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7789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塘的内四周和中部的虾巢养殖装置、均匀铺设在池塘的底部且位于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纳米增氧装置、设置在池塘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均匀种植在池塘底部的水草和设置在池塘四周的防逃网,防逃网顶部朝内设有防逃塑胶膜,所述虾巢养殖装置的顶侧设有水槽,所述水槽与溢流口相交差连接,所述水槽上方设有流水管道,所述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区域为投喂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养殖成本低、节省饵料、养殖效益好,存活率和养殖产量高,适用于土塘、地膜养殖池和室内车间养殖,可大范围推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体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红鳌螯虾,又称四脊滑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别名澳洲淡水龙虾、红螯光壳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领地、昆士兰州)、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群)。该虾近年经广东省引进试养并先后取得人工繁殖种苗和成虾养殖成功,目前正陆续在省内外推广养殖。澳洲淡水龙虾因个体较大,且外形有些酷似海中龙虾,又只生活在淡水中,故被称为淡水龙虾。其个体一般重100~200克,在澳洲最大的个体可重达500克。据研究,澳洲淡水龙虾是目前世界上的名贵经济虾种之一。近几年来,红螯螯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大增,养殖红螯螯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0003]虽然该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红螯螯虾产业发展来看,仍有技术问题尚未解决。由于其具有自相残杀和打洞的习性,目前红鳌螯虾主要采用土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较低,其养殖产量也受到限制。因此,技术一种提高红鳌螯虾虾存活率和养殖产量的养殖装置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该技术操作简单、养殖成本低、节省饵料、养殖效益好,存活率和养殖产量高,适用于土塘、地膜养殖池和室内车间养殖,可大范围推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塘的内四周和中部的虾巢养殖装置、均匀铺设在池塘的底部且位于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纳米增氧装置、设置在池塘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均匀种植在池塘底部的水草和设置在池塘四周的防逃网,防逃网顶部朝内设有防逃塑胶膜,所述虾巢养殖装置的顶侧设有水槽,所述水槽与溢流口相交差连接,所述水槽上方设有流水管道,所述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区域为投喂区。
[0007]所述虾巢养殖装置由蜂巢式PVC孔板堆叠而成,从下往上其蜂巢式PVC孔板的面积逐渐减少,形成弧面,所述蜂巢式PVC孔板轴向设有蜂窝状结构的孔道,孔道内径不小于7cm。
[0008]所述纳米增氧装置为圆形设置,所述纳米增氧装置铺设距离相互间隔为9m2。
[0009]所述出水口的内径为20cm。
[0010]所述水草为伊乐藻、轮叶黑藻或水蕴草中的任意一种,均匀种植在投喂区,每相隔1平方米距离栽植1把。
[0011]所述防逃网为塑料平网,孔内径为18mm,防逃网高度为45cm、宽度为30cm。
[0012]所述水槽横截面内径为15cm。
[0013]所述溢流口横截面内径为3cm,相邻溢流口间隔30c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根据红鳌螯虾喜打洞躲藏、逆水上溯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养殖红鳌螯虾,其蜂窝结构给红鳌螯虾提供遮蔽环境,同时,通过水流吸引红鳌螯虾爬行到虾巢上部分活动,有效拓宽了红鳌螯虾的养殖空间,避免同类残食,有效提高了红鳌螯虾的存活率和养殖产量。
