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及水质提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1017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及水质提升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段进行的以下步骤:1)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2)强化絮凝;3)水质稳定。所述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段、强化絮凝段和水质稳定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区域内营造小型生态系统的方式,利用生物作用实现对水体污染的治理和水质的提升,无需专用设备设施的介入即可实现对水体污染的原位治理,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及有机/无机颗粒物削减效果好、去除效率高,治理过程能耗少,施工成本及维护成本低,尤其适用于淤泥厚度较小的硬化或半硬化潮汐河道内的水质提升。化潮汐河道内的水质提升。化潮汐河道内的水质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及水质提升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及水质提升系统,属于水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威胁城市河道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严重,通过对水体进行总磷、总氮、悬浮物、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等项目的监测发现,大部分河道内的水质指标普遍为劣V类,水体污染严重。特别是多支流汇合河道或入海口河道,如珠江口河道还面临盐度变化大、草食性鱼类和螺类难控、水位变化大的问题。
[0003]对河道水体污染的传统治理技术包括过滤、曝气、建造湿地、种植水生植物等。过滤技术是用于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重要技术,可以去除颗粒性物质、藻类等,但能耗大且不能去除水体中溶解性的污染物质,对降低水质作用有限;曝气技术是利用水体中好氧菌的作用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盐,但需要依赖水体自然生物结构,去除效率低下且能耗较大;建造湿地能够去除水体中的部分有机物和营养元素,但是占地面积较大,投资成本高;种植水生植物(一般是沉水植物)可以稳定水体,增加溶氧,将营养物质转移至植物体内增加景观水体的美感,是维持水质的较好方法,但处理能力受季节、温度等制约因素影响较大。
[0004]多支流汇合河道或入海口河道(如珠江口河道),通常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部分河道截污不彻底;(2)部分河涌底泥淤积严重;(3)初雨污染严重,部分河道雨污分流不彻底;(4)小型杂食性鱼类和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的破坏严重;(5)潮汐河道带来的水位变化大、流速快、有盐度变化,部分河道驳岸或河底硬化严重。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的河道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在多支流汇合河道或入海口河道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及水质提升系统,水体污染治理及水质提升效果好,污染治理及水质提升主要采用生物作用,能耗少,成本低。
[0006]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通过接种藻种等,维持水体内适于相应藻类繁殖的条件,使相应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利用藻类的直接生物效应和间接作用,大幅度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及其他污染物/杂质;2)强化絮凝:采用投加絮凝剂实现水体中微生物体、颗粒物/胶体及有机污染物的絮凝,进而沉淀分离;3)水质稳定:通过沉淀和/或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和分解等效应,进一步实现颗粒物、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离和转化,提高水质,实现水质稳定。
[0007]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所述强化絮凝和所述水质稳定在所述河道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段进行。
[0008]优选的,用于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浮游藻类生物可以依据水质和水中污染物状况选择,例如,通常可以为硅藻门、绿藻门或蓝藻门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优选的,所述浮游藻类生物为或部分为(特别是主要为)具有自絮凝能力的浮游藻类生物。
[0010]所述浮游藻类生物可以采用种子藻液均匀撒播的方式播种在所述河道内,种子藻液的藻类密度优选为10
5-7
个/L。
[0011]优选的,用于强化絮凝的絮凝剂为有机絮凝剂和/或无机絮凝剂。
[0012]优选的,用于水质稳定的区域内种植有水生植物。
[0013]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
[0014]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河床上和/或种植在浮岛上。
[0015]优选的,在用于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区域接种浮游藻类生物。
[0016]优选的,在用于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区域对水体进行持续或间歇性曝气。通过向水体曝气,不仅为藻类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避免因溶解氧过度消耗导致的水质恶化,还能够强化好氧生化作用,为好氧微生物的代谢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使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成为在强化好氧生化条件下的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通过好氧微生物与藻类生物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对水体的生化净化作用,曝气量依据实际需要,维持水体中好氧微生物足够的浓度及活性,以形成明显的好氧生化效果;优选的,用于 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区域与用于絮凝沉淀的区域之间留有过渡区间,用于浮游藻类生物的自絮凝沉淀,并可用于水质观测。
[0017]优选的,用于强化絮凝的区域与用于水质稳定的区域之间留有过渡区间,用于藻类和颗粒物质的缓冲沉淀,并可用于水质观测。
[0018]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系统,包括河道,所述河道设有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段、强化絮凝段和水质稳定段,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段的水体中播种有浮游藻类生物,所述强化絮凝段的水体中添加有絮凝剂,所述水质稳定段的水体中种植有水生植物和/或设有生态浮岛。
[0019]优选的,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段的底部铺设有曝气管道。
[0020]优选的,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段与所述强化絮凝段之间为第一缓冲段,所述第一缓冲段用于藻类生物的自絮凝沉淀。
[0021]优选的,所述强化絮凝段与所述水质稳定段之间留有第二缓冲段,所述第二缓冲段用于藻类生物和颗粒物质的缓冲沉淀。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浮游藻类生物的营自养能力及其他效应削减河道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再利用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沉淀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生物和悬浮的颗粒物质,最后利用水生植物稳定水质。通过在水流区域(包括河流区域及其他水流区域,统称河道)内营造小型生态系统的方式,利用生物作用实现对水体污染的治理和水质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无需专用设备设施的介入即可实现对水体污染的原位治理,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及有机/无机颗粒物削减效果好、去除效率高,治理过程能耗少,施工成本及维护成本低,尤其适用于淤泥厚度较小的硬化或半硬化潮汐河道内的水质提升。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水质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浮游藻类生物削减河道内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等,如氨氮、硝态氮、磷酸盐等;2)采用絮凝剂削减水体中的藻类生物和悬浮的颗粒物质(如COD、TN、TP和无机悬浮颗粒等);3)采用水生植物稳定水质。
[0025]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所述强化絮凝和所述水质稳定在所述河道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段进行。
[0026]所述浮游藻类生物优选为硅藻门、绿藻门或蓝藻门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硅藻门植物优选为小环藻属、舟形藻属、脆杆藻属或针杆藻属等植物,所述绿藻门植物优选为栅藻属、小球藻属或纤维藻属等植物,所述蓝藻门植物优选为颤藻属或螺旋藻属等植物。
[0027]所述浮游藻类生物优选采用具有自絮凝能力的藻类生物,以使在实施所述强化絮凝之前,部分或全部所述浮游藻类生物能够自絮凝沉淀,以减轻所述强化絮凝中的所述絮凝剂的用量和水质净化负荷。
[0028]所述浮游藻类生物通常可以采用种子藻液均匀撒播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2)强化絮凝;3)水质稳定,所述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所述强化絮凝和所述水质稳定在所述河道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段进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浮游藻类生物为硅藻门、绿藻门或蓝藻门中的一种或多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游藻类生物为或部分为具有自絮凝能力的浮游藻类生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强化絮凝的絮凝剂为有机絮凝剂和/或无机絮凝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水质稳定的区域内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和/或挺水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河床上和/或种植在浮岛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潮汐河道水质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于强化浮游藻类生物处理的区域接种浮游藻类生物并对水体进行持续或间歇性曝气。7.如权利要求1、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世凯李杰李小艳张慧鹏陈雪马腾崔馨戈徐灵枝刘媛媛肖莞生张云张翼鸣魏筱彬王睿智崔维强李丽娜王静陈传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