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181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54
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3),包括前梁(5)、侧梁(6)、安装支座(7)、前梁压溃吸能盒(8)、侧梁压溃吸能盒(9)、泡沫铝(10)、螺栓b(11);其特征是:前梁(5)优选采用铝合金矩形弯管梁,并在其内部填充泡沫铝,与底部装甲接触,起到对底部装甲反变型以及吸收部分爆炸冲击能量作用压溃吸能梁(3)通过螺栓a(4)安装于底盘大梁(1)之上,并均匀分布;在车辆遭受爆炸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产生多级缓冲以及压溃吸能效应,吸收较大部分作用于底部防雷装甲的能量,降低能量的上传;以及降低底部装甲的应变,从而提高车辆防雷性能,最终达到保护乘员与提高乘员生存率作用。乘员生存率作用。乘员生存率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轮式防地雷反伏击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

技术介绍

[0002]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各种简易爆炸装置(IED)对车辆及乘员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各国积极开展车辆底部结构的研制,车辆底部结构对于车辆防雷防护以及乘员的影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0003]目前车辆防雷主要采用在车底部增装防雷装甲,传统的防雷装甲一般直接安装于车大梁或车身底部,在安装连接位置并未做相关缓冲吸能过渡设计。
[0004]虽然现车辆底部防雷技术可使得车底不被爆炸物贯穿,但从反恐及维和任务获得的数据显示,反车辆地雷与简易爆炸物造成的伤害仍然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车辆在受到该类攻击时,底部装甲刚性的传递受到的冲击于大梁或车身上,造成乘员舱吸收较大部分能量,最终导致车内人员伤害大大提高。
[0005]实际上在爆炸中很多伤亡事故不是由于车辆底部装甲被击穿所造成,而是由通过车底等结构向人体传递的爆轰冲击能量所造成。车辆防雷防护已经不是单纯的针对车身底部防爆炸冲击能力需求,在保持车身完整结构的前提下,车内人员的安全保护才是最终目标。而底部防护作为爆炸对于整个车辆冲击能量的输入口,在源头降低其能量向乘员舱的输入对于保证乘员生命安全是极其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
[0007]本专利技术能在底部装甲不被击穿前提下,从源头进一步降低冲击波能量向乘员舱的输入传导,从而提升车内人员生存率与降低人员伤害水平,以及提升车辆防雷性能。
[0008]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包括位于车辆底部装甲后端缓冲吸能梁;缓冲吸能梁均匀布置在底部装甲与底盘大梁之间,缓冲吸能梁通过紧固件装配于底盘大梁上;
[0009]所述缓冲吸能梁包括前梁、侧梁、安装支座、前梁压溃吸能盒、侧梁压溃吸能盒。
[0010]前粱位于压溃吸能梁前端并与底部装甲接触。
[0011]所述前梁内填充泡沫铝。
[0012]位于前梁后端的前梁压溃吸能盒。
[0013]所述前梁压溃吸能盒两端通过紧固件分别安装在前梁与车辆大梁之间。
[0014]所述压溃吸能盒内部填充泡沫铝。
[0015]位于缓冲吸能梁两侧端的侧梁。
[0016]所述侧梁内部填充泡沫铝。
[0017]焊接于侧梁上,用于安装底部装甲的安装支座。
[0018]位于缓冲吸能梁侧部,安装在侧梁与底盘大梁之间的侧梁压溃吸能盒。
[0019]所述侧梁压溃吸能盒内部填充泡沫铝。
[0020]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与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在底部装甲与大梁连接过渡处采用如汽车保险杠以及前部车身类似安全吸能结构,通过相关结构与材料的融合设计,在遭受爆炸时,本专利技术能够产生多级缓冲以及压溃吸能效应,能够吸收较大部分作用于底部防雷装甲的能量,降低能量的上传,降低底部装甲的应变,从而提高车辆防雷性能,保护乘员与提高乘员生存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专利的总布置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侧面剖切视图;
[0024]图3是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轴测视图;
[0025]上述图中:1底盘大梁、2底部装甲、3压溃吸能梁、4螺栓a、5前梁、6侧梁、7安装支座、8前梁压溃吸能盒、9侧梁压溃吸能盒、10泡沫铝、11、螺栓b。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7]实施例
[0028]本实施例的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其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为总布置图,此图体现了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布置情况。包括底盘大梁1、底部装甲2、压溃吸能梁3、螺栓a4。
[0029]所述压溃吸能梁3通过螺栓a4安装于底盘大梁1之上,并均匀分布。底部装甲2位于压溃吸能梁之下,通过螺栓a4在压溃吸能梁3侧部进行安装。
[0030]图2为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侧面剖切视图,此图体现了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整个结构情况。包括前梁5、侧梁6、安装支座7、前梁压溃吸能盒8、侧梁压溃吸能盒9、泡沫铝10、螺栓b11。
[0031]所述前梁5优选采用铝合金矩形弯管梁,并在其内部填充泡沫铝,与底部装甲接触,起到对底部装甲反变型以及吸收部分爆炸冲击能量作用。
[0032]位于压溃吸能梁两侧部的侧梁6,其端面焊接安装支座7,底部装甲2通过螺栓b11安装于安装支座7上,起到对底部装甲固定作用,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底部装甲的连接强度,并在爆炸冲击中,通过冲击的传导,剪断螺栓b11,断开其对车辆上端的直接冲击。
[0033]位于前梁后端,对称分布两个压溃吸能盒8,通过螺栓b11安装于底盘底部,吸能盒优选采用铝合金空心矩形成型管,在车辆底部遭受爆炸冲击中,能产生压溃效应,吸收较大部分底部对于大梁的冲击能量,最终大幅度降低能量的向上传递。
[0034]图3为整个压溃吸能梁轴测视图。
[0035]本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在底部装甲与大梁连接过渡处采用如汽车保险杠以及前部车身类似安全吸能结构,通过相关结构与材料的融合设计,在
遭受爆炸时,本专利技术能够产生多级缓冲以及压溃吸能效应,能够吸收较大部分作用于底部防雷装甲的能量,降低能量的上传,降低底部装甲的应变,从而提高车辆防雷性能,保护乘员与提高乘员生存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底部防爆炸冲击压溃吸能梁(3),包括前梁(5)、侧梁(6)、安装支座(7)、前梁压溃吸能盒(8)、侧梁压溃吸能盒(9)、泡沫铝(10)、螺栓b(11);其特征是:前梁(5)优选采用铝合金矩形弯管梁,并在其内部填充泡沫铝,与底部装甲接触,起到对底部装甲反变型以及吸收部分爆炸冲击能量作用压溃吸能梁(3)通过螺栓a(4)安装于底盘大梁(1)之上,并均匀分布;底部装甲(2)位于压溃吸能梁(3)之下,通过螺栓a(4)在压溃吸能梁(3)侧部进行安装压溃吸能梁(3);侧梁(6)位于压溃吸能梁(3)两侧,其端面焊接安装支座(7),底部装甲(2)通过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林刘廷军郭峤唐宁邹小波杨万雕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