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及其使用的环状鱼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9459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包括多个环状鱼巢,还包括浮球、吊绳、浮阀、绳索、集污漏斗和排污管,多个所述环状鱼巢从上往下依次叠设,最上端的环状鱼巢的上方通过吊绳与浮球连接,所述集污漏斗的上端与最下端的环状鱼巢的下端固定连接,且集污漏斗的漏斗围设于环状鱼巢的排污区外侧下方,所述集污漏斗的下端与排污管连通;浮阀设于集污漏斗的漏斗内,浮阀的下端与漏斗内壁之间连接有多根分散设置的绳索,所述绳索的上端与浮阀的下端固定连接,下端与漏斗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仿生学原理为岩礁性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减少了自残现象,降低了高密度对养殖对象的胁迫作用,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及其使用的环状鱼巢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环状鱼巢及使用其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

技术介绍

[0002]岩礁性鱼类如黑鲷、红鳍笛鲷、许氏平鲉等多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因而成为近年来海水养殖的热门品种。岩礁性鱼类喜在礁石洞穴、缝隙内躲藏,多具有领域性和攻击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易发生自残导致成活率降低。此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但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对养殖对象显示出较强的胁迫作用,这一点在岩礁性鱼类养殖中尤为明显,导致其生长速度降低,抗病能力下降。池塘养殖仍是当前海水养殖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养殖产量较低且污染严重,如何提高池塘养殖密度,降低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减少养殖污水排放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状鱼巢及使用其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利用仿生学原理为鱼类建造人工鱼巢,为岩礁性鱼类提供遮蔽场所同时将其产生的粪便排出池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包括多个上述的环状鱼巢,还包括浮球、吊绳、浮阀、绳索、集污漏斗和排污管,多个所述环状鱼巢从上往下依次叠设,最上端的环状鱼巢的上方通过吊绳与浮球连接,所述集污漏斗的上端与最下端的环状鱼巢的下端固定连接,且集污漏斗围设于环状鱼巢的排污区外侧下方,所述集污漏斗的下端与排污管连通;所述浮阀设于集污漏斗的漏斗内,所述浮阀的下端与漏斗内壁之间连接有多根分散设置的绳索,所述绳索的上端与浮阀的下端固定连接,下端与漏斗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5]其中,上下层的环状鱼巢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固定。
[0006]其中,所述浮阀为剖面为钻石形的倒锥形结构。
[0007]其中,所述浮阀的下端与漏斗的内壁之间设有1-3cm间隙。
[0008]优选的,所述集污漏斗包括倒锥形的漏斗和与漏斗下端口连接的直管,所述浮阀的下端面为与漏斗内壁面内切的圆弧面。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还包括鱼塘、固定绳索、排污泵、排污总管和拦鱼网,多个所述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的浮球串联于固定绳索上且固定绳索的两端与鱼塘的池梗固定连接;多个所述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的排污管连接成排污总管,所述排污总管的尾端上翘后端口设置拦鱼网,所述排污总管的头端向上弯折伸出鱼塘后与排污泵相连。
[0010]其中,所述排污管之间通过钢丝软管连接。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环状鱼巢,由多个鱼巢单元左右相互连接而成,所述环状鱼巢的内孔为排污区;所述鱼巢单元为外宽内窄、内外开口的梯形桶壳结构,所述鱼巢单元的外口为鱼类进出口,内口为排污口。
[0012]其中,所述鱼巢单元从内向外上倾斜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鱼巢单元的倾斜角度为15
°

