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压制盖机及其制盖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0549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压制盖机及其制盖模具,所述制盖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所述上模在柱形管套的轴心处设有第一运水组件和第二运水组件,所述第一运水组件包括螺旋运水芯和套设在螺旋运水芯外侧的上模隔水套,螺旋运水芯与一内套管连接形成第一进液流道,上模隔水套与外套管连通形成第一回液流道,所述第二运水组件包括套设在上模隔水套外的一螺纹型芯,该螺纹型芯柱芯壁体内的下端形成有蛇形盘绕的一型芯冷却流道,提高模具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速度和冷却效果,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所述模压制盖机采用了该制盖模具,使机器运生产程中因该制盖模具导致的故障率得到有效降低,同时提高整个模压制盖机生产瓶盖的效率和质量。质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压制盖机及其制盖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盖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压制盖机及其制盖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是世界包装制造和消费大国,塑料包装在包装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超过30%,成为包装产业中的生力军,在食品、饮料、日用品及工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塑料包装行业的包装产品、包装材料平稳增长,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今各种饮料、化妆品、药品等,其包装大多采用塑料包装,而塑料瓶装结构都缺少不了塑料瓶盖,塑料瓶盖往往需要单独生产。
[0003]制造塑料瓶盖的机器设备多种多样,其中以模压制盖机最为常用。目前的模压制盖机均具有压制模组,该压制模组包括有旋转主体以及设置于旋转主体上的上模和底模,该上模具有冷却装置,现有技术中冷却装置的结构设计较为不合理,冷却效果不佳,如图1中所述的一种上模用的冷却结构,其采用两个零件组合(如图1中A1和A2组合),利用该两个零件的间隙(如图1中的D处)运送冷却水进行冷却,为达到瓶盖螺纹侧壁的成型,该结构设计最终导致在螺纹侧壁成型部分的结构壁厚薄(如图1中B处所示),应力集中点比较多(如图1中C处所示),分拆成两个零件导致两个零件强度减弱,在合模和脱模过程中容易变形、失效等,零件寿命缩短,使得整个模具使用寿命变短,维护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同时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分流式冷却结构,导致运送的冷却水水流不均匀,冷却不充分,最终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盖模具,使用寿命长,冷却效果好,产品成型质量高。
[0005]本专利技术提还供了一种模压制盖机,采用了所述制盖模具,减少了故障率,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盖模具,用于瓶盖的制备,所述瓶盖包括一内侧及与所述内侧相对的一外侧,所述内侧包括一底部和围绕所述底部在其周向形成的一螺纹侧壁,所述制盖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所述上模的一上模型面和所述下模的一下模型面配合形成用于成型所述瓶盖的一模腔,所述上模还包括:一上模本体,包括一柱形管套和一固定安装件,所述固定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柱形套管的上端;一冷却模块,用以使所述模腔内的所述瓶盖冷却定型,其包括一第一运水组件和一第二运水组件;所述第一运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柱形管套的轴心处,其包括一导引水芯、一螺旋运水芯、一上模隔水套以及一接头,所述引导水芯包括一内套管和一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同轴套设在所述内套管外,所述内套管的一下端部密封连接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上端部,所述内套管的一上端面贯穿至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下端面形成有一第一进液流道,所述上模隔水套套设在所述螺旋运水芯外并与所述外套管密封安装,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与所述螺旋运水芯的所述下端面形成有
一冷却腔,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与螺旋运水芯的外壁及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管的外壁之间共同形成一第一回液流道;所述接头包括一第一进液口和一第一回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回液口与所述第一回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运水组件包括一进液管、一回液管以及一螺纹型芯,所述螺纹型芯套设在所述上模隔水套外,所述螺纹型芯包括一柱形壁体,所述柱形壁体的下端外侧凹设有螺牙槽,用以成型所述瓶盖的螺纹侧壁,所述柱形壁体上端面开设有一第二进液口和一第二回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回液口分别沿所述柱形壁体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进液流道和一第二回液流道,所述柱形壁体内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柱形壁体周向蛇形盘绕的一型芯冷却流道,所述型芯冷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第二回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回液管贯穿过所述接头向下延伸至所述柱形管套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以及一顶出模块,包括一气流辅助顶出结构,所述气流辅助顶出结构包括一进气嘴和一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延伸至所述模腔,用于辅助吹出所述瓶盖。
