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223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1:57
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通过进气口(1)及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通气道(8)外侧侧壁形成的集气室接入高压工艺气,再通过设置于通气道周围喷管槽内的矩形喷管喷出,不会对气体流动产生阻塞,增强通气道强度,相比于环缝引射器的环形喷气口,节省高压气体用量,装置结构布置紧凑,喷气效果更好。喷气效果更好。喷气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属于排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工业产品生产试验过程中用到的配套设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在一些试验台上,试验件在试验过程中会产生废气,这时就需要设置专门的排气系统将废气导出到指定地点。排气系统中存在这样的情况:1)产生的废气气压小于大气压;2)产生的废气流速过慢,靠自身排出会对试验造成影响。这时,就需要在排气系统中加装引射器来抽吸排气系统中的废气,将废气排出试验台并导出到指定地点。如果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存在上述两种情况,需要快速将废气排出于狭小空间内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现有引射装置排气时产生废气较多、排放速度过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5]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包括进气口、集气室第一侧板、集气室第二侧板,矩形喷管、通气道,所述通气道为环形中空壳体,内侧紧贴侧壁一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喷管槽,所述矩形喷管均设置于喷管槽内,所述集气室第一侧板、集气室第二侧板均焊接于通气道外侧侧壁,所述集气室第一侧板、集气室第二侧板、通气道外侧侧壁形成的集气室腔体覆盖于喷管槽外侧壁上,所述通气道外侧侧壁伸出集气室腔体边缘一定长度。
[0006]所述矩形喷管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面,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均通过螺栓与底面固定连接,并通过顶板上设置的侧板凹槽将顶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0007]所述进气口与集气室第一侧板、集气室第二侧板、通气道外侧侧壁形成的集气室连通,所述集气室与矩形喷管连通。
[0008]所述矩形喷管均焊接于喷管槽内。
[0009]所述通气道由标准管道制作或由平板卷制而成,喷管槽数量范围为:3-12。
[0010]所述集气室第二侧板侧壁与矩形喷管出口连接处设置有凹槽,集气室第二侧板通过凹槽卡住矩形喷管。
[0011]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螺栓孔与销孔,通过螺栓孔与销孔进一步固定于喷管槽内。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通过将喷管置于喷管槽内,喷管槽设置于通气道周围,并不直接置于流道内,不会对气体流动产生阻塞,与通气道融为一体,增强通气道强度,同时仅通过多个矩形喷管喷出集气室内的高压气体,相比于环缝引射
器的环形喷气口,大大节省高压气体用量,节能减排,装置结构布置紧凑,节省空间,加工过程简单。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技术提供的喷管引射装置立体结构图;
[0015]图2为技术提供的喷管引射装置剖面图;
[0016]图3为技术提供的矩形喷管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通过先设置通气道8及通气道8内侧的矩形喷管10,再焊接集气室的方法,将矩形喷管10、通气道8、集气室焊接成一体。如图1、2所示,主要包括进气口1、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矩形喷管10、通气道8,通气道8为由标准管道制作或由平板卷制而成,在一端绕圆周设置有喷管槽,矩形喷管10均焊接于喷管槽内,此时喷管槽的外侧壳体伸出通气道8原有外侧壳体侧壁一段距离,集气室第一侧板2与集气室第二侧板7组合以通气道8外圈侧壁为底面,分别焊接于通气道8外圈侧壁的两端,共同组成集气室腔体,同时在集气室第一侧板2与集气室第二侧板7连接处留有空间设置进气口1,通气道8外侧侧壁伸出集气室腔体边缘一定长度;
[0018]矩形喷管10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顶板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底面5,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均通过螺栓与底面5连接,并通过顶板3上设置的侧板凹槽将顶板3与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固定连接。
[0019]其中,进气口1与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通气道8外侧侧壁形成的集气室连通,集气室与矩形喷管10连通。
[0020]进气口1为高压工艺气接入的集气室的入口,用于将工艺气导入集气室;
[0021]集气室为一环形腔体,配置于通气道8和矩形喷管10周围,高压工艺气均匀充满所述集气室可保证进入矩形喷管10的气体充足且均匀;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3]矩形喷管10配置于通气道8的喷管槽内,与通气道8焊接固定,共同组成集气室的底面,集气室由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通气道8外侧侧壁共同组成,集气室第二侧板7侧壁与矩形喷管10出口连接处设置有凹槽,集气室第二侧板7通过凹槽卡住矩形喷管10,高压工艺气由进气口1通过矩形喷管10加速后喷出形成高速气流,同时形成负压区域,抽吸低速气体,通气道8作为低速气体的气流通道,经过该装置引射后,高速气流带动低速气流,共同经装置通气道8排走。
[0024]其中喷管个数为12个,通气道8伸出集气室第一侧板2长度具体为51mm。
[0025]本技术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口(1)、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矩形喷管(10)、通气道(8),所述通气道(8)为环形中空壳体,内侧紧贴侧壁一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喷管槽,所述矩形喷管(10)均设置于喷管槽内,所述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均焊接于通气道(8)外侧侧壁,所述集气室第一侧板(2)、集气室第二侧板(7)、通气道(8)外侧侧壁形成的集气室腔体覆盖于喷管槽外侧壁上,所述通气道(8)外侧侧壁伸出集气室腔体边缘一定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多矩形喷管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喷管(10)包括顶板(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底面(5),所述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均通过螺栓与底面(5)固定连接,并通过顶板(3)上设置的侧板凹槽将顶板(3)与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6)固定连接。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佳伟于十佳易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益森风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