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518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属于建筑桩基工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承台、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桩,承台和混凝土垫层平行铺设,混凝土桩垂直贯穿混凝土垫层并伸入至承台的内部,混凝土桩与承台和混凝土垫层组合呈“T”型,承台的内部横向设置有A钢筋笼,混凝土桩的内部纵向设置有B钢筋笼,B钢筋笼的顶端从混凝土桩的顶部向外伸出并与A钢筋笼呈“T”型固定连接,混凝土桩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紧贴在混凝土垫层的下端面的A连接板,A连接板通过其中部开设的A贯通口套接在B钢筋笼上,其两侧则分别从混凝土桩的两侧向外伸出。该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桩基工程
,具体为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承台和桩基是建筑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工程中对承台与混凝土桩连接结构抗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往往都是依靠混凝土填芯以及钢筋笼的相互连接来承担承台与混凝土桩之间抗拔力,但这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依然是不够的,常会出现填芯的部分混凝土开裂甚至被拔出,从而导致混凝土桩与承台连接失效,进而会直接危及建筑物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该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承台、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桩,所述承台和所述混凝土垫层平行铺设,所述混凝土桩垂直贯穿所述混凝土垫层并伸入至所述承台的内部,所述混凝土桩与所述承台和所述混凝土垫层组合呈“T”型,所述承台的内部横向设置有A钢筋笼,所述混凝土桩的内部纵向设置有B钢筋笼,所述B钢筋笼的顶端从所述混凝土桩的顶部向外伸出并与所述A钢筋笼呈“T”型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桩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紧贴在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下端面的A连接板,所述A连接板通过其中部开设的A贯通口套接在所述B钢筋笼上,其两侧则分别从所述混凝土桩的两侧向外伸出,所述承台内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两侧的位置对称固定设置有一对B连接板,所述B连接板的上部板体和下部板体均水平弯折,其整体呈“C”型,且每个所述B连接板均通过其中部开设的B贯通口套接在所述A钢筋笼上,所述B连接板的下部板体从所述承台的下端面伸出后贯穿所述混凝土垫层,并最终紧贴所述A连接板的下端面,并且每块所述B连接板和所述A连接板均通过两根B锚杆固定安装在一起,所述B锚杆依次穿透所述B连接板、所述A连接板和所述混凝土垫层,并最终竖直锚入至所述承台的内部。
[0005]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桩顶部位于所述B钢筋笼内侧的位置设置有两根A锚杆,两根所述A锚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桩的内部,另一端竖直锚入至所述承台的内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A贯通口与所述B钢筋笼的形状大小完全适配,所述B贯通口与所述A钢筋笼的形状大小也完全适配。
[0007]进一步的,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两侧的所述B锚杆对称设置。
[0008]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该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在承台和混凝土桩的连接处设置有A连接板和B连接板,其中A连接板与混凝土桩浇筑固定在一起,并与混凝土桩中的B钢筋笼套接在一起,
B连接板与承台浇筑固定在一起,并与承台中的A钢筋笼套接在一起,并且B连接板的端部弯折之后以较大的接触面积与A连接板接触并固定,再加上多根锚杆的配合作用下,使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内部结构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A连接板、B连接板以及B锚杆的安装结构图。
[0012]图中:1、承台;101、A钢筋笼;2、混凝土垫层;3、混凝土桩;301、B钢筋笼;4、A锚杆;5、A连接板;501、A贯通口;6、B连接板;601、B贯通口;7、B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请参阅图1-2,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承台1、混凝土垫层2和混凝土桩3,承台1和混凝土垫层2平行铺设,混凝土垫层2起到了为承台1找平的作用,便于承台1的建造,混凝土桩3垂直贯穿混凝土垫层2并伸入至承台1的内部,混凝土桩3与承台1和混凝土垫层2组合呈“T”型,承台1的内部横向设置有A钢筋笼101,混凝土桩3的内部纵向设置有B钢筋笼301,B钢筋笼301的顶端从混凝土桩3的顶部向外伸出并与A钢筋笼101呈“T”型固定连接,混凝土桩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紧贴在混凝土垫层2的下端面的A连接板5,A连接板5通过其中部开设的A贯通口501套接在B钢筋笼301上,其两侧则分别从混凝土桩3的两侧向外伸出,承台1内部位于混凝土桩3两侧的位置对称固定设置有一对B连接板6,B连接板6的上部板体和下部板体均水平弯折,其整体呈“C”型,且每个B连接板6均通过其中部开设的B贯通口601套接在A钢筋笼101上,B连接板6的下部板体从承台1的下端面伸出后贯穿混凝土垫层2,并最终紧贴A连接板5的下端面,并且每块B连接板6和A连接板5均通过两根B锚杆7固定安装在一起,B锚杆7依次穿透B连接板6、A连接板5和混凝土垫层2,并最终竖直锚入至承台1的内部。
[0015]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承台1内的A钢筋笼101与混凝土桩3中的B钢筋笼301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使承台1与混凝土桩3在浇筑成型时能够凝固成一体,使二者稳固连接,承台1上的B连接板6和混凝土桩3上A连接板5通过B锚杆7连接在一起,并且B连接板6的两端均水平弯折,该弯折方向与承台1和混凝土桩3所受的外拔力方向垂直,从而使承台1难以从混凝土桩3上拔离,并且弯折之后的B连接板6能够以较大的接触面积与A连接板5接触并固定,再加上多根B锚杆7的配合作用下,使承台1与混凝土桩3的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拔性和牢固性,并且A连接板5套接在B钢筋笼301上,B连接板6套接在A钢筋笼101上,使A连接板5与混凝土桩3、B连接板6与承台1之间的结构十分稳固。
[0016]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混凝土桩3顶部位于B钢筋笼301内侧的位置设置有两根A锚杆4,两根A锚杆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混凝土桩3的内部,另一端竖直锚入至承台1的内部,借助两根A锚杆4,能够提升混凝土桩3和承台1连接结构的牢固性,使承台1更加难以从混凝土
桩3上拔离。
[0017]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A贯通口501与B钢筋笼301的形状大小完全适配,B贯通口601与A钢筋笼101的形状大小也完全适配,这样使A连接板5与混凝土桩3、B连接板6与承台1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也更加牢固。
[0018]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混凝土桩3两侧的B锚杆7对称设置,使两侧的B锚杆7受力均匀,结构稳固。
[001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台与混凝土桩的连接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承台(1)、混凝土垫层(2)和混凝土桩(3),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和所述混凝土垫层(2)平行铺设,所述混凝土桩(3)垂直贯穿所述混凝土垫层(2)并伸入至所述承台(1)的内部,所述混凝土桩(3)与所述承台(1)和所述混凝土垫层(2)组合呈“T”型,所述承台(1)的内部横向设置有A钢筋笼(101),所述混凝土桩(3)的内部纵向设置有B钢筋笼(301),所述B钢筋笼(301)的顶端从所述混凝土桩(3)的顶部向外伸出并与所述A钢筋笼(101)呈“T”型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桩(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紧贴在所述混凝土垫层(2)的下端面的A连接板(5),所述A连接板(5)通过其中部开设的A贯通口(501)套接在所述B钢筋笼(301)上,其两侧则分别从所述混凝土桩(3)的两侧向外伸出,所述承台(1)内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3)两侧的位置对称固定设置有一对B连接板(6),所述B连接板(6)的上部板体和下部板体均水平弯折,其整体呈“C”型,且每个所述B连接板(6)均通过其中部开设的B贯通口(6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炯丰梁海安杨泽平王俭宝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