[0007]优选的,所述下模包括一模座和一第三运水组件,所述第三运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模座内,其包括一下模隔水套,所述下模隔水套靠近所述模座的底面中部开设有一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向所述下模隔水套内延伸形成有一下模冷却流道,所述下模隔水套在所述下模冷却流道的末端处开设有一第三回液口,所述下模隔水套安装在所述模座内,并与所述模座配合形成所述下模型面,用以适配所述瓶盖的外侧;所述模座上分别贯穿设置有一第三进液流道和一第三回液流道,所述第三进液流道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回液流道和第三回液口连通,因此在下模中设有所述第三运水组件与上模的所述第一运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运水组件配合,共同对所述模腔进行冷却,极大缩短瓶盖冷却定型的时间,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冷却流道在所述下模隔水套的底部内成涡旋状,在所述下模隔水套的侧壁内成蛇形盘绕状,其中所述下模隔水套底部内的涡旋状的所述下模冷却流道用以实现瓶盖外侧的底部的冷却成形,所述下模隔水套侧壁内的蛇形盘绕状的所述下模冷却流道用以实现瓶盖的侧壁冷却成形,所述下模冷却流道采用涡旋状和蛇形盘绕状的单一方向的冷却流道结构,避免了采用传统分流式冷却存在流速、流量不均匀,冷却效果差等问题,进而提高冷却效果,提高产品质量。
[0009]优选的,所述螺旋运水芯包括一凸环部和一螺旋凸部,所述凸环部位于所述螺旋运水芯下端外侧,所述凸环部的周侧面均布有凹设形成的预定数的分流槽,所述螺旋凸部形成在螺旋运水芯外侧,且所述位于所述凸环部的上方,所述螺旋凸部与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相切。
[0010]优选的,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的上端均延伸至所述接头内,并与所述接头密封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接头贯穿设有分别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回液管间隙配合的一通孔。
[0012]优选的,所述接头与所述固定安装件之间设有一对第一弹簧,用以支撑和缓冲所述接头。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安装件与所述柱形管套之间设有一第二弹簧,用以提供成型压力,开模后用于上模的复位。
[0014]优选的,所述螺纹型芯的上端部外侧套设有一第三弹簧,用以实现所述螺纹型芯
的复位。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模压制盖机,包括一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一进料模组、一挤出模组以及一压制模组,所述压制模组包括一旋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旋转主体上的预定数量的压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塑模具为上述的制盖模具。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制盖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所述上模在柱形管套的轴心处设有第一运水组件和第二运水组件,其中第一运水组件包括导引水芯、螺旋运水芯、上模隔水套以及接头,所述导引水芯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下端部与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上端部,所述内套管的一上端面贯穿至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下端面形成有一第一进液流道,所述上模隔水套套设在所述螺旋运水芯外并与所述外套管密封安装,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与所述螺旋运水芯的所述下端面形成有一冷却腔,该冷却腔用以实现瓶盖内侧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盖模具,用于瓶盖的制备,所述瓶盖包括一内侧及与所述内侧相对的一外侧,所述内侧包括一底部和围绕所述底部在其周向形成的一螺纹侧壁,所述制盖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所述上模的一上模型面和所述下模的一下模型面配合形成用于成型所述瓶盖的一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还包括:一上模本体,包括一柱形管套和一固定安装件,所述固定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柱形套管的上端;一冷却模块,用以使所述模腔内的所述瓶盖冷却定型,其包括一第一运水组件和一第二运水组件;所述第一运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柱形管套的轴心处,其包括一导引水芯、一螺旋运水芯、一上模隔水套以及一接头,所述引导水芯包括一内套管和一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同轴套设在所述内套管外,所述内套管的一下端部密封连接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上端部,所述内套管的一上端面贯穿至所述螺旋运水芯的一下端面形成有一第一进液流道,所述上模隔水套套设在所述螺旋运水芯外并与所述外套管密封安装,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与所述螺旋运水芯的所述下端面形成有一冷却腔,所述上模隔水套的内壁与螺旋运水芯的外壁及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管的外壁之间共同形成一第一回液流道;所述接头包括一第一进液口和一第一回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回液口与所述第一回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运水组件包括一进液管、一回液管以及一螺纹型芯,所述螺纹型芯套设在所述上模隔水套外,所述螺纹型芯包括一柱形壁体,所述柱形壁体的下端外侧凹设有螺牙槽,用以成型所述瓶盖的螺纹侧壁,所述柱形壁体上端面开设有一第二进液口和一第二回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回液口分别沿所述柱形壁体内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进液流道和一第二回液流道,所述柱形壁体内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柱形壁体周向蛇形盘绕的一型芯冷却流道,所述型芯冷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液流道和第二回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回液管贯穿过所述接头向下延伸至所述柱形管套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以及一顶出模块,包括一气流辅助顶出结构,所述气流辅助顶出结构包括一进气嘴和一气流通道,所述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信祥李平生张龙锋骆继国莫容镔杨海东何和智顾浩生陈思汐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晶品智能压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