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5434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检查井的外围,所述检查井设置有井周路面破损智能监测报警装置,所述智能监测报警装置包括应变细导线和与所述应变细导线相连的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检查井的内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锥筒结构,该加强结构通过设置锥筒结构以及设置多层土工格栅,井周开挖漏斗形状,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直挖时井周与路面搭接不严密的问题,采用漏斗状开挖可以加强与路面的搭接接触面,可以很好地保证井周的结构强度,减少沉降的不均匀性,设置土工格栅也能一定程度避免沉降的发生,另外,该加强结构中预设了应变细导线,便于实时监测井周的下沉情况。于实时监测井周的下沉情况。于实时监测井周的下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城市市政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和雨天排水的需要,在城市的市政道路中就必须设置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对管道日常维护就需要设置雨污水的检查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路面排水的需要,雨污水的检查井常设置在路道的路中。在道路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检查井周围路面下沉,使行驶的车辆在经过检查井时出现颠簸,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
[0003]检查井周围路面下沉的原因主要是检查井周围回填土沉陷,道路检查井周围回填不密实和施工工期无法满足回填后自然下沉、稳定的时间。
[0004]现有的检查井的井周的施工技术一般为砖砌、塑料排水检查井或预制井筒。上述施工技术中存在施工速度慢,质量不好控制,远距离运输与现状道路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容易造成检查井与井周沉降严重,也不能及时发现井周路面的下沉。
[0005]基于此,现有技术确实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检查井的井周路面容易下沉以及无法及时发现下沉。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检查井的外围,所述检查井设置有井周路面破损智能监测报警装置,所述智能监测报警装置包括应变细导线和与所述应变细导线相连的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检查井的内壁上,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锥筒结构,所述锥筒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所述锥筒结构的内侧壁形成直筒,所述锥筒结构的外侧壁形成锥筒,所述直筒的直径为0.6m-0.8m,所述锥筒结构的小径端位于大径端的下部,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锥筒结构的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设置有多层,并且,在竖向上,每隔20cm-30cm设置一层所述土工格栅;所述锥筒结构的小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0.8m-1m,所述锥筒结构的大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1.3m-1.5m,所述土工格栅的外边沿与所述检查井的井壁的距离为 2m-2.5m,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应多层变细导线层,在竖向上,所述应变细导线层设置在所述土工格栅上部,并与所述土工格栅接触,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包括多条应变细导线,多条所述应变细导线沿所述检查井的周向均布,每条所述应变细导线排布成扇形结构,并且,相邻的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中的所述扇形结构错位设置,所述应变细导线的端头伸入所述检查进内侧。
[0009]优选地,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长度不同。
[0010]优选地,位于下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的长度大于位于上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的长
度。
[0011]优选地,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的外边沿与所述锥筒结构的外侧壁接触。
[0012]优选地,每个所述应变细导线构成的扇形结构的外边沿与所述锥筒结构的外侧壁接触。
[0013]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结构由水泥、砂浆、石、外加剂、掺和剂及水制作。
[0014]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钢筋,所述钢筋部分插入所述锥筒结构内,部分位于所述锥筒结构的径向外侧。
[0015]优选地,所述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在竖向上的同一位置的所述钢筋沿所述锥筒结构的周向均布。
[0016]优选地,所述钢筋的插入所述锥筒结构的部分的长度大于其余部分的长度。
[0017]优选地,所述钢筋的直径为18mm或24mm。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加强结构通过设置锥筒结构以及设置多层土工格栅,井周开挖漏斗形状,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直挖时井周与路面搭接不严密的问题,采用漏斗状开挖可以加强与路面的搭接接触面,可以很好地保证井周的结构强度,减少沉降的不均匀性,设置土工格栅也能一定程度避免沉降的发生,另外,该加强结构中预设了应变细导线,便于实时监测井周的下沉情况。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的应变细导线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查井1周边加强结构2,所述加强结构2位于所述检查井1的外围,所述检查井1设置有井周路面破损智能监测报警装置,所述智能监测报警装置包括应变细导线5和与所述应变细导线5相连的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检查井1的内壁上,所述加强结构2包括锥筒结构21,所述锥筒结构21为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由水泥、砂浆、石、外加剂、掺和剂及水制作,所述锥筒结构21的内侧壁形成直筒,所述锥筒结构21的外侧壁形成锥筒,所述直筒的直径为 0.6m-0.8m,所述锥筒结构21的小径端位于大径端的下部,所述加强结构2 还包括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锥筒结构21的土工格栅4,所述土工格栅4设置有多层,并且,在竖向上,每隔20cm-30cm设置一层所述土工格栅4,以更好的确保该加强结构2的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所述锥筒结构21的小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0.8m-1m,所述锥筒结构21的大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1.3m-1.5m,所述土工格栅4的外边沿与所述检查井1的井壁的距离为2m-2.5m,以确保井周的加强结构2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便于施工。
[0023]进一步地,如图1和2所示,所述加强结构2还包括应多层变细导线层,在竖向上,所述应变细导线5层设置在所述土工格栅4上部,并与所述土工格栅4接触,以方便应变细导线5的安置以及后续的混凝土的浇筑,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5层包括多条应变细导线5,多条所
述应变细导线5沿所述检查井1的周向均布,每条所述应变细导线5盘绕排布成扇形结构,并且,相邻的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5层中的所述扇形结构错位设置,所述应变细导线5的端头伸入所述检查进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应变细导线5 的具体盘绕方式不做限定,只要整体结构成扇形结构即可。通过上述布置形式的应变细导线5,可以很好对该加强结构2进行监测,进而便于及时了解井周的沉降情况,以便于相关人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0024]如图1和2所示,该加强结构2通过设置锥筒结构21以及设置多层土工格栅4,井周开挖漏斗形状,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直挖时井周与路面搭接不严密的问题,采用漏斗状开挖可以加强与路面的搭接接触面,可以很好地保证井周的结构强度,减少沉降的不均匀性,设置土工格栅4也能一定程度避免沉降的发生,另外,该加强结构2中预设了应变细导线5,便于实时监测井周的下沉情况。
[0025]进一步地,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5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5长度不同,优选位于下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5的长度大于位于上层的所述应变细导线5 的长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每层的应变细导线5适应该层位置处的加强结构2的尺寸。更进一步地,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5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查井周边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检查井的外围,所述检查井设置有井周路面破损智能监测报警装置,所述智能监测报警装置包括应变细导线和与所述应变细导线相连的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检查井的内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锥筒结构,所述锥筒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所述锥筒结构的内侧壁形成直筒,所述锥筒结构的外侧壁形成锥筒,所述直筒的直径为0.6m-0.8m,所述锥筒结构的小径端位于大径端的下部,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锥筒结构的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设置有多层,并且,在竖向上,每隔20cm-30cm设置一层所述土工格栅;所述锥筒结构的小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0.8m-1m,所述锥筒结构的大径端的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距离为1.3m-1.5m,所述土工格栅的外边沿与所述检查井的井壁的距离为2m-2.5m,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应多层变细导线层,在竖向上,所述应变细导线层设置在所述土工格栅上部,并与所述土工格栅接触,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包括多条应变细导线,多条所述应变细导线沿所述检查井的周向均布,每条所述应变细导线排布成扇形结构,并且,相邻的每层所述应变细导线层中的所述扇形结构错位设置,所述应变细导线的端头伸入所述检查进内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晋白晋文成虎虎许峰峰崔慧星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临汾市政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