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241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白蚁诱杀的技术领域。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设有饵料腔,在饵料腔的外壁上开设有引诱孔,在壳体内设有灭杀腔,饵料腔通过通孔与灭杀腔联通;饵料腔的封闭端安装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连接有报警电路,报警电路连接有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实现引诱和灭杀双重功能,饵料和饵剂不容易受潮,使用时间长,能实现自动报警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白蚁灭杀结构的功能单一,只能触发报警,或者只能直接灭杀,在装置内的饵料和饵剂容易发霉导致机构失效,使用时间短的技术问题。使用时间短的技术问题。使用时间短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蚁诱杀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白蚁诱杀的
,尤其涉及一种白蚁诱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用无不遭受其侵害,我国每年因其危害而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人民币。白蚁危害物体都是隐蔽进行,不易被人发现,被危害物体表面形似完好,里面千疮百孔,一旦发现已经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它们的食物十分广泛,凡含纤维素的物质均是其食物,例如房屋建筑物以及装饰装修、仓储物质、棉麻制品、书籍和铁路枕木等,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因此还会危害江河堤围和水库土坝,造成决堤跨坝的重大危害。
[0003]为了实现白蚁的防治,人们设计了埋入地底的带有饵料的白蚁监控装置。现有技术的一般防治步骤为:1、将装置埋到土壤里;2、定期打开检查是否有白蚁,如果没有白蚁,则放回原处,过段时间再检查,如果有白蚁,则用粉状药物喷在白蚁身上,再放回原处;3、定期更换全新装置并重复上述步骤。现有的白蚁监控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难以确定目标位置是否有白蚁以及白蚁何时取食,容易造成无效工作;2、当目标位置白蚁数量较少时,若进行喷药,不但白蚁带回巢内的药剂量小,喷药效果差,还易使白蚁受惊扰而转移,从而影响白蚁防治效果;3、无法确定目标位置的白蚁种类以及白蚁喜食的饵料种类;4、在白蚁取食之前,装置内的饵料容易变质,难以实现引诱白蚁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实现引诱和灭杀双重功能,饵料和饵剂不容易受潮,使用时间长,能实现自动报警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白蚁灭杀结构的功能单一,只能触发报警,或者只能直接灭杀,在装置内的饵料和饵剂容易发霉导致结构失效,使用时间短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同时提供了一种省电效果好,安全可靠性高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白蚁灭杀装置内电路需要一直耗电,白蚁装置一直带电,安全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设有饵料腔,在饵料腔的外壁上开设有引诱孔,在壳体内设有灭杀腔,饵料腔通过通孔与灭杀腔联通;饵料腔的封闭端安装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连接有报警电路,报警电路连接有电源。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将白蚁诱杀结构放置在土壤下面,容易受潮,从而影响位于结构内的饵料和饵剂的性能,长期位于地下,容易发霉导致失效,不能再引诱和杀灭白蚁,因此本技术的白蚁诱杀结构中,只有饵料腔外壁上的引诱孔与外界接触,而灭杀腔基本是完全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灭杀腔内的饵剂,不会因为外部的潮湿而发霉,使得产品可以长期保存,避免了其埋入地下而导致的变质问题,保证了灭杀效果。
[0007]引诱孔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饵料腔内的饵料气味散发出去,从而吸引白蚁来到诱杀结构内,其开设的面积和孔洞大小并不会很大,对饵料腔内的饵料的影响有限。连通饵料腔和灭杀腔之间的通孔也是位于壳体内的,仅仅起到引导白蚁进入灭杀腔内,并不会影响灭杀腔内饵剂的情况。
[0008]饵料腔可以在壳体的中部,也可以在壳体的两端,其作用就是为了吸引白蚁过来,然后顺着通孔进入到灭杀腔内。白蚁带着灭杀腔内的饵剂回到白蚁巢穴,从而完成白蚁整体的灭杀。饵料腔内的饵料和灭杀腔内的饵剂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0009]白蚁通过啃食饵料腔内的饵料,从而让开关连通,触发了报警电路,从而警醒人们,此处有白蚁。本技术的白蚁诱杀结构实现在引诱后还能完成灭杀,不需要后续再进行喷药灭杀等步骤,有效降低对白蚁灭杀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大大减小工作量。同时还能报警,功能齐全。