[0014]其中,所述鱼巢单元的外口的下边沿向上翻折0.5-1.5cm。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鱼类粪便是池塘养殖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岩礁性鱼类在非摄食或扰动状态下安静栖息于集中式鱼巢中便于将粪便集中后排出,集中处理,减轻了水质控制压力,降低了养殖污水排放。
[0016]2、岩礁性鱼类喜在礁石洞穴、缝隙内躲藏,本专利技术利用仿生学原理为岩礁性鱼类提供了良好的遮蔽躲藏场所,更符合其自然生长环境,降低了高密度养殖对鱼类的胁迫作用,提高了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同时使其个体相遇概率降低,减少了自残现象的发生。
[0017]3、本专利技术可实现立体养殖,有效利用池塘养殖空间,养殖密度和单位产量相较于传统模式可提高3~7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鱼巢单元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环状鱼巢;101、鱼巢单元;2、浮球;3、吊绳;4、浮阀;5、绳索;6、集污漏斗;601、漏斗;602、直管;7、排污管;8、鱼塘;9、固定绳索;10、排污泵;11、排污总管;12、拦鱼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1]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环状鱼巢,由多个鱼巢单元101左右相互连接而成,所述鱼巢单元101从内向外上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鱼巢单元101的倾斜角度为15
°
。所述环状鱼巢1的内孔为排污区102。
[0022]如图2所示,所述鱼巢单元101为外宽内窄、内外开口的梯形桶壳结构,所述鱼巢单元101的外口为鱼类进出口103,内口为排污口104。所述鱼巢单元101的外口的下边沿向上翻折0.5-1.5cm。
[0023]本实施例中,鱼巢单元是鱼类日常栖息场所,为外宽内窄、内外开口的梯形桶壳结构,左右相互连接成环状鱼巢。鱼巢单元外口为鱼类活动进出口,内口为排污口,外口高于内口使其底部形成约15
°
倾角,便于鱼类粪便排出,外口下沿上翻约1cm形成挡污沿,防止粪
便从外口排出。环状鱼巢的中心为排污区。鱼巢单元大小及环状鱼巢大小均可根据养殖对象大小和养殖条件需求进行调整。
[0024]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包括多个环状鱼巢1,还包括浮球2、吊绳3、浮阀4、绳索5、集污漏斗6和排污管7,多个所述环状鱼巢1从上往下依次叠设,上下层的环状鱼巢1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固定。最上端的环状鱼巢1的上方通过吊绳3与浮球2连接,所述集污漏斗6的上端与最下端的环状鱼巢1的下端固定连接,且集污漏斗6的漏斗围设于环状鱼巢1的排污区外侧下方,所述集污漏斗6的下端与排污管7连通。
[0025]所述集污漏斗6包括倒锥形的漏斗601和与漏斗601下端口连接的直管602,所述浮阀4设于集污漏斗6的漏斗601内,所述浮阀4的下端与漏斗601内壁之间连接有多根绳索5,所述绳索5的上端与浮阀4的下端固定连接,下端与漏斗601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浮阀4的下端与漏斗601的内壁之间设有1-3cm间隙,所述浮阀4的下端面为与漏斗601内壁面内切的圆弧面。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浮阀4为剖面为钻石形的倒锥形结构。
[0027]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环状鱼巢以卡扣连接固定的方式垂直叠放(可根据水深、养殖对象习性等调整叠放层数)形成立体桶状鱼巢,鱼巢上方以浮球悬吊,使鱼巢保持垂直状态。鱼巢中心为排污区,排污区下连接一集污漏斗将鱼类粪便汇集至排污管。
[0028]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多个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还包括鱼塘8、固定绳索9、排污泵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环状鱼巢、浮球、吊绳、浮阀、绳索、集污漏斗和排污管,多个所述环状鱼巢从上往下依次叠设,最上端的环状鱼巢的上方通过吊绳与浮球连接,所述集污漏斗的上端与最下端的环状鱼巢的下端固定连接,且集污漏斗围设于环状鱼巢的排污区外侧下方,所述集污漏斗的下端与排污管连通;所述浮阀设于集污漏斗的漏斗内,所述浮阀的下端与漏斗内壁之间连接有多根分散设置的绳索,所述绳索的上端与浮阀的下端固定连接,下端与漏斗的内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其特征在于,上下层的环状鱼巢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阀为剖面为钻石形的倒锥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阀的下端与漏斗的内壁之间设有1-3cm间隙。5.一种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污式岩礁性鱼类生态养殖鱼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超峰祝斐孟乾高波孙瑞建张志勇张志伟陈淑吟冯卫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