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翠玲专利>正文

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916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炉体、燃烧器、燃烧室、燃气管、蓄热室和切换阀,所述燃烧器连接于炉体的顶端,且该燃烧器的输出端穿过炉体的内顶壁,所述燃气管的输出端连接于燃烧器的输入端,所述燃烧室设置于炉体的内腔内,所述蓄热室设置为多组,且多组蓄热室呈环形布设于炉体内,多组所述蓄热室位于燃烧室的下方,所述切换阀转动连接于炉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高效实用,通过在炉体内呈环状布设多组蓄热室,使得废气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同步且均匀的传递给蓄热体,实现热量的高效传递,同时,利用切换阀能够实现各蓄热室蓄热、进气、吹扫和排气的处理过程,有效提高废气焚烧的效率和蓄热体的使用寿命,故实用性较强。故实用性较强。故实用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式焚烧炉


[0001]本技术涉及焚烧炉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蓄热式焚烧炉。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只有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废物处理手段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其中绝大部分工业生产中都会产生污染物和有害气体,如果这些气体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界中,不仅会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因此推行高效环保的废气处理技术成为重中之重。其中蓄热式焚烧炉作为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散发的有害气体净化和处理,而近些年有关于蓄热式焚烧炉的创新技术,也是不胜枚举,例如,申请日为2018.07.23,公开号为 CN208750741U,技术名称为“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及焚烧炉”的中国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新型蓄热式焚烧炉,但是,前述专利在使用过程中,与进气端相连的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因长时间接触进入炉体内的废气,其蓄热温度小于与排气端相连的蓄热室中蓄热体的蓄热温度,长时间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会造成两组蓄热室中的蓄热体蓄热温度不均匀,影响焚烧炉内的温度,因此影响蓄热式焚烧炉对废气处理效果,进而降低其工作效率和其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将多组蓄热室呈环状布设于炉体内,增大废气的焚烧空间,使在燃烧室中的废气燃烧更充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对所有蓄热室中的蓄热体进行加热,使各组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均匀蓄热,同时炉体内部的蓄热室能够通过切换阀进行转换,使阀体内部进气仓、吹扫仓和排气仓与蓄热室相通,进而使得每个蓄热室均能实现对废气的加热、吹扫和排出的处理过程,确保每一个蓄热室的蓄热温差不会过大,具有较好的废气处理能力的蓄热式焚烧炉。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炉体、燃烧器、燃烧室、燃气管、蓄热室和切换阀,所述燃烧器连接于炉体的顶端,且该燃烧器的输出端穿过炉体的内顶壁,所述燃气管的输出端连接于燃烧器的输入端,所述燃烧室设置于炉体的内腔内,所述蓄热室设置为多组,且多组蓄热室呈环形布设于炉体内,多组所述蓄热室位于燃烧室的下方,所述切换阀转动连接于炉体的底部。
[0005]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室内设置多组蓄热体,所述蓄热体上开设多组蜂窝状通孔。
[0006]进一步地,所述切换阀包括阀壳、阀体、进气管、吹扫管、排气管和驱动装置,所述阀壳连接于炉体的底部,所述阀体相配合转动连接于阀壳的内腔,所述进气管的输出口、吹扫管的输出口和排气管的输入口分别连通于阀壳上,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炉体上,且该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于阀体的输入端。
[0007]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内依次开设进气仓、吹扫仓和排气仓,所述进气仓的输入口、吹扫仓的输入口和排气仓的输出口均开设于阀体的圆弧形工作面上,所述进气仓用于阀体
进气时与进气管相对应,所述吹扫仓用于阀体吹扫时与吹扫管相对应,所述排气仓用于阀体排气时与排气管相对应。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进气仓的输出口、吹扫仓的输出口和排气仓的输入口呈环形且间隔布设于阀体的顶壁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动执行器、连杆、棘轮、棘爪和第一弹簧,所述气动执行器的底端连接于炉体上,且该气动执行器的活塞杆输出端铰接于连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棘轮的轴心处,所述棘轮连接于阀体的底部,所述棘爪铰接于连杆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始端连接于棘爪上,其末端连接于连杆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炉体上设置多组防爆门。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爆门包括防爆门框、滑杆、防爆门盖、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弹簧,所述防爆门框连接于炉体上,所述滑杆竖直连接于防爆门框上,所述防爆门盖滑动套设于滑杆上,且该防爆门盖的结构与防爆门框的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一密封圈相配合套设于防爆门盖上,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滑杆上,且其一端与滑杆的顶端相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炉体上还设置一检修门。
