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68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其结构包括监测仪表机体、连接壳体、第一衔接端子、功能机体、显示器、操作按钮、第二衔接端子、散热网格、嵌槽口、移动拆装机构,监测仪表机体与连接壳体为一体化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结构上通过将保持固定块内部一体的安装卡槽加装的弹簧接销与相对应的连接件固定,再者移动时带动着后端连接的衔接横板同步进行移动,移动过程连着中心轴柱顺着下端的滑轨槽内部进行左右的位移,再者滑轨导板能够让内部的滑轨槽处于稳定的状态,进一步的在机体壳内侧两端加装的连接横杆起到固定作用且让滑轨导板与连接横杆上设置的连接卡槽进行连接。设置的连接卡槽进行连接。设置的连接卡槽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


[0001]本技术是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属于多功能仪表


技术介绍

[0002]电力监测仪表可以直接取代常规电力变送器及测量仪表,作为一种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前端采集元件,该电力仪表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SCADA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中,仪表采用交流采样技术,能分别测量电网中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和电能等参数,可通过面板薄膜开关设置倍率。
[0003]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822022930.3的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包括监测仪表和挡板,所述监测仪表的正面与背面均与挡板的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顶部的正面和背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槽板,所述滑槽板的表面开设有滑槽,并且两个滑槽表面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移动板,但是该现有技术对于监测仪表安装移动便捷性较差,导致在进行不同位置监测调整较为繁琐,使得降低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以解决现有技术对于监测仪表安装移动便捷性较差,导致在进行不同位置监测调整较为繁琐,使得降低了实用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其结构包括监测仪表机体、连接壳体、第一衔接端子、功能机体、显示器、操作按钮、第二衔接端子、散热网格、嵌槽口、移动拆装机构,所述监测仪表机体与连接壳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壳体前端与第一衔接端子后端相贴合,所述第一衔接端子下端与监测仪表机体上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显示器后端与功能机体前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衔接端子上端与功能机体下端相贴合,所述嵌槽口与监测仪表机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监测仪表机体后端与移动拆装机构前端相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拆装机构由滑轨导板、滑轨槽、连接横杆、安装卡槽、限位弧块、中心轴柱、机体壳、保持固定块、衔接横板、连接卡槽、弹簧接销组成,所述滑轨导板与滑轨槽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横杆上下两侧与机体壳内侧相粘合,所述安装卡槽与弹簧接销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限位弧块与机体壳相焊接,所述衔接横板通过中心轴柱与滑轨槽相连接,所述保持固定块与安装卡槽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卡槽与连接横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限位弧块内侧与连接横杆外侧相粘合,所述保持固定块与衔接横板为一体化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机体后端嵌入安装于监测仪表机体前端内,所述监测仪表机体与散热网格为一体化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机体壳外侧与连接壳体内侧相焊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按钮后端嵌入安装于功能机体前端内,所述第二衔接端子后端与监测仪表机体前下端内PCB板相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衔接端子内部由铜片制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轴柱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较好的硬度。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结构上通过将保持固定块内部一体的安装卡槽加装的弹簧接销与相对应的连接件固定,再者移动时带动着后端连接的衔接横板同步进行移动,移动过程连着中心轴柱顺着下端的滑轨槽内部进行左右的位移,再者滑轨导板能够让内部的滑轨槽处于稳定的状态,进一步的在机体壳内侧两端加装的连接横杆起到固定作用且让滑轨导板与连接横杆上设置的连接卡槽进行连接,从而保持整体在位移时候能够保持稳定状态,整体提高了在拆装移动时候的便捷性增加了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移动拆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移动拆装机构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监测仪表机体-1、连接壳体-2、第一衔接端子-3、功能机体-4、显示器-5、操作按钮-6、第二衔接端子-7、散热网格-8、嵌槽口-9、移动拆装机构-10、滑轨导板-101、滑轨槽-102、连接横杆-103、安装卡槽-104、限位弧块-105、中心轴柱-106、机体壳-107、保持固定块-108、衔接横板-109、连接卡槽-1010、弹簧接销-10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监测仪表机体1、连接壳体2、第一衔接端子3、功能机体4、显示器5、操作按钮6、第二衔接端子7、散热网格8、嵌槽口9、移动拆装机构10,所述监测仪表机体1与连接壳体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壳体2前端与第一衔接端子3后端相贴合,所述第一衔接端子3下端与监测仪表机体1上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显示器5后端与功能机体4前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衔接端子7上端与功能机体4下端相贴合,所述嵌槽口9与监测仪表机体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监测仪表机体1后端与移动拆装机构10前端相连接,所述移动拆装机构由滑轨导板101、滑轨槽102、连接横杆103、安装卡槽104、限位弧块105、中心轴柱106、机体壳107、保持固定块108、衔接横板109、连接卡槽1010、弹簧接销1011组成,所述滑轨导板101与滑轨槽10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横杆103上下两侧与机体壳107内侧相粘合,所述安装卡槽104与弹簧接销101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限位弧块105与机体壳107相焊接,所述衔接横板109通过中心轴柱106与滑轨槽102相连接,所述保持固定块108与安装卡槽10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卡槽1010与连接横杆10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限位弧块105内侧与连接横杆103外侧相粘合,所述保持固定块108与衔接横板109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功能机体4后端嵌入安装于监测仪表机体1前端内,所述监测仪表机体1与散热网格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机体壳107外侧与连
接壳体2内侧相焊接,所述操作按钮6后端嵌入安装于功能机体4前端内,所述第二衔接端子7后端与监测仪表机体1前下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衔接端子3内部由铜片制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所述中心轴柱106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较好的硬度。
[0021]本专利所说的显示器5通常也被称为监视器,显示器是属于电脑的I/O设备,即输入输出设备,它是一种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的传输设备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显示工具,所述滑轨导板101又称导轨、滑道、是指固定在家具的柜体上,供家具的抽屉或柜板出入活动的五金连接部件,滑轨适用于橱柜、家具、公文柜、浴室柜等木制与钢制抽屉等家具的抽屉连接。
[0022]在进行使用时通过将保持固定块108内部一体的安装卡槽104加装的弹簧接销1011与相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监测仪表机体(1)、连接壳体(2)、第一衔接端子(3)、功能机体(4)、显示器(5)、操作按钮(6)、第二衔接端子(7)、散热网格(8)、嵌槽口(9)、移动拆装机构(10),所述监测仪表机体(1)与连接壳体(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壳体(2)前端与第一衔接端子(3)后端相贴合,所述第一衔接端子(3)下端与监测仪表机体(1)上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显示器(5)后端与功能机体(4)前端内PCB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衔接端子(7)上端与功能机体(4)下端相贴合,所述嵌槽口(9)与监测仪表机体(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监测仪表机体(1)后端与移动拆装机构(10)前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力监测多功能仪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拆装机构由滑轨导板(101)、滑轨槽(102)、连接横杆(103)、安装卡槽(104)、限位弧块(105)、中心轴柱(106)、机体壳(107)、保持固定块(108)、衔接横板(109)、连接卡槽(1010)、弹簧接销(1011)组成,所述滑轨导板(101)与滑轨槽(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先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森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