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07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它包括具有导引定位柱的光学模块,一渐变密度滤光片设于一载体上并随之移动,该载体设有导引定位槽,一电控单元通过步进马达以控制载体移动。载体移动时,导引定位槽收容光学模块的导引定位柱,限使载体随步进马达螺杆沿垂直光路方向移动,并限制载体因步进马达驱动而产生的振动,从而提高衰减精度。(*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具定位抗振结构的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
技术介绍
一般可调式光衰减器,多是采用滤光片(或衰减片)置于双光纤准直器与反射镜之间垂直光路方向上移动,因滤光片在垂直光路方向上的光吸收密度呈由高至低分布,故光信号通过不同位置的滤光片时,它的光强度因滤光片吸收程度不同而造成它衰减值随之变化,从而实现可调光信号衰减程度的目的。可调式光衰减器可分为手动与电控两种,手动可调式光衰减器虽具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不易达到高精度的要求,使用者需经过不断调试与判断过程,操作麻烦。因手动可调式光衰减器不具检测反馈系统,仅借助使用者的感觉进行调节,极具随机性,往往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衰减效果。与手动可调式光衰减器相较,因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精度较高且较方便操作,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光传输系统与光网络中。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第6,130,984号所揭露的一种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该光衰减器以往复移动方式调整滤光片位置,以实现调整光衰减器的衰减目的。滤光片通过滑动块实现往复移动,该滑动块定位于螺杆并可沿螺杆的纵长方向滑动。滑动块与螺杆通过螺纹配合,螺杆对滑动块进行径向定位,使两者在径向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螺杆的径向状态发生变化会导致滑动块的径向状态发生变化。因螺杆的转动通过电动马达驱动,电动马达驱动作用下螺杆发生旋转,但同时也引起螺杆的振动,并使滑动块随之振动。滤光片的振动可引起衰减值不稳定的现象,进而影响衰减的精确度。其次,滑动块与电位计的作用并未通过弹性接触,非弹性接触通常受外界影响而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也会导致衰减值的不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抵抗振动的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包括输入光纤、输出光纤、光学模块、衰减装置及电控单元。光学模块位于输入光纤与输出光纤之间,将光信号从输入光纤传输至输出光纤,衰减装置设置于光学模块之中并可沿垂直光学模块光路的方向移动,衰减装置的不同位置可为电控单元提供不同电信号,电控单元接收该电信号并控制衰减装置的移动位置,以达到所需的衰减量。衰减装置还包括载体及滤光片,且该滤光片固设于该载体上,而载体设有导引定位槽,光学模块则设有导引定位柱,导引定位槽配合收容导引定位柱以定位载体并导引载体移动方向。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并可抵抗振动的结构,因而可提高衰减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的基本光路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中衰减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中光学模块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A-A剖面的剖视图,其中衰减装置组装于光学模块中。图8是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的立体图,其中衰减装置尚未装入光学模块、步进马达与光纤准直器的组合内。