[0013]进一步地,所述检修门包括检修门框、检修门盖和第二密封圈,所述检修门框连接于炉体上,所述检修门盖连接于检修门框上,且该检修门框的结构与检修门盖的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密封圈连接于检修门框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吹扫管的输入口连接一风机。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上还连接一截止阀。
[0016]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结构新颖,高效实用,通过在炉体内呈环状布设多组蓄热室,增大了废气的燃烧空间,使得废气燃烧更充分,废气焚烧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同步且均匀的传递给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实现蓄热体的均匀蓄热,同时,利用驱动装置带动切换阀,使得进气仓能够连续将废气送入各组蓄热室当中进行处理,吹扫仓将空气连续送至蓄热室进行吹扫,并将处理完成的气体通过排气仓不断排出炉外,进而使得各蓄热室均能够实现对废气的加热、吹扫和排出处理,由于各组蓄热室均连续经历相同蓄热和放热的过程,使得蓄热室之间的蓄热温差不会过大,确保该装置能够对废气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故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蓄热室的布设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阀体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中防爆门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7是本技术中检修门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8是燃烧器、气动执行器和风机与控制器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框图。
[0025]图中:炉体1,燃烧器2,燃烧室3,燃气管4,蓄热室5,蓄热体51,切换阀6,阀壳61,阀体62,进气仓621,吹扫仓622,排气仓623,进气管63,吹扫管64,排气管65,驱动装置66,气动
执行器661,连杆662,棘轮663,棘爪664,第一弹簧665,防爆门7,防爆门框71,滑杆72,防爆门盖73,第一密封圈74,第二弹簧75,检修门8,检修门框81,检修门盖82,第二密封圈83,风机9,截止阀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0027]如图1-图8所示,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包括炉体1、燃烧器2、燃烧室 3、燃气管4、蓄热室5和切换阀6,燃烧器2连接于炉体1的顶端,且该燃烧器2的输出端穿过炉体1的内顶壁,燃气管4的输出端连接于燃烧器2的输入端,燃烧室3设置于炉体1的内腔内,蓄热室5设置为多组,且多组蓄热室5呈环形布设于炉体1内,多组蓄热室5位于燃烧室3的下方,切换阀6转动连接于炉体1的底部,通过呈环形设置多组蓄热室5,增大废气的燃烧空间,并使得燃烧室3中的废气燃烧更充分,焚烧过程中更好的将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燃烧器(2)、燃烧室(3)、燃气管(4)、蓄热室(5)和切换阀(6),所述燃烧器(2)连接于炉体(1)的顶端,且该燃烧器(2)的输出端穿过炉体(1)的内顶壁,所述燃气管(4)的输出端连接于燃烧器(2)的输入端,所述燃烧室(3)设置于炉体(1)的内腔内,所述蓄热室(5)设置为多组,且多组蓄热室(5)呈环形布设于炉体(1)内,多组所述蓄热室(5)位于燃烧室(3)的下方,所述切换阀(6)转动连接于炉体(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室(5)内设置多组蓄热体(51),所述蓄热体(51)上开设多组蜂窝状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6)包括阀壳(61)、阀体(62)、进气管(63)、吹扫管(64)、排气管(65)和驱动装置(66),所述阀壳(61)连接于炉体(1)的底部,所述阀体(62)相配合转动连接于阀壳(61)的内腔,所述进气管(63)的输出口、吹扫管(64)的输出口和排气管(65)的输入口分别连通于阀壳(61)上,所述驱动装置(66)连接于炉体(1)上,且该驱动装置(66)的输出端连接于阀体(62)的输入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2)内依次开设进气仓(621)、吹扫仓(622)和排气仓(623),所述进气仓(621)的输入口、吹扫仓(622)的输入口和排气仓(623)的输出口均开设于阀体(62)的圆弧形工作面上,所述进气仓(621)用于阀体(62)进气时与进气管(63)相对应,所述吹扫仓(622)用于阀体(62)吹扫时与吹扫管(64)相对应,所述排气仓(623)用于阀体(62)排气时与排气管(65)相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仓(621)的输出口、吹扫仓(6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翠玲
申请(专利权)人:张翠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