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919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以及用于将主体固定在油箱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主体一边缘延伸有第一连接板,另一边缘延伸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和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主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嵌合油箱边缘的阶梯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流板可以避免油箱与周边部件的裂缝产生局部涡流,降低了阻力,也避免油箱底面不平导致的迎风正压力阻力增大。风正压力阻力增大。风正压力阻力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整车油耗目标越来越低,车辆行驶速度超过60km/h时,风阻将成为车辆行驶的最主要阻力,对整车油耗影响越大。因此低风阻成为了车辆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0003]由于油箱底面不平整,容易增加气流在不平整处流速急速下降,增加了局部表面的正面迎风正压力阻力,且与周围部件有间隙,导致气流在油箱周围产生涡流,除了很小的粘性涡核区外,速度朝涡核是增大的,因而是势流性质的涡,所以产生负压区,增加了车辆局部产生了拖曳力,影响整车油耗。
[0004]目前各大车辆公司是通过在车辆底部增加大面积的覆盖板,以增加底部的平整性,从而改善气流流动,以此达到减少风阻的目的,但是往往忽略油箱与周围部件的缝隙和油箱本身表面不平的问题。例如中国专利CN201510830914.5公开了一种地板导流板及车辆,通过将所述地板导流板安装在车辆底部后轮前端靠近油箱的车辆地板处,通过所述地板导流板引导并调整所述车辆底部处的气流,使车辆底部气流沿着地板导流板流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车辆底部部件,从而减少车辆底部及尾部的涡流,使所述气流流动顺畅且气流流动速度增加,进而使得所述车辆所受风阻减小,最终有效降低了车辆的油耗。但是该专利的方案并未涉及到油箱,因此该专利仍未解决油箱表面不平和油箱周围产生涡流的问题,油箱处仍会产生涡流,增大车辆行驶的阻力,加大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可以避免油箱与周边部件的裂缝产生局部涡流,降低了阻力,也避免油箱底面不平导致的迎风正压力阻力增大。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以及用于将主体固定在油箱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主体一边缘延伸有第一连接板,另一边缘延伸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和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主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嵌合油箱边缘的阶梯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有一个,其高度为8~10mm,更优选地,其高度为9mm。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第一安装孔沿第一加强筋的长边相对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向内凹陷,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深度为9~55mm,孔壁倾斜角度为80~100
°
,更优选地,其深度为20~30mm,孔壁倾斜角度为85~95
°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平行设置,
其高度为8~10mm,更优选地,其高度为9mm。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的两个角落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深度为9~55mm,孔壁倾斜角度为80~100
°
,更优选地,其深度为20~30mm,孔壁倾斜角度为85~95
°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有一个,其高度为8~10mm,更优选地,其高度为9mm。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三安装孔设置有三个,且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板的角落处,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深度为9~55mm,孔壁倾斜角度为80~100
°
,更优选地,其深度为20~30mm,孔壁倾斜角度为85~95
°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分别位于阶梯结构的两侧。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设置于车身油箱底面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板。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导流板设置主体,将主体安装在油箱表面避免由于油箱表面不平整而导致的阻力增大的问题,且主体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将油箱与周围部件连为一体,遮挡它们之间的缝隙,避免在油箱周围产生涡流,减小了风阻,降低车辆行驶受到的阻力,减少油耗。此外,为了增加导流板的强度,分别在主体、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置加强筋,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该护板因为强度不足导致异常振动,引发异响。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油箱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安装导流板的车身所受压力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导流板后的车身所受压力图。
[0021]附图标记:1、主体;2、第一加强筋;3、第一安装孔;4、第一连接板;5、第二加强筋;6、第二安装孔;7、第二连接板;8、第三加强筋;9、第三安装孔;10、阶梯结构;11、车身;12、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4]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5]参见图1~3,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以及用于将主体1固定在油箱12底面的第一安装孔3;所述主体1一边缘延伸有第一连接板4,另一边缘延伸有第二连接板7;所述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5和第二安装孔6;所述第二连接板7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8和第三安装孔9,且所述第二连接板7与主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嵌合油箱12边缘的阶梯结构10。
[002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2设置有一个,其高度为8~10mm,更优选地,其高度为9mm。具体的,在主体1设置加强筋为了增加导流板的强度,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该护板因为强度不足导致异常振动,引发异响。而设置一个是为了避免主体1板强度过大,在使用中容易导致油箱12底面变形。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以及用于将主体固定在油箱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主体一边缘延伸有第一连接板,另一边缘延伸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和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主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嵌合油箱边缘的阶梯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油箱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有一个,其高度为8~10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油箱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第一安装孔沿第一加强筋的长边相对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油箱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向内凹陷,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深度为9~55mm,孔壁倾斜角度为80~100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油箱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佳峰潘晖李云邓汉昌廖礼平龙祖荣欧阳晨晖石登仁张健段珊珊丘明敏覃振宗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