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10由壳体1与盖体2形成收容盒体,该盒体内装有光电元件(详后述),并经过输入光纤87将光信号输入至衰减器中,再经输出光纤86将衰减后的光信号输出。请参照图2及图3,在壳体1与盖体2所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可收纳光电元件包括衰减装置3、光学模块4及电控单元5。输出光纤86的一端与输出光纤准直器80连接并装设于光学模块4,并通过光纤壳体111与壳体1配合固定,同时输出光纤86外部设有一应力缓冲装置121以保护并防止光纤过度弯曲或断裂。输入光纤87的一端亦与输入光纤准直器81连接并固设于光学模块4,并通过光纤壳体110与壳体1配合固定,并以应力缓冲装置120保护并防止光纤过度弯曲或断裂。光学模块4进一步包括第一反射镜44与第两反射镜45,分设于光学模块4的两侧,并分别与输入光纤准直器81及输出光纤准直器80相对。其中,第一反射镜44可将来自输入光纤准直器81的光信号反射至第两反射镜45,而第两反射镜45则可将光信号反射进入该输出光纤准直器80中,而第一反射镜44与第两反射镜45之间所形成的光路垂直于光纤准直器81与第一反射镜44之间的光路,且同时垂直于光纤准直器80与第两反射镜45之间的光路。衰减装置3可装置于光学模块4之中,大致位于两反射镜(44、45)之间,并可沿垂直反射镜(44、45)间的光路方向移动,亦即沿衰减器10的纵长方向往复移动。该衰减装置3进一步包括载体30(参照图5),一渐变吸收密度滤光片32固设于该载体30上,该滤光片32分别具有最大及最小透光率值,且它的透光率沿运动方向而逐渐变化。电控单元5控制衰减装置3的移动,该电控单元5进一步包括电阻器57、端子座56及步进马达55。其中,端子座56电性连接提供外部电源至步进马达55及电阻器57,步进马达55用以改变衰减装置3的位置,电阻器57则用以感应衰减装置3的位置状态,步进马达55根据电阻器57的电阻值变化以控制步进马达55的螺杆552转动,衰减装置3则因螺杆552的转动而引起相对位置移动。如图4所示是该光衰减器10的基本光路图,输入光信号由输入光纤准直器81进入,经反射镜44发生第一次反射,反射光信号穿过渐变吸收密度滤光片32得到衰减,衰减光信号传输至反射镜45,发生第二次反射后由输出光纤准直器80输出,其中滤光片32可沿光路垂直方向移动,滤光片32的不同位置决定不同的衰减值。如图5所示,该衰减装置3包括载体30、滑动片31及渐变光吸收密度滤光片32。载体30包括导引定位槽301、内螺牙302、滤光片插槽303及滑动片插槽304,其中,滤光片插槽303收容渐变光吸收密度滤光片32,滑动片插槽304收容滑动片31。滑动片31进一步包括接触部310,该接触部310滑动于电阻器57的表面以形成可变电阻。如图6所示,该光学模块4包括导引定位柱41、光纤准直器收容槽(42、43)、第一反射镜44、第两反射镜45、定位孔47及贯穿孔48。光纤准直器的收容槽(42、43)分别收容输入/输出光纤准直器(80、81),使输入/输出光纤准直器(80、81)与第一、第两反射镜(44、45)相对,且输入/输出光纤准直器(80、81)保持平行。定位孔47设于光学模块4的侧缘,该定位孔47与螺丝46配合而将光学模块4固设于壳体1中。贯穿孔48设于光学模块4内与光纤准直器(80、81)相对立的侧壁上,步进马达55的螺杆552可由该贯穿孔48进入至光学模块4内。其中,导引定位柱41收容于载体30的导引定位槽301内,可限制载体沿螺杆移动的方向,因步进马达55在驱动螺杆552转动同时会引起螺杆的颤动,导引定位槽301与导引定位柱41的相互配合,可有效降低载体30因螺杆552颤动而引起衰减值的振动,保证该衰减器10的性能稳定性。如图7所示,衰减装置3装设于光学模块4内,载体30的内螺牙302与步进马达55的螺杆552螺纹配合以使载体30沿螺杆552作直线移动,衰减装置3的滑动片31与电阻器57的表面接触,除可使该衰减装置3沿螺杆552平稳移动,并可根据滑动片31位置决定电阻器57的电阻值,进而使步进马达55的移动得到调整。载体30的导引定位槽301收容光学模块4的导引定位柱41,则对载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控可调式光衰减器,它包括:一输入光信号的输入光纤、一输出衰减光信号的输出光纤、一位于输入光纤与输出光纤之间,将光信号从输入光纤传输至输出光纤的光学模块、一设置于光学模块之中并可沿垂直光学模块光路的方向移动的衰减装置、以及一控制该衰减装置移动的电控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模块包括一导引定位柱,该衰减装置设有一导引定位槽,该衰减装置的导引定位槽收容该光学模块的导引定位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耀豪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