[0010]而且本技术的白蚁诱杀结构整体体积比较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本技术的白蚁诱杀结构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多个放置在白蚁灭杀盒内,或者根据白蚁不同的种类配置不同的饵料,多个放置在白蚁灭杀盒内,来完成对不同白蚁的灭杀。本技术的白蚁诱杀结构整体体积小,可以根据使用需求任意排布和使用,提高产品的适配性能。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端盖和本体,所述的饵料腔位于端盖内,引诱孔开设在端盖上。端盖和本体扣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壳体,方便填装饵料和饵剂,同时将饵料腔布置的端盖上,给灭杀腔和电路板等留下了足够多空间。端盖和本体上下布置,方便在壳体内部布置饵料腔、灭杀腔和电路容纳腔,让各个腔体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最大程度利用壳体内空间,整个壳体只有端盖上的引诱孔是连通外界的,其余部分都密闭在壳体内。保证壳体内各部件的性能不会受影响。
[0012]作为更优选,所述的端盖内设有端盖隔板,端盖隔板的一侧为饵料腔,端盖的隔板的另一侧为上灭杀腔,在端盖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数量小于引诱孔的数量。灭杀腔和饵料腔通过隔板隔开,保证了灭杀腔的密闭性。通孔是灭杀腔上的供白蚁进出的通道,通孔与引诱孔的中心线平行,能很好的引导白蚁的走向,同时,通孔的数量少,能尽量降低灭杀腔内受潮,导致饵剂失效的风险。
[0013]作为更优选,在本体内设有本体隔板,本体隔板的一侧设有下灭杀腔,下灭杀腔与端盖内上灭杀腔的连通形成灭杀腔;在本体隔板的另一侧设有电路容纳腔,端盖的饵料腔位于电路容纳腔上方,在饵料腔与电路容纳腔之间设有触发开关安装座。上、下灭杀腔连通形成灭杀腔,而灭杀腔的另一侧通过触发开关安装座分隔为饵料腔和电路容纳腔。饵料腔位于电路容纳腔的上方,能方便快捷的直接触发电路,形成报警。整个壳体内部的结构分布更为合理。触发开关安装座上安装有电路板等后通过灌胶实现密封。
[0014]饵料腔和灭杀腔可以是同轴相互套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有饵料腔和灭杀腔,所述的通孔开设在隔板上,引诱孔开设在壳体外表面。通过隔板分隔,饵料腔与灭杀腔相互平行,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灭杀腔的空间,最小程度的影响饵料腔和灭杀腔内的饵料和饵剂的药性。结构简单,布置合理。
[0015]饵料腔可以位于壳体的中部,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至少一端设有饵料腔,壳体上
的引诱孔的开孔方向与触发开关的触发方向垂直。饵料和饵剂的布置方向,引导着白蚁运动,饵料和饵剂布置的饵料腔和灭杀腔形成的通道呈L形,壳体上的引诱孔和隔板上的通孔形成的白蚁诱导轨迹,让白蚁顺着这个方向由饵料腔进入到灭杀腔,白蚁行进的方向为饵料腔的径向方向,而触发开关的触发方向为轴向方向,饵料是填满饵料腔的,饵料压紧在触发开关上,当白蚁沿着径向方向上吃掉饵料后,轴向方向上作用在触发开关上的轴向力变小,从而触发了触发开关,报警电路接通形成报警。
[0016]作为优选,所述的触发开关为常闭式按压开关。常闭式按压开关在按钮没有按下时,电路接通处于联通状态,而当按钮被按下时,电路断开,处于断电状态。没有白蚁时,饵料压实在饵料腔内,触发开关处于常开状态,报警电路不通电,一直处于断电状态,白蚁诱杀结构也就处于断电状态,可靠性高,而且不耗电。当有白蚁来的时候,由于触发开关上的压力变化,从而触发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设有饵料腔,在饵料腔的外壁上开设有引诱孔,在壳体内设有灭杀腔,饵料腔通过通孔与灭杀腔联通;饵料腔的封闭端安装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连接有报警电路,报警电路连接有电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端盖和本体,所述的饵料腔位于端盖内,引诱孔开设在端盖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盖内设有端盖隔板,端盖隔板的一侧为饵料腔,端盖的隔板的另一侧为上灭杀腔,在端盖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数量小于引诱孔的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白蚁诱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本体内设有本体隔板,本体隔板的一侧设有下灭杀腔,下灭杀腔与端盖内上灭杀腔的连通形成灭杀腔;在本体隔板的另一侧设有电路容纳腔,端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天降李圣拼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益康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