3),所述菜池(1)、鱼池(2)、处理池(3)并排设置为一体型结构;所述菜池(1)包括第一菜池(11)与第二菜池(12),所述处理池(3)包括养水池(31)、自生菌池(32)、过滤池(33)、沉淀池(34)和排污池(35);所述自生菌池(32)通过第一提升泵(321)将池底水提升至养水池(31),所述养水池(31)通过U型管(311)与鱼池(2)连通,所述鱼池(2)底部设置有第二提升泵(21),所述第二提升泵(21)将鱼池(2)中水提升至第一菜池(11),所述第一菜池(11)与第二菜池(12)之间通过隔板(13)间隔,所述隔板(13)底部设置有滤网(131),第二菜池(12)通过第一溢流管(121)与排污池(35)连通,所述排污池(35)通过第二提升泵(21)将底部水提升至沉淀池(34),所述沉淀池(34)通过第二溢流管(341)与过滤池(33)连通,所述沉淀池(34)上部与自生菌池(32)上部通过溢流口(331)连通,所溢流口(331)底部所在水平面低于沉淀池(34)溢流水位;所述沉淀池(34)、过滤池(33)、自生菌池(32)、养水池(31)底部分别通过清洗管(4)与排污池(35)连通,所述清洗管(4)上方连通堵管(41),所述堵管(41)与清洗管(4)密封连接;所述过滤池(33)中部通过滤网固定设置有滤材,所述自生菌池(32)中部通过固定化颗粒设置有自生菌;新水依次通过自生菌池(32)、养水池(31)、鱼池(2)、菜池(1)、排污池(35)、沉淀池(34)、过滤池(33),最后回到自生菌池(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水池(31)、自生菌池(32)、过滤池(33)、沉淀池(34)和排污池(35)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菜池(11)内设置有鹅卵石层(111);所述第二菜池内设置有砾石层(122);所述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建维白林芳刘鹏李永红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邦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