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500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所述汇流排包括板状基材以及覆盖在基材表面的至少一个镀层单元,每个镀层单元为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和至少一层金属层,所述金属层沿电流路径间隔交替设置满镀区和图案镀区,图案镀区包括多个金属片微单元,各金属片微单元之间以及金属片微单元与满镀区之间通过触点导通。在发生外短路通过大电流时,图案镀区的触点即会熔断,微单元被独立,导电通路断开;同时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受热内阻增大,进一步起到断路的效果,起到双重保护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汇流排能大大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制造
,具体是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动力电池(Lithium-ion Battery)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型绿色环保化学电源。它具有电压高(单体电池电压达3.6V,比能量大(100~130Wh/Kg,放电电压平稳,循环性能好,安全性能优以及贮存和工作寿命长等优点,是目前化学电源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之一。
[0003]在动力电池模组的生产过程中,电池间串联并联采用的汇流排为铜排或铝排,铜排或铝排本身无安全防护,在发生外短路时,无法及时切断电路,造成模组发生热失控,烧毁模组,最终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开发一种新型汇流排,其在发生外短路时,能够及时切断电路,阻止热失控的发生,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在发生外短路时,该汇流排能形成断路,避免热失控的发生,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上述汇流排的动力电池模组。
[0007]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包括板状基材以及覆盖在基材表面的至少一个镀层单元,每个镀层单元为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和至少一层金属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靠近基材,金属层覆盖于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表面;
[0008]所述金属层沿电流路径间隔交替设置满镀区和图案镀区,满镀区用于供PACK固定,图案镀区包括多个金属片微单元,各金属片微单元之间以及金属片微单元与满镀区之间通过触点导通。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所述基材为导电率10-8
s/m~10-10
s/m的基材;
[0010]优选地,基材的材质包括高分子材料和导电剂;其中,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PP(聚乙烯)、PE(聚丙烯)、PVC(聚氯乙烯)、ABS(丙烯腈)、SBR(丁苯橡胶)、EP(环氧树脂)、PA(聚酰胺)、PAN(聚丙烯腈)和聚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剂选自SP(超导炭黑)、KS6(导电石墨)、CNTs(碳纳米管)、AB(乙炔黑)、VGCF(碳纤维)和GOs(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更优选地,所述基材的厚度为200μm~300μm。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所述镀层单元为1~5个;
[0013]优选地,每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厚度为100μm~300μm;每层金属层的厚度为
200μm~500μm。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
[0015]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是将高分子材料、导电粒子和助剂按照质量比40%~80%:2%~20%:10%~40%的比例混匀熔融而得到的;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PP(聚乙烯)、PE(聚丙烯)、PVC(聚氯乙烯)、ABS(丙烯腈)、SBR(丁苯橡胶)、EP(环氧树脂)、PA(聚酰胺)、PAN(聚丙烯腈)和聚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粒子选自纳米级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石墨烯、氧化钇、氧化钕和碲化铋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纳米级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和石墨烯的D50为10nm~80nm;所述助剂选自白炭黑、丙烯酸和钛酸钡中一种或多种。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中,金属层的材质优选选自铝、铜和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PTC半导体涂层中添加助剂,能够让PTC半导材料在过大电流或者高温时材料的性能发生变化,达到电阻剧增的效果。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金属层中每一满镀区沿电流路径的宽度为20mm~40mm,每一图案镀区沿电流路径的宽度为2mm~10mm。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所述金属片微单元选自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的一种或多种;每一图案镀区沿电流路径设置20~100个金属片微单元,每一图案镀区内金属片微单元的总面积占该图案镀区面积的50%~90.5%;
[0020]优选地,每一图案镀区内金属片微单元的总面积占该图案镀区面积的70%~90%。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每个金属片微单元四周设置2~50个连接触点;每一图案镀区内触点总面积为金属片微单元总面积的10~40%。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每个图案镀区内金属片微单元和触点两者的总面积占该图案镀区面积的55%~99.6%。
[0023]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4]在基材表面涂覆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
[0025]在半导体层表面镀上金属层,制得汇流排。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基材的制作:将高分子材料和导电剂按照质量比为(90%~99%):(1%~10%)的比例熔融混合,制备基材。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的制作,所述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是将高分子材料、导电粒子和助剂按照质量比40%~80%:2%~20%:10%~40%的比例混匀熔融而得到的。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对制备好的基材进行电晕处理的过程。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用汇流排的制备方法中,涂覆半导体层的方式选自高压无空气喷涂、静电喷涂和浸涂中的一种或多种;镀金属层的方式选自真空蒸镀、磁控溅射镀、等离子镀、分子束外延镀、激光脉冲镀和电镀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0]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所述动力电池模组中设置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汇流排。
[0031]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3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汇流排正常工作状态下,弱导性的基材与半导体层和金属层一起可以提供良好的导电性能;基材使用高分子材料加导电剂制成,相比于直接使用金属材料可以减轻汇流排的重量,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减少汇流排弯折损伤;同时,弱导电性的基材还可以减少金属层的厚度;
[0033](2)在发生外短路的情况下,汇流排通过大电流,温度迅速上升,半导体PTC层内阻发生变化,迅速升高,达到断路的效果,致使金属层电流进一步增大,触点熔断,形成断路,阻断外短路进一步的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包括板状基材以及覆盖在基材表面的至少一个镀层单元,每个镀层单元为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和至少一层金属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靠近基材,金属层覆盖于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表面;所述金属层沿电流路径间隔交替设置满镀区和图案镀区,满镀区用于供PACK固定,图案镀区包括多个金属片微单元,各金属片微单元之间以及金属片微单元与满镀区之间通过触点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所述基材为导电率10-8
s/m~10-10
s/m的基材;优选地,基材的材质包括高分子材料和导电剂;其中,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苯橡胶、环氧树脂、聚酰胺、聚丙烯腈和聚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剂选自超导炭黑、导电石墨、碳纳米管、乙炔黑、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所述基材的厚度为200μm~3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所述镀层单元为1~5个;优选地,每层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厚度为100μm~300μm;每层金属层的厚度为200μm~5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用汇流排,其中:PTC热敏电阻的半导体层是将高分子材料、导电粒子和助剂按照质量比40%~80%:2%~20%:10%~40%的比例混匀熔融而得到的;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苯橡胶、环氧树脂、聚酰胺、聚丙烯腈和聚酯中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缜吴洋洋王启岁汪涛张沿江娄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