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297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18
本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碟形弹簧、阻尼柱、承载托盘、液压囊袋、定位托盘、连接侧板,承载底座上端面分别与碟形弹簧及阻尼柱连接,承载托盘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侧表面通过阻尼柱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定位托盘嵌于承载托盘内,定位托盘下端面通过至少一个液压囊袋与承载托盘连接,定位托盘上端面与连接侧板连接,连接侧板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托盘上端面连接。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对各类汽车变速箱承载定位的需要,且承载能力强;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对变速箱下半部进行包覆防护的同时,另可有效外力冲击作用力、震动作用力进行弹性吸附。震动作用力进行弹性吸附。震动作用力进行弹性吸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防护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是车辆运行的重要设备,当前的变速箱往往直接安装在车辆车架上或通过传统的弹性垫块等结构安装在车辆车架上,虽然可以满足车辆运行的需要,但一方面导致变速箱下半部易直接裸露在车辆外,从而极易因车辆运行时底盘与障碍物磕碰而造成变速箱受损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变速箱往往直接与车辆车架间刚性连接,从而导致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变速箱长时间车辆发动机运行产生的机械震动作用力干扰,及因车辆颠簸而受到剧烈震动作用力对变速箱造成的冲击损伤,因此导致当前车辆变速箱运行时发生故障及损伤风险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3]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车辆变速箱防护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对各类汽车变速箱承载定位的需要,且承载能力强;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对变速箱下半部进行包覆防护的同时,另可有效外力冲击作用力、震动作用力进行弹性吸附,从而在达到变速器对外力冲击抵御能力的同时,另可有效的消除车辆运行时震动作用力对变速箱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汽车变速箱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碟形弹簧、阻尼柱、承载托盘、液压囊袋、定位托盘、连接侧板,承载底座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端面分别与碟形弹簧及阻尼柱连接,其中碟形弹簧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阻尼柱至少四个,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呈30
°
—90
°
夹角,承载托盘为轴线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平行分布的槽状结构,其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侧表面通过阻尼柱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且各阻尼柱对称分布在承载托盘两侧,定位托盘嵌于承载托盘内并为与承载托盘同轴分布的槽状结构,定位托盘下端面通过至少一个液压囊袋与承载托盘连接,定位托盘侧表面与承载托盘侧壁内表面通过若干滑槽滑动连接,定位托盘上端面高出承载托盘上端面并与连接侧板连接,连接侧板至少两条,对称分布定位托盘连接,并与承载托盘上端面平行分布,且连接侧板下端面比承载托盘上端面高至少5毫米,连接侧板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托盘上端面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托盘和定位托盘均为横断面呈“凵”字形“U”字形及圆弧形槽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承载托盘下端面与承载底座上端面间间距为5—50毫米,所述
定位托盘下端面与承载托盘侧壁内表面及槽底间间距均不大于30毫米。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液压囊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液压囊袋沿定位托盘轴向方向均布并相互并联,且各液压囊袋与定位托盘接触面面积为定位托盘下端面面积的50%—90%,所述液压囊袋上均设至少两个导流口及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与导流口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阻尼柱两端分别与承载底座及承载托盘通过弹性铰链铰接,且当阻尼柱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夹角小于90
°
时,位于承载托盘同一侧的相邻两条阻尼柱轴线相交并呈45
°
—135
°
夹角。
[0010]进一步的,所述阻尼柱为气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弹簧伸缩柱中的任意一种。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底座上端面与碟形弹簧、阻尼柱接触面间均设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承载底座下端面环绕承载底座均布至少四个定位块。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块通过滑轨与承载底座下端面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块与滑轨间另通过至少一个定位销连接,所述滑轨为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
[0013]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对各类汽车变速箱承载定位的需要,且承载能力强;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对变速箱下半部进行包覆防护的同时,另可有效外力冲击作用力、震动作用力进行弹性吸附,从而在达到变速器对外力冲击抵御能力的同时,另可有效的消除车辆运行时震动作用力对变速箱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汽车变速箱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15]图1为本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7]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包括承载底座1、碟形弹簧2、阻尼柱3、承载托盘4、液压囊袋5、定位托盘6、连接侧板7,承载底座1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端面分别与碟形弹簧2及阻尼柱3连接,其中碟形弹簧2与承载底座1同轴分布,阻尼柱3至少四个,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呈30
°
—90
°
夹角,承载托盘4为轴线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平行分布的槽状结构,其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2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连接,侧表面通过阻尼柱3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连接,且各阻尼柱3对称分布在承载托盘4两侧,定位托盘4嵌于承载托盘4内并为与承载托盘4同轴分布的槽状结构,定位托盘6下端面通过至少一个液压囊袋5与承载托盘4连接,定位托盘6侧表面与承载托盘4侧壁内表面通过若干滑槽8滑动连接,定位托盘6上端面高出承载托盘4上端面并与连接侧板7连接,连接侧板7至少两条,对称分布定位托盘6连接,并与承载托盘4上端面平行分布,且连接侧板7下端面比承载托盘4上端面高至少5毫米,连接侧板7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2与承载托盘4上端面连接。
[0018]其中,所述的承载托盘4和定位托盘6均为横断面呈“凵”字形“U”字形及圆弧形槽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承载托盘4下端面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间间距为5—50毫米,所述
定位托盘6下端面与承载托盘4侧壁内表面及槽底间间距均不大于30毫米。
[0019]重点说明的,所述的液压囊袋5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液压囊袋5沿定位托盘6轴向方向均布并相互并联,且各液压囊袋5与定位托盘6接触面面积为定位托盘6下端面面积的50%—90%,所述液压囊袋5上均设至少两个导流口9及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10,所述压力传感器10位与导流口9连接。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阻尼柱3两端分别与承载底座1及承载托盘4通过弹性铰链11铰接,且当阻尼柱3与承载底座1上端面夹角小于90
°
时,位于承载托盘4同一侧的相邻两条阻尼柱3轴线相交并呈45
°
—135
°
夹角。
[0021]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阻尼柱3为气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弹簧伸缩柱中的任意一种。
[0022]此外,所述承载底座1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碟形弹簧、阻尼柱、承载托盘、液压囊袋、定位托盘、连接侧板,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端面分别与碟形弹簧及阻尼柱连接,其中碟形弹簧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阻尼柱至少四个,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呈30
°
—90
°
夹角,所述承载托盘为轴线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平行分布的槽状结构,其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侧表面通过阻尼柱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且各阻尼柱对称分布在承载托盘两侧,所述定位托盘嵌于承载托盘内并为与承载托盘同轴分布的槽状结构,定位托盘下端面通过至少一个液压囊袋与承载托盘连接,定位托盘侧表面与承载托盘侧壁内表面通过若干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托盘上端面高出承载托盘上端面并与连接侧板连接,所述连接侧板至少两条,对称分布定位托盘连接,并与承载托盘上端面平行分布,且所述连接侧板下端面比承载托盘上端面高至少5毫米,且所述连接侧板下端面通过碟形弹簧与承载托盘上端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变速箱复合阻尼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托盘和定位托盘均为横断面呈“凵”字形“U”字形及圆弧形槽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承载托盘下端面与承载底座上端面间间距为5—50毫米,所述定位托盘下端面与承载托盘侧壁内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兰刘一扬闫少华刘丙晓金尚元牛俊涛刘颖超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财经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