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贝类筛选采捕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
技术介绍
1、埋栖型贝类是指大部分时间埋于水底泥沙中生长发育的贝类,涵盖很多品种类别。举例:文蛤、花蛤、青柳蛤(黄蚬子)等是人们熟悉的埋栖型贝类。
2、埋栖型贝类有的栖息在潮间带区域,有的栖息在常年被海水覆盖海域的海底泥沙中。
3、对于栖息于潮间带区域的埋栖型贝类,可乘潮水退去、海滩干露的时段进行人工采收,而想要采收常年栖息在被海水覆盖海域的埋栖型贝类,人工采收显然不可行,只能借助机具。
4、现有的采捕水下埋栖型贝类装置有以下几种:
5、1、拖曳齿耙,拖曳齿耙为采捕水下埋栖型贝类的传统工具,由渔具齿耙连接网兜构成。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但由于齿耙难以将埋栖于泥沙中的贝类翻出海底表层,捕获效率低,因此在捕捞埋栖型贝类生产中用得很少。
6、2、拖曳水冲齿耙,相较于上述“拖曳齿耙”,拖曳水冲齿耙最明显的特征是渔具增加了“冲水”功能。“冲水”功能主要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渔船上的高压水泵通过气管连接渔具,安装于网兜前,拖曳中连续发出高压水流;二是渔船发出的电力驱动安装于网兜前带螺旋桨电机,产生强大水流。拖曳水冲齿耙将包围贝类的泥沙冲走,大量贝类露出海底表层,行进中的渔具将贝类“收入”网兜里,达到捕捞目的。该渔具主要特点是: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运作费用大,但“冲水”效应却能大大提升捕获效率,因此该渔具仍然是贝类捕捞业者十分青睐的埋栖型贝类采捕方式。
7、针对常年栖息在被海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通过在框架内部依次设置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且各齿耙的齿角、齿间距都是按照顺序逐渐减小,这样设置能实现贝类多级筛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以及第三排齿耙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基本不新耙泥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更利于采捕。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框架和网衣,所述的框架上连接有曳纲,该框架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所述的框架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所述的第一排齿耙往第三排齿耙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
3、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框架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的绳索。
4、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网衣的末端通过束缚绳捆绑住,该束缚绳的自由端与框架相连。
5、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三排齿耙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的齿间距为y,范围为x+3mm≤y≤x+20mm,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间距为z,范围为y+3mm≤z≤y+20mm。
6、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x为15mm,所述的y为18mm,所述的z为21mm。
7、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范围为40°≤a≤55°,所述的第二排齿耙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b,范围为25°≤b≤40°,所述的第三排齿耙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c,范围为15°≤c≤25°。
8、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a为45°,所述的b为30°,所述的c为20°。
9、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齿投影高度为d,范围为80mm≤d≤150mm。
10、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d为100mm。
11、有益效果:本技术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通过在框架内部依次设置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且各齿耙的齿角、齿间距都是按照顺序逐渐减小,这样设置能实现贝类多级筛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以及第三排齿耙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基本不新耙泥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更利于采捕;框架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的绳索,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网衣的末端通过束缚绳捆绑住,然后将束缚绳的自由端与框架相连,这样束缚绳还能对网衣起到一定的支撑缓冲作用。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1)、框架(2)和网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上连接有曳纲(1),该框架(2)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3),所述的框架(2)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5)、第二排齿耙(6)和第三排齿耙(7),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往第三排齿耙(7)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6)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7)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1)的绳索(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衣(3)的末端通过束缚绳(4)捆绑住,该束缚绳(4)的自由端与框架(2)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间距为Y,范围为X+3mm≤Y≤X+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X为15mm,所述的Y为18mm,所述的Z为2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范围为40°≤A≤55°,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B,范围为25°≤B≤40°,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C,范围为15°≤C≤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为45°,所述的B为30°,所述的C为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投影高度为D,范围为80mm≤D≤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为1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1)、框架(2)和网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上连接有曳纲(1),该框架(2)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3),所述的框架(2)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5)、第二排齿耙(6)和第三排齿耙(7),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往第三排齿耙(7)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6)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7)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1)的绳索(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衣(3)的末端通过束缚绳(4)捆绑住,该束缚绳(4)的自由端与框架(2)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琥顺,熊瑛,仲霞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