[0016]本技术操作简单、养殖成本低、节省饵料、养殖效益好,适用于土塘、地膜养殖池和室内车间养殖,可大范围推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虾巢养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蜂巢式PVC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水槽、2水草、3纳米增氧装置、4池塘、5投喂区、6流水管道、7溢流口、8防逃网、9防逃塑胶膜、10虾巢养殖装置、11出水口、12蜂巢式PVC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塘4的内四周和中部的虾巢养殖装置10、均匀铺设在池塘4的底部且位于虾巢养殖装置10之间的纳米增氧装置3、设置在池塘4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11、均匀种植在池塘4底部的水草2和设置在池塘4四周的防逃网8,防逃网8顶部朝内设有防逃塑胶膜9,所述虾巢养殖装置10的顶侧设有水槽1,所述水槽1与溢流口7相交差连接,所述水槽1上方设有流水管道6,流水管道6可以为水槽1、池塘4补充水源,所述虾巢养殖装置10之间的区域为投喂区5。
[0023]所述虾巢养殖装置10由蜂巢式PVC孔板12堆叠而成,从下往上其蜂巢式PVC孔板12的面积逐渐减少,形成弧面,所述蜂巢式PVC孔板12轴向设有蜂窝状结构的孔道,孔道内径不小于7cm,内部空心,其材质为PVC。
[0024]所述纳米增氧装置3为圆形设置,所述纳米增氧装置3铺设距离相互间隔为9m2。
[0025]所述出水口11的内径为20cm。
[0026]所述水草2为伊乐藻、轮叶黑藻或水蕴草中的任意一种,均匀种植在投喂区5,每相隔1平方米距离栽植1把。
[0027]所述防逃网8为塑料平网,孔内径为18mm,防逃网8高度为45cm、宽度为30cm。
[0028]所述水槽1横截面内径为15cm。
[0029]所述溢流口7横截面内径为3cm,相邻溢流口7间隔30cm。
[0030]本技术的养殖方法如下:
[0031](1)养殖池塘4的准备:对养殖池、红鳌螯虾的虾巢养殖装置10和纳米增氧装置3进行充分消毒后,注入干净的水,水深0.8m,充分曝气,待余氯消除后使用,在池塘4的四周安装防逃网8,防逃网8高度为45cm,在防逃网8顶部安装朝向池塘4的防逃塑胶膜9,宽度为30cm;
[0032](2)水草2的种植:在水草2种植之前需杀灭池塘4内的蜻蜓幼虫、青蛙和老鼠等红
鳌螯虾的天敌,水草2可以选择伊乐藻、轮叶黑藻或水蕴草中的任意一种,均匀种植在投喂区5,每平方米栽植1把,既可以净化水体,稳定水质,为红鳌螯虾提供良好的隐蔽、蜕壳、栖息和躲避天敌的环境,又可以作为补充食物提供优质的营养成分;
[0033](3)红鳌螯虾苗种投放:选择经过检测不携带病原的红鳌螯虾虾幼苗,待水草2长至10cm高时就可以投放虾苗下塘,虾幼苗的投放规格为1.5-3cm,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
[0034](4)日常管理:全天开启纳米增氧装置3和流水管道6,每天在投喂区5投喂食料两次,早晚投喂量比例为3:7,可根据红鳌螯虾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保持池塘4内的水温为24-30℃,盐度幼虾为3,成虾为5,pH为6.5-9,溶解氧浓度为6mg/L以上,水体透明度为30-40cm。每天检测水质变化,当水质超出适应范围时应及时做出调整,根据水草2的生长情况逐步加高水位,定期割水草2,避免水体缺氧;
[0035](5)病害防治:切断水体病原传播途径,新注入的海水需经过有效氯为15g/m3漂白精消毒后充分爆气,检测无余氯后才能使用;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池塘的内四周和中部的虾巢养殖装置、均匀铺设在池塘的底部且位于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纳米增氧装置、设置在池塘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均匀种植在池塘底部的水草和设置在池塘四周的防逃网,防逃网顶部朝内设有防逃塑胶膜,所述虾巢养殖装置的顶侧设有水槽,所述水槽与溢流口相交差连接,所述水槽上方设有流水管道,所述虾巢养殖装置之间的区域为投喂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虾巢养殖装置由蜂巢式PVC孔板堆叠而成,从下往上其蜂巢式PVC孔板的面积逐渐减少,形成弧面,所述蜂巢式PVC孔板轴向设有蜂窝状结构的孔道,孔道内径不小于7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成波何子豪赵吉臣周银环黄海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